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詹丹:紅樓人物與李商隱詩
作者: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 詹丹
李商隱詩和《紅樓夢》的關系,,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
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第十六集
一方面,,頗具詩才而又輔導香菱學詩的林黛玉明確表示,她最不喜歡的就是李商隱詩,;另一方面,,小說中的幾位男女主人公,或直接或迂回,,都與李商隱的詩句發(fā)生了關聯(lián),。
第十五回寫秦可卿出殯,王公貴族等一班人沿路祭拜,。北靜王讓賈政領寶玉來見面,,一見之下,對寶玉就大加夸贊,,說“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可量也”,。這話雖可理解為客套,但其引用的李商隱一句詩,,倒也十分貼切,。該詩題目甚長,交代了寫詩的緣起,。詩共二首,,筆者把詩題和其中相關的一首引錄于下: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韓東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座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
韓東郎即韓偓,以寫情詩出名,,不過小小十歲就嶄露頭角,,與當時賈寶玉十歲左右的年齡正相配,特別是賈寶玉情種的特點,,與全詩的抒情性也有關聯(lián),。而詩句營構出那樣一個似乎在遠方才可能有的桐花色彩斑斕、鳳鳴清脆圓潤的美好世界,,更十分難得,。而在寶玉正式出場前后,賈府內(nèi)外之人對他的評價以負面居多,,冷子興說他色鬼,,王夫人說他孽根禍胎,敘述者引后人的《西江月》詞評價他為“草莽”“不肖”,,賈政更是動輒斥責他,、呵罵他。那么,,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小說第一次在較為隆重的場合給賈寶玉的積極評價,而且由一位王爺向賈政來說,,引李商隱詩句而獲得的一種支撐力量,,是不容小覷的。
第六十二回,,為寶玉過生日,,群芳開夜宴,,大家行酒令玩射覆的游戲,寶玉射“釵”字以對寶釵提出的“寶”字,,在座的香菱引李商隱的詩句“寶釵無日不生塵”來佐證,。這固然說明香菱讀書日多,學問見長,,但更重要的,,不僅是為了把李商隱的詩句和寶釵的名字關聯(lián)起來,還要以詩句隱含的詩意,,對寶釵的人生走向作暗示,。詩句出自李商隱的《殘花》,原詩是“殘花啼露莫留春,,尖發(fā)誰非怨別人,。若但掩關勞獨夢,寶釵何日不生塵”,。一般認為最后一句,,是借物的寶釵生塵,來寫人的寶釵懶得梳妝,。問題是,,全詩連起來看,畢竟前后有一種指向他人與自我的對比關系,。這樣,,寶釵后來出嫁竟獨守空房,她的懶于梳妝,,究竟該不該“怨別人”,,就成了一個待思考的問題。
相比于寶玉,、寶釵之于李商隱詩歌的直接聯(lián)系,,史湘云與李商隱的詩歌關系,就顯得比較迂回與隱晦,。
也是在群芳開夜宴的場合,,史湘云抽得的海棠花簽上有詩句為“只恐夜深花睡去”。這是摘引蘇東坡的《海棠》詩,,該詩最后兩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當時,,黛玉就借機打趣湘云白天醉臥在花下涼石上的情境,,笑說:“‘夜深’兩個字改‘石涼’兩個字就應景了。”黛玉的打趣,,雖然讓人把花簽上的詩句與湘云白天的行為聯(lián)系了起來,,但其實也可說是為蘇東坡這首詩添上了與李商隱詩的深一層聯(lián)系。清代文人認為,,蘇東坡的詩句“故燒高燭照紅妝”脫胎于李商隱詩《花下醉》的最后兩句,但憑此要從史湘云聯(lián)系到李商隱詩,,可能還略顯穿鑿,。因為畢竟蘇東坡沒有寫到人在花下醉臥,只是當黛玉的打趣把湘云白天醉臥的場景一并引入時,,這種意境的關聯(lián)性,,才讓史湘云的行為和李商隱詩建立了實質性聯(lián)系?!皩し疾挥X醉流霞,,倚樹沈眠日已斜??蜕⒕菩焉钜购?,更持紅燭賞殘花?!奔氉x李商隱這首詩,,情況就清楚了。
