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放生動物也需要為它們找到“鄉(xiāng)愁”
在電視劇《西游記》里有一段情節(jié),,童年唐僧用一捆柴火從一漁翁手里換回一條活鯉魚,,跑過幾座山頭,,將鯉魚放生到山下的河里,看到鯉魚緩緩游走,,小唐僧臉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這一溫馨有愛的畫面,讓人一下子感受到唐僧的“慈悲為懷”,。但觀眾可能沒注意到,,小唐僧并不是將這條鯉魚隨意放生,而是沿著漁翁走過的路,,把鯉魚放回到它原來生活的河流,。體現出真正的放歸自然。但時下一些“善男信女”的放生之舉,,卻讓人不以為然,。
據《安徽日報》報道,4月7日晚,,安徽黃山市黃山區(qū)新明鄉(xiāng)樵山村來了數十個外地人,,從貨車上拎下大批鐵籠子,將關著的100多只狐貍放進了深山,。而據當地干部表示,,黃山這一地區(qū)從來就沒有出現過狐貍,山上也是以種茶樹為主,,根本沒有狐貍所需的食物,。為防止放生可能造成不利影響,上百人忙了一夜,,雖然將大部分狐貍抓住了,,但仍有20多只不知所蹤,并且在抓捕的過程中還發(fā)現,,剛剛放生的狐貍已經有8只死亡,。而此前還有媒體報道,北京懷柔湯河口村山里也被人放生了數百只人工飼養(yǎng)的狐貍和貉,,因為缺少食物和不能適應野外陌生環(huán)境,,這些狐貍和貉不僅咬死村里飼養(yǎng)的大量雞鴨,更有不少狐貍和貉被餓死,。
無論從飼養(yǎng)場購買動物放生,,還是不懂動物習性隨意放生造成死亡甚至危害,我們都不能否認其出發(fā)點的善良和關愛保護動物意識的提高,,但從這些實例中就不難看出,,其出發(fā)點的善良絕不意味著結果的圓滿,關愛保護動物意識的提升非但沒有在實際行動中得以彰顯,,盲目放生反而把這些動物送上了死亡的不歸路,。尤其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從人工飼養(yǎng)場購買動物放生,不僅實現不了自己關愛保護動物的良好心愿,,害了他們的“卿卿性命”,,更會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秩序帶來危害,,既是得不償失,更是在好心辦壞事,。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fā)展和人們對生態(tài)保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歡自掏腰包購買動物放生,,從小魚小蝦到狐貍和貉,,甚至還有人購買大量毒蛇隨意放歸山林。由于相關法規(guī)制度的欠缺再加上對動物習性及放生知識的匱乏,,由盲目放生造成大量動物死亡,,乃至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造成危害的案例也是頻頻發(fā)生。盲目和隨意放生已經給一些生態(tài)旅游區(qū)及附近村民帶來不小的困擾,。如何廣泛普及動物保護和科學放生知識,,讓喜愛動物的人們得以充分正確釋放內心的善良,確實已經到了必要和亟待思考的時候了,。
顯然,,無論對于放生者還是社會大眾,誰都不愿意看到帶著愛心放生的動物出現死亡和給社會帶來危害,。對于盲目和隨意放生行為一概予以譴責,,甚至片面呼吁司法部門“參照”相關法規(guī)對其進行處罰和制裁同樣也是一種非理性行為。平心而論,,相比起一些先進國家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我們的起步本身就比較晚,尤其是像我們這個具有傳統(tǒng)美食文化的國家,,要讓社會普遍接受不傷害野生動物,,本身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放生行為的增多,,無論從任何角度衡量,,既體現人們關愛好保護動物意識的增強,也突顯出對生態(tài)文明的重視,,這種帶有善意的放生,,同樣更需要知識普及和善意引導而不是“斷喝”。而對于眾多放生者來說,,能夠得到正確引導,,讓放生動物既能回歸自然又得以“快樂”成長,同樣也是他們的目的所在,。
《西游記》中小唐僧的放生畫面,,既讓人記憶深刻又讓人溫暖和感動,放歸自然不是放生的目的,能夠幫助其回歸自己熟悉的家園,,尋找到屬于他們的“鄉(xiāng)愁”,,才是釋放對野生動物保護關愛的科學之道。(朱永華)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放生動物 放生狐貍 愛心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