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經(jīng)常腹瀉 推拿更好
廣東省中醫(yī)院按摩科主任 吳山 小兒推拿專科 陳紅蕾 謝美鳳
母乳喂養(yǎng)的孩子大便多呈金黃色稀糊狀,,一般無明顯臭味,,每日排便2~4次,。初生時可能次數(shù)多些,,每天4~5次。如果小孩每日排便4~5次或更多,,大便稀薄或如水樣,,那么,您家的孩子腹瀉了!
中醫(yī)認為,,小兒本身脾胃虛弱,,運化失調(diào),或飲食不當,,感受外邪時都有可能引起腹瀉,。腹瀉時吃進去的藥往往還沒來得及被吸收,就很快“穿腸”而過,。小兒推拿不需要通過胃腸吸收,,能減輕這一時期脾胃的負擔,同時也不受脾胃影響,,可以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一般將腹瀉分為傷食瀉、濕熱瀉,、寒濕瀉和脾虛瀉四種類型,。遇上小兒腹瀉,我們可以對照以下各個類型的特點,,判斷孩子的類型,,并參考推薦方法進行治療。
傷食瀉
癥狀:暴飲暴食后,,腹部脹滿,,一日腹瀉數(shù)次,時有腹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大便溏稀,,夾有食物殘渣或奶塊,,氣味酸臭,噯氣酸餿,,舌苔厚,,胃口不佳,。
推拿處方:清胃經(jīng)200次,運內(nèi)八卦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清大腸300次,清小腸200次,,摩腹300次,,推下七節(jié)骨200~300次,揉足三里200次,。
濕熱瀉
癥狀:一日腹瀉數(shù)次,,瀉下急迫如噴射狀,稀水樣便或有少許黏液,,氣味臭穢,,常有發(fā)熱,可伴有嘔吐,,時有腹痛,,小便短黃,胃口不佳,,舌紅,、苔厚膩偏黃。
推拿處方:清胃經(jīng)200次,,清補脾經(jīng)300次,,退六腑100~200次,清大腸300次,,清小腸200次,,摩腹300次,推下七節(jié)骨200~300次,。
寒濕瀉
癥狀:一日腹瀉數(shù)次,稀水樣便,,可見泡沫,,臭穢不明顯,可伴有鼻塞,、流涕等外感癥狀,,小便清,不愛喝水,,胃口不佳,,可伴有嘔吐,舌淡紅,、苔白膩,。
推拿處方:揉外勞宮300次,,推三關(guān)100~200次,清補大腸300次,,清小腸200次,,清補脾經(jīng)300次,揉龜尾300次,。
脾虛瀉
癥狀:精神疲倦,,脾虛貌,進食后腹瀉,,時輕時重,,平時易腹脹腹痛,大便溏稀,,色淡不臭,,胃口欠佳,飲水不多,。
推拿處方:補脾經(jīng)300次,,揉板門300次,運內(nèi)八卦200次,,補腎經(jīng)300次,,捏脊6~10行,揉龜尾200次,,揉足三里300次,。
鏈接
腹瀉類型“常變臉”
1. 乳糖不耐受及牛奶蛋白過敏是目前引起很多嬰幼兒腹瀉的原因,很讓家長頭疼,。除了改用特殊奶粉喂養(yǎng)外,,運用小兒推拿扶助脾胃功能也是很好的辦法,能幫助這些孩子更好地吸收食物,,逐漸恢復正常的消化功能,。有的孩子改用特殊奶粉喂養(yǎng)后基本不腹瀉,但消化功能仍比較差,,偶有拉稀爛便者也可參考脾虛瀉推拿處方隨癥加減使用,。
2. 以上處方以2~4歲兒童為準,年齡小者酌情減量,,年齡大者酌情加量,。
3. 小兒腹瀉的類型之間可能會互相轉(zhuǎn)化,例如寒濕瀉久了,,也可能會變成脾虛瀉,,應(yīng)注意及時更換適宜的治療方法。
4. 若患兒腹瀉情況嚴重,,腹瀉次數(shù)多,,且出現(xiàn)精神不振,,眼淚減少,眼眶或囟門下陷等脫水癥狀,,請及時就診,。
推拿手法解析
開天門:兩眉的中點至前發(fā)際正中線成一直線為天門穴。用兩拇指自眉心向上交替直推至前額發(fā)際,,稱“開天門”,。
推坎宮:從眉心至眉梢成一直線為坎宮穴,用兩拇指從眉心向兩側(cè)眉梢作分推,,稱“推坎宮”,。
揉太陽:眉后凹陷處為太陽穴。用指端揉動該穴,,稱“揉太陽”,。
拿風池:在頭部,枕骨下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之間的凹陷中為風池穴,。用拇指與食指分別作用于雙側(cè)風池穴中,,做對稱提拿動作,稱“拿風池”,。
下推天柱骨:沿頸后發(fā)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為天柱骨,,用拇指指面或食指、中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稱“下推天柱骨”,。
揉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為肺俞。用指端揉,,稱“揉肺俞”,,用擦法稱“擦肺俞”。
擦膻中: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為膻中,。用手掌大魚際(大拇指一側(cè))上下擦該處稱“擦膻中”。
揉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為中脘。用指端揉該處稱為“揉中脘”,。
摩腹:小兒腹部,肚臍周圍為腹,。用手掌或并攏四指在該處做順時針環(huán)形摩動稱“摩腹”,。
推脊:后背正中線大椎至龜尾成一直線為脊,。由上向下直推稱推脊。