從意境看,,青年學者李能知認為,,史湘云的醉臥也相仿于唐代詩人盧綸所寫的《春詞》。該詩寫道:“北苑羅裙帶,,塵衢錦繡鞋,。醉眠芳樹下,半被落花埋,?!惫P者覺得,小說的場面與這首詩關系是否更近,,問題還有討論的空間,。但李商隱詩句經(jīng)由蘇東坡詩句的引渡,加上黛玉的議論在小說前后脈絡上的加固,,才使得本來是游離的詩句,,對史湘云醉臥的指向,一種融合了自然之美和性格之美的指向,,逐漸清晰起來,。
當然,真正讓人感到困惑的是在第四十回中,,林黛玉何以要斷然表示不喜歡李商隱的詩,?而在這斷然不喜歡中,,又為何要單獨把其中的一句標舉出來,用整體意義上的不喜歡來反襯她對這一句的喜歡,?也許,,她是見寶玉、寶釵等要把大觀園中的枯荷敗葉收拾走,,才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銈冇植涣糁鴼埡闪恕?。雖然我們可視為她在故意跟寶玉、寶釵等鬧別扭,,但林黛玉真喜歡這句詩也是可能的,。果然這樣,就需要把這句詩放到李商隱詩的具體語境中來進一步理解,。
其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寫的是對人的懷念:“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與曹雪芹幾乎同時代的紀曉嵐,,對結句的點評是“不言雨夜無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直說則盡于言下矣”,,又說“‘相思’兩字微露端倪,寄懷之意,,全在言外”,。這一點評,頗為精準,。聯(lián)想到林黛玉平日常有失眠的習慣,,那么,這一寫雨夜無眠的詩句,,真能得到黛玉的喜愛,,未必是一種引發(fā)愉悅的審美欣賞,或許僅僅是因生動形象地表達出抒情主體的特殊心境而引起的共鳴,。
耐人尋味的是,,李商隱有專門詠嘆荷葉與其情感難分難解的《暮秋獨游秋江》,全詩是:“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常在,,悵望江頭江水聲?!边€有如《夜冷》這樣的詩:“樹繞池寬月影多,,村砧塢笛隔風蘿。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將愁向敗荷,。”再如《登霍山驛樓》寫風中敗荷:“衰荷一面風”,。我們發(fā)現(xiàn),在流傳的李商隱的多首詩歌里,,枯敗的荷葉常常是跟怨愁,、無眠、內(nèi)心的焦慮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甚至成了他愁緒的聚焦物,。那么,小說寫林黛玉喜歡枯荷聽雨聲的詩句,,是不是在這一構思背后,,有對李商隱關于荷花敗葉的習慣性抒情與林黛玉愁緒聯(lián)系的斟酌考慮?這一寫作動機,,是否存在,?
從林黛玉的性格和生活習性看,她喜歡這樣的詩句,,容易對這樣的詩句產(chǎn)生共鳴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詩中的意境在現(xiàn)實中復制出來保留下去,讓自己沉浸其中流連低徊,,就不免讓人覺得她有自虐的心態(tài),。而缺少夜晚無眠體驗的寶玉,當他積極配合,,有意在現(xiàn)實中保留這一意境的物質條件時,,是真理解了黛玉的心思,還是在句子層面品味了“果然好句”,,進而喚醒了他欣賞雨打荷葉的別樣樂趣,?或者,僅僅出于對黛玉的表面迎合(如同他常常這樣做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小說沒有給出進一步交代,這似乎是作者拋出的一個謎面,就如同林黛玉說她最不喜歡李商隱詩,,如此沒頭沒腦,,同樣是讓讀者難以一究其謎底的。(詹丹)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李商隱 寶釵 寶玉 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