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齒常叩,、腹常揉、腳常搓這樣養(yǎng)生有用?
發(fā)常梳可緩解頭痛,、耳鳴,;目常運可緩解眼睛疲勞;齒常叩,、漱玉津則可強健脾胃……網(wǎng)上一直流傳著林林總總的養(yǎng)生方法,,真的有用嗎?上海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yī)師蓋云表示,,這些方法均為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學的中醫(yī)藥技術(shù),,是中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能正確使用不僅可加強體質(zhì),且對很多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一,、 發(fā)常梳
將雙手掌互搓數(shù)次,令掌心發(fā)熱,,然后十指向后,,由前額開始用手梳頭發(fā),經(jīng)后腦回頸部,。 “頭為諸陽之會”,,每日“梳發(fā)”可維持頭腦清醒,,加速血液循環(huán),緩解失眠癥狀,。陽氣升發(fā)的早晨及陽氣最旺的中午最宜進行此項活動,。
二、 目常運
每用眼一小時可看遠五至十分鐘,,也可閉目養(yǎng)神一會,,起到振奮精神,保護眼睛的作用,。
三,、 齒常叩與漱玉津
中醫(yī)有鼓漱攪海的說法。鼓漱就是漱玉津,,指用唾液漱口,,用舌頭沾染唾液后清洗牙面、牙縫,、上下顎等部位,,唾液還有消毒作用,比清水更有利于保持口腔環(huán)境的清潔,。還可起到幫助消化,,強健脾胃的效果,對于干燥癥患者有奇效,。
叩齒指空口上下牙做咬合運動,,該動作會產(chǎn)生壓力,使牙床骨得到鍛煉,,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對于補腎也有一定功效。但牙齒本身就存在松動的市民要避免,,可能會使牙齒提前掉落,。平時上班,不需要說話時就可以做做,,主要適合中老年人,。
四、 耳常鼓
雙掌掩耳,,大拇指按壓后腦風池穴,,用力向內(nèi)壓,然后放手,,「撲撲」有聲,。該動作可對鼓膜起到訓練作用,還可緩解偏頭痛、耳鳴等癥狀,,提高聽力,。
五、 腹常揉
將手搓熱,,手暖后兩手交叉,。若是便秘問題,右手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若需緩解腹瀉則為逆時針,,動作輕柔,勿需太大力氣,。此動作可加強血液供應,,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揉腹同樣適用于小兒科,。小兒發(fā)燒,,睡眠不好時,家長可將雙手搓熱,,隔著衣服將手放置肚臍上方,,隨著小兒呼吸緩緩上下動作半小時,不要過度劇烈,,此舉還可促進小兒生長發(fā)育,。
六、 常散步
俗話說“飯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生活中較常見的養(yǎng)生方法,但冬季散步有講究,。首先由于飯后血液集中供應胃腸道,,此時散步,會致血液供應不足,,因此,,應在飯后半小時后再散步。其次,,冬季寒冷,,老年人散步要注意保暖。有心腦血管等疾病患者在過于寒冷的天氣,,應避免外出防止血壓波動過大病發(fā),。散步應維持較慢的頻率,不要快走或奔跑,以微微出汗為宜,。
七,、 腳常搓
先擦腳心涌泉穴,其后由涌泉穴向下按摩,,再搓至腳趾,,循環(huán)往復,對于慢性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qū),,經(jīng)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在搓腳前還應泡腳二十分鐘,,需注意讓熱水沒過腳踝,可使搓腳效果更佳,。但糖尿病人,、血管病人不宜泡腳。
此外,,蓋云醫(yī)生還推薦低頭族,、久坐族可嘗試以下兩種鍛煉小方法:首先是貼住墻根,踮起腳尖,,維持一分鐘左右,,堅持下來可緩解頭暈等癥狀。其次可選擇坐姿進行鍛煉,,微微繃緊身體,,脊柱伸直,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同樣維持一到兩分鐘時間,。(高媛)
編輯:趙彥
關(guān)鍵詞:齒常叩 腹常揉 腳常搓 養(yǎng)生 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