揉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為腎俞,。用指端揉該處稱“揉腎俞,?!?/p>
推下七節(jié)骨:第四腰椎至尾骨尖端成一直線為七節(jié)骨。 在該處向下直推,,稱“推下七節(jié)骨”,。
揉龜尾:臀部的尾椎骨處為龜尾。用指端揉該處稱為“揉龜尾”,。
揉板門與清板門:手掌大魚際平面為板門,。用拇指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揉按,稱為“揉板門”,;在該處從拇指指根至腕橫紋上來回推動,,稱為“清板門”。
補脾經(jīng)與清補脾經(jīng):拇指橈側(cè)緣,,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為脾經(jīng),,在該處從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脾經(jīng)”,;在該處來回推動,,稱為“清補脾經(jīng)”。
推小橫紋:手掌面,,第2~5指的掌指關(guān)節(jié)橫紋處為小橫紋,,用拇指在該處左右推動,稱為“推小橫紋”,。
揉掌小橫紋:掌面小指根下,,尺側(cè)掌紋頭為掌小橫紋。用拇指或食指按揉該處,,稱為“揉掌小橫紋”,。
揉一窩風: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為一窩風,在該處按揉,,稱為“按揉一窩風”,。
揉外勞宮:在手背中央與內(nèi)勞宮相對處,在手背3、4掌骨之間近中點凹陷處為外勞宮,,用指端揉該處稱“揉外勞宮”,。
揉二馬:手背無名指和小指掌指關(guān)節(jié)后的凹陷中為二馬,用指端按揉該處稱“按揉二馬”,。
清天河水:前臂內(nèi)側(cè)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為天河水。從腕橫紋起直推至肘橫紋,,稱“清天河水”,。
退六腑:前臂尺側(cè),自肘關(guān)節(jié)至掌根成一直線為六腑,從肘關(guān)節(jié)單向直推至掌根,,為“退六腑”,。
推三關(guān):前臂橈側(cè)(外側(cè)),腕橫紋至肘橫紋呈一直線為三關(guān),,從橈側(cè)腕橫紋起單向直推至肘橫紋處,,稱為“推三關(guān)”。
清胃經(jīng):大魚際橈側(cè)緣,,赤白肉際處為胃經(jīng),。在該處從掌根推向拇指根,稱為“清胃經(jīng)”,。
清大腸經(jīng)與補大腸經(jīng):食指橈側(cè)緣,,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線為大腸經(jīng)。從虎口推向指尖,,稱為“清大腸經(jīng)”,;從指尖推向虎口,稱為 “補大腸經(jīng)”,。
清肝經(jīng):食指末節(jié)螺紋面,,或食指掌面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的位置為肝經(jīng)。在該處從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肝經(jīng)”,,也稱為“平肝”。
清肺經(jīng):無名指末節(jié)螺紋面,,或無名指掌面,,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為肺經(jīng)。在該處從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肺經(jīng)”,。
順或逆運內(nèi)八卦: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的2/3為半徑畫圓,,八卦穴即在此圓圈上為內(nèi)八卦,。在患兒左手上,以施術(shù)者視角在該處順時針方向作運法為順運內(nèi)八卦,,以施術(shù)者視角在該處逆時針方向做運法為逆運內(nèi)八卦,,右手則相反。
補腎經(jīng):小指螺紋面或小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為腎經(jīng),。從指尖直推向指根,為“補腎經(jīng)”,。
清小腸:小指尺側(cè)緣,,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為小腸經(jīng),。在該處從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小腸”,。
按揉足三里:在小腿外側(cè),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開1寸為足三里,。 用指端按揉該處稱“按揉足三里”。
揉豐隆:小腿前外側(cè),,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一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為豐隆,。用指端揉該處稱“揉豐隆”,。
揉涌泉:足底面前中1/3交界處為涌泉。用指端揉該處稱“揉涌泉”,。
編輯:趙彥
關(guān)鍵詞:經(jīng)常腹瀉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