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以改善美育提升美好生活
所謂“美好生活”,并不僅是物質滿足的“好生活”,,還有文化心靈滿足的“美生活”,,生活審美化與審美生活化才是社會發(fā)展到高級水平的標志
美育理念容易陷入如下誤區(qū):一,、美育矮化為技巧教育,;二,、美育窄化為藝術教育,;三,、美育僅限于學校教育
教育并不是生活的準備,,教育就是生活本身,,回歸生活的美育才是更接地氣的“大美育”。這意味著美育課堂不僅在美術館,、音樂廳,,更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這是他在1925年《北京通信》里說給青年人的鼓勵之語,為人熟知,;魯迅緊接著說的另一句箴言卻往往被遺忘,,那就是:“我之所謂生存,并不是茍活,;所謂溫飽,,并不是奢侈;所謂發(fā)展,,也不是放縱,。”有趣的是,,魯迅近百年前說的話,,對當下現(xiàn)實仍不失建設意義。
如今中國人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在社會發(fā)展基礎上,,開始追求“美好生活”,,這是大勢所趨。所謂“美好生活”,,并不僅是物質滿足的“好生活”,,還有文化心靈滿足的“美生活”?!昂蒙睢笔怯斜U系纳?,“美生活”則是有品質的生活,生活好了不等于生活美了,,而生活美了往往就在生活好了之后,。生活審美化與審美生活化才是社會發(fā)展到高級水平的標志,可以說,,“生活美學”是社會發(fā)展高級尺度之一,。
走出審美亂象,成為文化當務之急
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審美容易出現(xiàn)紛繁亂象:有條件就一味追求享樂,,有盈余就一味追求奢侈,有滿足便一味追求放縱,。那些以為越貴就越美的“奢侈品”買賣,,以價格取代價值;那些靠整容技術而成的“網紅臉”,,往往過于人工而犧牲自然,;那些以欲望宣泄為目的“娛樂至死”的大眾文化,干脆混淆美感與快感,。這時重溫魯迅所說的生存不是茍活,、溫飽不是奢侈、發(fā)展不是放縱,,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補充說明對現(xiàn)狀尤具勸誡意義,。當今中國的審美怪象正是以“好生活”壓倒甚至代替“美生活”,盡管它們打著審美的幌子,,卻走向審美對立面,。
種種審美亂象集中體現(xiàn)在“目中無人”:要么圖省事造成美感不足,要么追求浮華,,令人審美疲勞,。很多建筑、社區(qū)與城市設計遠離“以人為本”,,比如許多地方的石階走一步太小,、走兩步太大,就是不考慮人體結構;很多建筑裝飾過于繁復,,沒有將審美與實用性結合起來,,于是金元寶亭子、銅錢狀大廈這般“最丑建筑”紛紛出場,。審美不等于奢侈,,不多不少且與人方便,才是美善合一,。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一些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用“裝飾就是罪惡”作為設計尺度。
問題出在哪里,?究其根源,就出在美育上,,這些怪現(xiàn)象是多年來美育缺失的結果,。美育之所以愈加重要,乃是因為接受美育的這代年輕人,,很快就會成為下一代審美產品制造者,,并通過這些審美產品塑造再下一代人的審美趣味。無論從文化趨勢和消費升級而言,,還是從制造業(yè)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來說,,“美”已從中國社會軟需求悄然轉變?yōu)椤皠傂琛保瑢γ赖男枨蠹ぴ?,中國人美的自覺正被喚醒,,“生活美學”遂成為當今中國方興未艾的發(fā)展趨勢。
走出觀念誤區(qū),,擁抱“生活美育”
美育從娃娃抓起才能更大程度改善未來社會審美結構,。當前我們的美育理念容易陷入如下誤區(qū):第一,美育矮化為技巧教育,;第二,,美育窄化為藝術教育;第三,,美育僅限于學校教育,。
如今,以孩子為招收對象的美術班,、舞蹈班,、音樂班不可勝數(shù),培訓目的往往只為考級,。當美育完全等同于技巧培訓,,審美愉悅往往被輕易消磨。試想,,只專注于讓孩子畫一千遍幾何石膏體靜物或更為完整的“塞內卡石膏像”,,孩子從素描中獲得的美感會有多少,?畫匠與大師的本質差距不在技巧,而在于背后對造型的整體理解和藝術觀念的突破性,。孩子跳一千遍跳轉翻組合或更為完整的《馬蘭謠》,,是否一定會從中感受到美?舞匠與大師的差距不在舞蹈技巧本身,,而在于對身體語言和情感的闡釋,。同樣,片面強調讓孩子演奏一千遍海勒曲的《左手練習曲》片段或更為完整的巴扎克曲《小奏鳴曲第三樂章》,,孩子一定會從演奏中獲得美的享受嗎,?琴匠與鋼琴大師的差距也不在于演奏技術本身,而在于音樂表現(xiàn)力與精神高境,,這境界來自對音樂本身的理解,,其背后則是深厚的美育根基。
如果美育被完全等同于技巧教育,,那么美育就與對機器人的調試沒有分別,。與人相比,機器人鋼琴演奏精準度高,、失誤率低,,人類現(xiàn)場演奏的“穩(wěn)定性”無法與之相比。然而機器人卻無法像人一樣將情感置于演奏中,,進而通過音樂語言表達出來,。人的演奏每次都是不同的,因為每次演奏都有情緒差異乃至理解的不同,。人類美育最終是一種“有情”的教育,,而非只關乎技巧的“無情”教育。
如今,,美育多被窄化為藝術教育,,似乎只有通過專業(yè)藝術研習才能實現(xiàn)美育目標。其實,,人類審美領域是如此深廣,,藝術只是其先鋒隊。這就關系到我們如何理解美育的目的:美育難道就是為了培養(yǎng)藝術家嗎,?并不是每個從小接受鋼琴,、繪畫和舞蹈教育的孩子,都能走上藝術道路,,進而成為鋼琴家,、畫家或舞蹈家。所以,我們不能籠統(tǒng)地說“人人都是藝術家”,,但卻可以追求“人人都是生活藝術家”,。給藝術家以“生活”這個獨特前綴,就在把藝術向下拉的同時,,把生活向上拉,,這才是“生活美育”之鵠的,才是跟更廣大的非藝術專業(yè)群體相關的“大美育”——美育就是“育”美,,亦即“育人”之美,。
