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中華美育視野中的當代美術之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文藝事業(yè)。3月4日,,習近平同志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lián)組會,對近年來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表示肯定,,并提出“四個堅持”的要求: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其中,“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指向當下社會普遍關注的中華美育傳統(tǒng)之核心內涵,。此前,,習近平同志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就曾講道:“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在中華美育傳統(tǒng)的視野中反思當代美術學科的相關歷史淵源,、精神寄寓和美育價值等極具現(xiàn)實意義,,是當前美術工作者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
家國大德潤濡個體至善
美術承載了中華美育大德至善的社會理想,。自古及今,,美術都是中華美育的重要承擔者和傳播者,蘊涵了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美德結合的價值觀念。
談到中國傳統(tǒng)美育,,人們常會追溯到《禮記·樂記》之“樂與政通”和《詩大序》之“美教化,,移風俗”的樂教、詩教思想,。在這些思想中,,美育具有近德、輔政的功能,,并通過詩文,、圖畫等形式共同實現(xiàn)。因此,,從上古三代至秦漢魏晉,,美術與“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yè)之馨香”的道德教化緊密相連,。
近代,,雖然“美術”概念與相關學科建設均緊隨歷史進程不斷更新,,但以美輔德的美育核心觀念依然未變。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說道:“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上世紀50年代,,張蔥玉在《古代繪畫的厄運與幸運》一文中指出:“人民和一切藝術工作者乃有可能接近并認識祖國藝術的偉大傳統(tǒng),,從這些藝術品中得到營養(yǎng)和教育,從而發(fā)揚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精神,?!蓖ㄟ^這些論述可知,古今眾多大家學者都認為美術能夠滋養(yǎng)人心,,進而輔翼德化,、補益家國正道。
另外,,從古代以壁畫,、雕塑中的形象和故事來勸善止惡,到近代李叔同,、豐子愷等人以護生等題材繪畫引人向善,,從諸種實例中都可以發(fā)覺:家國大德潤濡了個體的至善,個體向善又融匯成國家和民族的大德,。這其中,,美術的功效不容忽視。以記錄時代精神,、蘊涵正能量的美術創(chuàng)作弘揚中華民族的大德與至善,,恰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和美育實踐之所需。這種凝注道德關懷,、家國意識之陽剛大氣的藝術風范,,既是中華美育傳統(tǒng)賦予美術創(chuàng)作的天性,也是抵御和匡正時下某些形式浮華而本質虛空,、一味推崇淺薄娛樂而忽視高遠追求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利器,。
天地大美交融人文情懷
中華美育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厚壤巨川之中,自帶文化胎記,,“天人合一”即是其中之一,。美術則能夠寄寓中華美育天人合一的宏大情懷。
鐘嶸《詩品序》有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可知中華美育強調藝術之美與天地萬物通感,。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開篇在“成教化,、助人倫”之后即推衍到“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講的是美術也具備這般品性和特質,。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大格局、大情懷在古人納千里江山,、四時風物為心底畫本的美術創(chuàng)作中,,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現(xiàn)代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從何處尋》一文中也講道:“詩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藝術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們都是從目觀耳聽的世界里尋得她的蹤跡,?!边@些古今論述都指向同一命題:中華美育天人合一的大情懷,標志著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通融,。它需要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需要人們培養(yǎng)日常審美能力,而這些,,都對美術提出了要求,。
華夏乃美術大邦,在悠久的歲月里積累了大量瑰奇的美術遺存,。這些古人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與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風俗觀念和文人趣味等交結一體,。走近它們,,不經意間就會產生逾越千年的心靈共振。因此,,到博物館,、美術館觀看經典美術作品,,自然是推廣美育的重要途徑。近代以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都呼喚并推動了中國現(xiàn)代博物館、美術館建設,,百年來偉業(yè)興達,。時至今日,在互聯(lián)網上便可隨時欣賞數字化藝術作品,。
欲利用優(yōu)秀美術作品親切可感,、陶鑄性靈的品質,多角度培育公眾對美的感受能力,,必須先使一部分人學會感知美,,才能去傳播美。美化了自己,,推而化人,。
除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外,,讓更多青少年走出館舍,,深入體驗廣闊自然也很重要。有了對清風明月,、嘉山秀水的真切感受,,必將會增益對美術作品體察的深度和溫度。重視健康的身體和鮮活的心靈,,將天人合一的宇宙大美和對藝術品的深度感知融為一體,,挺拔其間的大情懷將成為公眾美育的核心力量。
知行并重擔負文化使命
美術應擔負起中華美育知行并重的實踐使命,?!盾髯印吩疲骸暗离m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敝袊幕貋碇v求知行并重,,中華美育導源于此,這一特征隨之浸潤其身,。
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美育理論是推進美育工作的必要基礎,而進行多層次,、多途徑的美育實踐探索及相關經驗總結也是望中所期,。以美術為立足點,,觀察當前的美育實踐,有如下幾點有待思索的問題,。
其一,,在融媒體時代,需要找尋契合現(xiàn)代節(jié)奏和年輕人接受習慣的美育途徑,。比如,,嘗試更新經典美術作品傳播手段,,使其與大眾審美習慣,、思維方式對接,滋育年輕人親近經典的旨趣和能力,。把美好的思想與情感傳播給大眾,,才能在融入當代氣息的同時承古開新,承嗣中華傳統(tǒng)藝術淵雅精微之美,。
其二,,我國公眾,包括整個青少年群體,,與博物館,、美術館的常態(tài)化親近程度,還有深化,、提升的空間,。同時,目前還存在地區(qū),、城市之間美育發(fā)展不均衡的現(xiàn)象,。面對這一現(xiàn)實困難,藝術類院校眾師生可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開展美育普及工作,。目前,部分院校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如成立美育實踐基地,,連續(xù)開展美術等藝術專業(yè)支教,每年使大量學生受益,。
其三,,努力構建一個崇美、知美,、弘揚美,、實踐美的社會環(huán)境,讓美育突破學院圍墻,,拓展到整個社會,。近年來,,文博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美術館在硬件上為普及美育提供了一定支撐,。但以美術全方位滋養(yǎng)民眾身心,營造寬宏的美育空間,,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林風眠曾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藝術的第二種利器,,是他的力!”這美與力,,也是中華美育傳統(tǒng)給予當代美術的一份殷殷希冀,。以美術之美化育個體的醇雅人格,以美術之力推動全民族的文化責任,。果能至此,,自可恒久鐫銘這一時代里波瀾壯闊的崇閎、剛大之美,,當代美術也無愧中華美育傳統(tǒng)的澤溉和哺育,。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編輯:楊嵐
關鍵詞:美育 美術 中華 當代美術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