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洋地名”泛濫豈止叫人犯暈
“你說哪條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區(qū)我可沒聽說過?!甭犃顺丝驼f的目的地,,出租車司機就一通抱怨:“你說好好的小區(qū),干嗎非得起個洋名,?怪里怪氣,,找起來也麻煩,根本不知道在哪兒,!”現(xiàn)實中,,國內(nèi)許多城市都散布著“洋地名”,“曼哈頓”“泰晤士”扎堆出現(xiàn),,“維也納”“地中?!睂映霾桓F。(4月10日《人民日報》)
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態(tài)和載體,,在國家治理、文化傳承,、國防建設和國際交往等方面廣泛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國家民政部去年就要求,加強地名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概括而言應做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但眼下,,一些地方熱衷于改老地名,或愛起一些洋氣點的地名,,“不僅讓群眾看著一頭霧水,,也割斷了地名文脈”。
地名文化的一哄而“洋”,,看似高端大氣上檔次,,實則很顯庸俗與浮躁,,根本經(jīng)不起稍作推敲和質(zhì)疑。假如有國外游客請一位熱情好客的中國朋友留個地址以便以后交往,,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留的地址可能是:XX市戛納風情街、泰晤士小鎮(zhèn),、曼哈頓小區(qū),。而如此雜糅打包“洋地名”的中國地址,除了引人發(fā)謔與徒增笑料,,哪能襯托和折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獨有底蘊,?
類似“戛納風情街曼哈頓小區(qū)”這樣的“洋氣”廣場或樓盤里,平時走著和住著的都是誰,?這個答案可謂不言而喻,。且不說外國游客會不會請中國朋友留下交流地址,即便出于大多數(shù)國人的感受,,在正兒八經(jīng)的中國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中,,卻老是晃動著“崇洋媚外”的地址名稱,怎么說都是一種漠視歷史傳承,、缺乏文化自信的不佳表現(xiàn)了,。
層出不窮的“洋地名”豈止叫人犯暈。很多時候,,通過一個傳統(tǒng)的地名,,人們便能夠解讀出一個地方大概的位置、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地名往往承載了一個地方的地理,、歷史、文化信息,。比如說荊州,,它在三國時期就很有名氣。一看到這樣的地名,,就自然會想到我們國家的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正如一些專家痛心疾首地談到,不少地名本身已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而輕率改名或是弄些花里胡哨的“洋名稱”,,則是把這些人文印記與回憶,硬生生地消解和截斷了,。
網(wǎng)絡之上,、跟帖之中,早就不乏調(diào)侃吐槽:“假如翠湖旁邊的小區(qū)改名叫瓦爾登別墅,轎子雪山景區(qū)的酒店改稱阿爾卑斯小屋,,你會怎么想,?在‘名古屋’甩米線,聽起來就別扭,!”而實際上,,針對多地大量存在“洋地名”等現(xiàn)象,我國1996年起實施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早就明確規(guī)定,,“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區(qū),、樓群,、建筑物等”。這便說明了,,加強對泛濫成災“洋地名”的嚴格治理,,并非無法可依,而更像是用心不夠,、用力不狠。
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召開視頻會議,,傳出要重點清理整治居民區(qū),、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guī)范地名,并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在我看來,,這一次的“重點清理”,與其說是新的任務,,倒不如講是“補上欠賬”,。換言之,對各地“洋地名”“怪地名”等的嚴肅整治與規(guī)范,,并非朝“名”夕改,,而是早該如此。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洋地名” 文化保護 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