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透過磚硯學歷史· 會稽秦磚漢瓦硯品鑒
這些古磚所用泥土經(jīng)精心淘洗,,用澄泥法造磚瓦,始于秦漢,,興于三國,,歷經(jīng)兩晉南北朝,連綿不絕,。秦漢時期,,帝王大興土木,所用磚瓦,,由官府督辦,,專門加工燒造。采用澄泥工藝所制,,燒制出的磚質地堅密細潤,,宜于雕刻,是制硯的好材料,。魏晉南北朝制作的磚瓦更加精細,,如三國時魏國曹操建造銅雀臺,所用磚瓦,、土料經(jīng)過澄濾,,加拌胡桃油、黃丹,、鉛,、錫等添加劑燒制,質地非常致密,,堅實如鐵,,不易破裂。用之為硯,,細膩光潔,,不滲水,發(fā)墨好,,勝于當時陶硯,。唐宋時期,秦磚,、漢磚,、晉磚大量出土,文人雅士看到這些磚塊古意盎然,,堅細耐磨又取材方便,,稍加雕琢,,即成佳硯,于是磚硯開始出現(xiàn),。清中晚期直至民國初年,,金石考據(jù)之風盛行,許多文人對與銅器銘文,、石刻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古磚銘文情有獨鐘,。文人雅士不惜重金搜購,磨刻成硯,,竟成風氣,。如阮元、張廷濟各蓄漢晉八磚,,即以之名其齋館曰“八磚吟館”,、“八磚精舍”。近代書畫大師吳昌碩十分喜歡磚硯,,其書齋收藏磚硯甚多,,曾作詩曰:“缶廬長物唯磚硯,古隸分明宜子孫,。賣字年來生計拙,,商量改作水仙盆?!?/p>
漢 吉語歲崇高提梁卣古磚硯
民國時期世稱海內藏硯第一人的徐世昌,,八方收集古磚硯,還雇請硯工,,將其所藏古磚瓦琢為硯臺,。乾隆帝《西清硯譜》將古磚瓦硯列為硯林精品。卷一列的是漢瓦硯,,卷二列的就是漢磚硯,,共四方。磚硯刻銘后具有更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反映文化追求和藝術修養(yǎng),,書畫金石家都樂于此道。
去年由紹興金石博物館舉辦的“會稽甓社《古質今研——古磚硯,、詩詞題跋展》”上,,一枚紀年為“大同十一年”的磚硯驚艷亮相,其古磚硯收藏鑒賞被推上一個新的高潮,。和它同模的磚硯,,魯迅也曾有收藏,據(jù)魯迅日記記載,,1924年,,正在編寫紹興地區(qū)古磚拓本集《越中專錄》的魯迅先生,,因與弟弟周作人夫婦發(fā)生矛盾,被迫移居別處,。6月11日下午他回到舊宅取書及物品時,,受到周作人和其妻的謾罵毆打,緊急中“止攜大同十一年者一枚出”,。 現(xiàn)在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保存于北京魯迅紀念館,。
這枚“大同十一年”同模磚也收集自嵊州,,在百年后的紹興,同出一枚和大文豪魯迅珍愛的寶物,,這豈非一段金石奇緣哉,!
莊子曰:“道在瓦甓”。紹興金石博物館下屬的會稽甓社成立于2011年,,是民政局批準的國內首家金石磚瓦研究學術團體,。它一直致力于金石瓦甓文化的收藏、研究,、傳承與弘揚,。其會稽甓社藏制古磚硯,比照清乾嘉,、民國之佳品,,研參諸家硯譜,追師阮元,、端方,、張廷濟、吳昌碩,、陸增祥,、周作人等名賢巨匠所遺精品磚硯,禪精竭慮,,由西泠印社名家把關,,匯集蘇杭制硯名家精選名貴古磚瓦之名品,手工精鏤硯池而成,,得“紀年書法,、傳承有緒、發(fā)墨細膩,、案頭雅玩”十六字真意,。無論在古時還是當代,古磚硯都引得書畫名家,、文人雅士們愛不釋手,,謂之為良田佳器,。其硯側之硯銘,尤為歷代書壇諸名豪大家們所極致發(fā)揮,,藏家得之,,往往奉為至寶,獲超一流之青睞,。
如今,,會稽金石博物館共收藏歷代古磚瓦數(shù)萬品,秦磚漢瓦制硯幾千余方,。博物館秉承創(chuàng)社時之宗旨“繼承傳統(tǒng),,創(chuàng)新未來”,旨在發(fā)展,、傳播,、弘揚我國硯文化遺產(chǎn),保護,、利用和傳承文化公益事業(yè),,振奮民族精神,為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和統(tǒng)一大業(yè)做貢獻,,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略進微薄之力,。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會稽金石博物館館長,,會稽甓社社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磚硯 古磚 透過磚硯學歷史 會稽秦磚漢瓦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