“生活美育”不同于藝術美育,它是植根于生活并在生活當中得以實現(xiàn)的美育,,換句話說,,美育并不在生活之外。教育并不是生活的準備,,教育就是生活本身,,回歸生活的美育才是更接地氣的“大美育”。這意味著,,美育課堂并不僅僅在美術館和音樂廳,少年宮或者畫室琴房,,而就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著“微時代”到來,民眾從網絡獲得美育的方式越來越多,。即使你去不了美術館,,也可以去瀏覽網上美術館。你也不僅只當個被動的欣賞者,,還可以使用音樂編輯器和延時攝影鏡頭,,去審美呈現(xiàn)你的多彩生活,通過與朋友們分享互動,,實現(xiàn)“人人都是生活藝術家”的夢想,。
從“生活美學”做起,把審美作為基本權利
我們的學校教育曾一度更多重視德,、智,、體,美育在實踐中沒有得到應有地位,,如今已有所改善,。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總體上看,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yè)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重應試輕素養(yǎng),、重少數(shù)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所以要“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這個文件自上而下規(guī)定美育在中國當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過去總以學校美育作為中心,,其實一個人所接受的美育是伴隨終身的,,學校教育只是準備階段,美育更要在家庭和社會中實現(xiàn),。如今每個小小的“審美共同體”都對學生審美塑造具有更為深廣的影響,。
另一方面,“生活美育”應成為公平的教育,,要逐步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地域差距,讓每個人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人類的美感幾乎都是天生并獲得后天濡化的,。美育程度不同,決定每個人審美趣味的高低,。很多時候,,并不是審美產品或者藝術作品太少而不夠選擇,而是這些人類創(chuàng)造物本來就在那里,,但受限于自身審美趣味局限,,人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就又要歸因于美育本身,。“生活美育”就倡導一種自我教育,,它認為美育實現(xiàn)并不單純靠傳統(tǒng)園丁模式,,而要走向開放式的美育。從人與人關系來說,,要求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學生之間平等交流;從課與課關系而論,,要讓以知識教育為主的主課與以素質教育為主的副課平衡起來,,使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得以打通;從人與世界關系來看,,不僅要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還要體驗大自然魅力;從東西文化交融角度來看,,中學與西學要兼顧,,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也要達到動態(tài)平衡,。
目前,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無疑是一塊“短板”,。前兩年,,我國數(shù)學教育模式曾引起英國等國家關注,被直接輸出到海外中小學課堂,,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我們美育教育的尚待完善。未來社會,,由美育積淀而來的創(chuàng)造力,、直覺力會扮演愈發(fā)重要的角色。通過審美修養(yǎng)提升,,人們能夠利用多重感知把握材料,、外化想象力和思想力,從而獲得具有彈性的創(chuàng)意靈感,,把游離于思想邊緣的想法整合起來,,從而產生新洞察力、新想法和新思想,,在更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價值,。
以“美生活”提升“好生活”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力量,。按照社會人類學觀點,,人區(qū)別于非人,是由于人已經創(chuàng)造出了藝術想象力,。人類不僅是“藝術的種族”,而且是“審美的族類”,,能夠審美地生活,,從而與其他生命從根本上拉開距離。人類審美產品的不斷創(chuàng)造與分享,,使我們累積出整個社會的審美品質和藝術財富,,同時讓每個人得以享受到更為豐富的“審美權利”,從而真正實現(xiàn)“美好生活”,,這是新時代中國發(fā)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美育 審美 生活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