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政策缺口處用關愛補足
做了近40年代課教師,,教過學生上千,,如今的月收入150元,,依然說“我離不開孩子們”——山西陵川縣積善村鄉(xiāng)村教師宋玉蘭的故事,,聽起來有點難以置信,容易讓人動容,,繼而惹人動怒,。正因為如此,這樁新聞一經媒體披露便不脛而走,,影響遠播,,引得當地政府迅速作出說明,讓宋老師堵領導門,、拍桌子上訪都沒解決的問題,,一下子就有了明確說法,而且還是早有政策文件,、只是尚未走完程序的圓滿結局,。
如果拿宋玉蘭老師這樣的個案,來感慨中國鄉(xiāng)村教育多么貧窮落后,、鄉(xiāng)村教師是一個多么清寒可憐的群體,,有些失之偏狹。近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在改變農村教育薄弱狀況,、穩(wěn)定提高基層師資待遇方面,,持續(xù)發(fā)力,從硬件到軟件,,都已有了進步和改善,。有事業(yè)單位編制、與公務員同等薪酬水平又有寒暑假的鄉(xiāng)村教師職業(yè),,在有些地方已經被看作“香餑餑”,,尤其是有了國家“鄉(xiāng)村教師計劃”之后。長遠地看,,注定會有更多優(yōu)秀人才回流鄉(xiāng)村,,讓農村娃在和城里娃的教育競爭中,,不再“輸在起跑線上”,。
不論我們對于個人的命運、待遇如何感慨唏噓,,民辦代課教師的退出,、消失,都是鄉(xiāng)村教育提升過程中必然會發(fā)生的現象,。從晉城市和陵川縣政府的回應便可清楚感知,,從教育管理角度看,像宋老師這樣的少數民辦教師的未被硬行辭退,,已經是一種“尊重歷史,,尊重現實”、考慮個人實際困難的妥協(xié)結果,,不能做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老師,,只能帶教幼兒班——多數農村小學里,帶學前幼兒班也是正式教師的額外工作,,不多的保育費既解決了家長的問題,,也能為老師們增加點收入。
對于宋老師們,,一個更精確形象卻也更冷漠的說法,,是“歷史遺留問題”。發(fā)展太快,、改變太劇,,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其實在我們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許多方面都已出現,。應對社會的新變化、新要求,要不斷深化改革,,也就意味著新政策,、新辦法的不斷推出,總會有一部分個體或群體置身于未能完美對接的新舊政策之間的缺口處,、灰色地帶,。怎樣對待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考驗的是政府的管理智慧,,也是政策執(zhí)行者的理念和立場,。
不割裂歷史看待問題,尊重現實直面問題,,以人為本解決問題——不論是媒體還是地方政府,,如果能稟持這樣的理念和立場,在解讀民辦教師境遇時,,行事都會更為理性公允和溫暖人心,。以中國之大,不同地方的農村教育問題,,包括民辦教師等“歷史遺留問題”,,實際狀況與解決的出路,很可能會千差萬別,。在政策不能覆蓋到的缺口處,,最需要的是對人的關注、關愛,。(姜泓冰)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政策缺口處 代課老師月薪150元 宋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