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合理用藥合理用藥
外用不如內(nèi)服?“良丁不廢外治”
日前,,熱播劇《老中醫(yī)》中,,翁泉海遭遇金屋藏“肉包”的溫先生。西醫(yī)提出切除的治療方法,,溫先生不愿動刀,,苦尋中醫(yī)通過內(nèi)服治療,但始終沒法將“肉包”除去,。翁泉海為他開出一劑活血化瘀的外治方子,,半月后藥到病除。
中醫(yī)自古就有“內(nèi)者內(nèi)治,,外者外治”的說法,,尤其是身體局部外科疾病,通過外治法直接作用于患處,,療效更為顯著,。
外治療法,,治標也能治本
很多人對中醫(yī)的了解,往往是以內(nèi)養(yǎng)外,,認為內(nèi)服中藥調(diào)理五臟,,即可達到治本之效。一說到外治療法,,大家可能會懷疑,,這真的能治本嗎?
實際上,,外治法的治療范圍遍及內(nèi),、外、婦,、兒,、骨傷、五官,、肛腸等,,其中很多外科疾病,尤其是皮膚病,,單用外治就能“治本”,。
在《老中醫(yī)》一劇中,溫先生在頸椎處及腋下長出的“肉包”,,西醫(yī)一般認為是皮脂腺囊腫,,中醫(yī)稱為“肉瘤”或“脂瘤”,囊腫內(nèi)部包有渣狀油脂,,伴有明顯的炎癥,。最后,翁泉海給出破血丹,、箭腫消,、透骨草三味藥,溫先生得以治愈,。
其中,,破血丹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箭腫消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的功效;透骨草則可祛風除濕,、舒筋活血,。三者合用,相互加強,更能達到軟堅散結的功效,。
在臨床中,,類似的病癥也不少。而在外治法的選擇上,,除了像翁泉海一樣,,通過藥物幫助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讓肉瘤逐漸消散外,,更常見的方法是通過濕敷,使囊腫破損,,排出內(nèi)部化膿的物質(zhì)及油脂,,讓肉瘤快速縮小并消失。
類似的還有癬癥,、疣癥及雞眼等,,均可選擇外洗或使用腐蝕性藥物助其消散。而在這個過程中,,內(nèi)服藥對治療幾乎不起作用,。
局部病灶,外治藥效更直接
一般來說,,發(fā)病部位僅在身體局部的,,更適用于外治法。比如,,通過藥物作用于局部皮損組織,,由于施于患處的藥物濃度顯著高于其血液濃度,,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效果也更直接。這對于解除局部癥狀往往比全身用藥起效更迅捷,,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加上外治療法種類較多,如洗藥,、濕敷,、涂藥、噴霧等,,使用也更為靈活簡便,。
此外,引血,、燒灼,、滾刺、推疣等以手法或器械為主的局部用法,同樣能快速取得療效,。比如,,最常見的由于門夾傷或壓傷而導致的指甲或趾甲下積瘀,可用火針穿破甲板,,引流出瘀血,。瘀血排出后,不僅不傷皮膚,,還沒有任何痛苦,。相比之下,內(nèi)服止痛化瘀藥物要等到一周才可使出血吸收,,高下立判,。
劑型選擇,還需細細斟酌
雖然外治法種類較多,,但在使用上需要斟酌的方面也很多,。針對同一病癥的不同病程,也需要使用不同的劑型,。如我院研發(fā)的制劑中,,外科就常用復方黃水、皮膚洗外用顆粒等作為洗劑或用于濕敷,,具有清涼止癢,、消炎解毒的功效;腫一散,、干擦散一般直接撒于患處,,前者用于消熱解毒、涼血消腫,,后者用于祛風止癢,。如瘡癰成膿,將潰或未透時,,可用軟膏進行解毒排膿,;臉部痤瘡出現(xiàn)感染時,可使用殺菌消炎,、具有收斂作用的霜膏,。
值得一提的是,我院骨傷科制劑傷科黃水及陳渭良傷科油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針對骨科外傷療效尤其顯著。而且相比內(nèi)服藥物,,更是骨傷科治療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
常言道:“良丁不廢外治”,。外治法不僅與內(nèi)治法殊途同歸,其自身還有獨特之處,,更需要被廣大醫(yī)生了解與重視,。當然,在外治法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內(nèi)服調(diào)理,,雙管齊下,療效更佳,。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良丁不廢外治 藥物 皮脂腺囊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