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唐代茶飲及婺州窯茶碗鑒賞
婺州窯燒制出成熟的青瓷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發(fā)展于魏晉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弱式微于元末明初,。婺州窯是一個地方性的歷史文化名窯,,雖然有著龐大的窯系,,悠久的生產(chǎn)歷史,,但其名留青史,,聲名遠播還得靠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一書,。因為茶圣陸羽給予了當時婺州窯所生產(chǎn)的茶碗以極高的評價?!恫杞?jīng)·四之器》:“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婺州窯所生產(chǎn)的茶具當時地位僅次于越窯和北方耀州窯,,名列第三。
婺州窯 六出筋花口淡青釉茶盞 高4.5cm
婺州窯 青黃釉高喇叭形圈足茶盞
中國歷史上飲茶之風(fēng)的發(fā)展與普及,,唐代是一個關(guān)鍵的節(jié)點,。自唐代始,飲茶之風(fēng)開始普及南北,,流行于社會各階層,,成為中國傳統(tǒng)生活“油、鹽,、醬,、醋、茶”之一部分,。茶具的發(fā)展是跟隨著飲茶的方式的變革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唐代的飲茶之風(fēng)的普及,極大地刺激了婺州窯的生產(chǎn),,為滿足和緊跟當時茶具消費市場的需要和發(fā)展,,婺州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技術(shù)優(yōu)勢與資源優(yōu)勢,開始生產(chǎn)和燒造了大量的茶具產(chǎn)品,。唐代茶圣陸羽在其名著《茶經(jīng)》一書中對婺州窯所生產(chǎn)的茶碗的評價,,就是給予婺州窯這種發(fā)展的充分肯定。
茶具的生產(chǎn),,是當時社會飲茶方式和茶文化發(fā)展的直接見證,。所以,,今天我們要了解和研究唐代婺州窯茶具生產(chǎn)的歷史概貌和種類品種及其藝術(shù)品格特征等問題,,就必須先了解唐代的制茶之法、貯茶之方、飲茶之制,。
唐代,,飲茶之風(fēng)已在全國興起,而且時人飲茶已由粗放煮茶進入精工煎茶的階段,。研究技藝,,意在情趣。按陸羽《茶經(jīng)》所述,,唐代的茶葉產(chǎn)區(qū)已遍及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西,、廣東,、貴州、陜西,、河南,、重慶等14個省區(qū)。因云南當時屬南詔等國,,處于分裂狀態(tài),,故茶之故鄉(xiāng)云南未列入《茶經(jīng)》所述茶之產(chǎn)地之列。唐·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這樣記載當時的飲茶之風(fēng)的發(fā)展態(tài)勢:“南人好飲茶,,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庇终f:“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晝夜,殆成風(fēng)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庇纱俗阋?,唐時飲茶已不再是士大夫貴族和僧侶階層的專利,而成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飲料,。飲茶之風(fēng),,傳入新疆、西藏,、蒙古等地,,由于茶葉具有生津止渴、消食解膩的功效,,所以茶葉一經(jīng)傳入上述地區(qū),,就被視為珍品,看作最好的飲料,。
由于唐代飲茶之風(fēng)的普及,,人們更加重視研究飲茶的情趣和茶具的品質(zhì)。因為,,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皿,,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等實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有極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所以,,自唐始我國的茶具制作就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中唐時,,不僅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的質(zhì)地,注意因茶擇具的選擇,。這一發(fā)展狀態(tài),,均在陸羽《茶經(jīng)》中得到了具體的反映與記載。
《茶經(jīng)》共十篇,,分別論述了茶的起源與鑒別方法,,制造餅茶的工具,餅茶的制作,、煎茶與飲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飲用,有關(guān)茶的史料,,茶葉的產(chǎn)區(qū),簡單的制作方法,,茶圖等十大方面,。在其中的《茶經(jīng)·二之源》、《茶經(jīng)·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陸羽提出了自己創(chuàng)設(shè)的一整套涉及采茶,、蒸茶、焙制,、碾末,、煎飲乃至鑒別的方法。
婺州窯 青釉五出筋花口喇叭足茶盞 高3.5cm 底徑4cm 口徑8.5cm
婺州窯 青釉玉璧底碗 高3.5cm 底徑5.5cm 口徑14.5cm
按唐·陸羽《茶經(jīng)》記述,,當時“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但當時有代表性的是餅茶和末茶。唐代茶具發(fā)展與餅茶和末茶飲用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餅茶和末茶,,雖加工方法有別,但都需通過炙,、焙,、碾、羅,、煎,,方可飲用。依陸羽《茶經(jīng)》所述,,當時民間飲茶,,先對不同茶葉作不同處理,“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謂之庵菜,?!被蛘哂械脑偌邮[,、姜、棗等添加物,,用以調(diào)味,,“煮之百沸”,然后飲用,。但陸羽認為用上述方法調(diào)制的茶湯,,猶如“溝渠間廢水”,不可取用,。所以,,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倡的方法重在煎。認為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使其“炎涼”均勻,變軟后用紙包好,,以保其香,。冷卻后,再碾成細末,,通羅(篩)后貯于合(盒)中,。
唐代除采用陸羽提倡的煎茶法外,還有點茶法,。唐·蘇廙的《十六湯品》一書中可略見一斑,。其法是先將茶末放入茶甌,爾后用茶瓶將少許沸水注入茶甌,,將茶末調(diào)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痹儆梅兴^續(xù)向茶甌注入。注湯時,,需要做到順暢,,“湯不順通”,“茶不勻粹,?!弊€要做到恰到好處,少過濃,,多則淡,,“一甌之茗,多不二錢,,若盞量合宜,,下湯不過分,。”總而言之,,唐代的烹茶之法,,就如上述兩法:一是以陸羽為代表,并在《茶經(jīng)》中提倡的煎茶法,;其次是蘇廙介紹的點茶法,。
碗,供盛茶飲用之器,。在唐代文人的詩文之中,更多的稱茶碗為“甌”,。茶圣陸羽認為越窯燒制的淡青色茶碗能與綠色的茶湯相映生輝,,“半甌青泛綠”,從而達到“益茶”的效果,。其他如邢瓷之白,,壽瓷之黃,洪瓷之褐,,都是掩茶湯之色,,“悉不宜茶”。同時,,越窯的茶盞,,外型“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即口沿不外翻,,稍有內(nèi)斂,使茶湯不易外溢,;而底則稍翻,,易于端持;碗“淺”則易于最后喝茶末,。婺州窯同屬浙江越窯大系,,在器皿造型,釉色風(fēng)格等均與越窯相近,,故陸羽在評點唐代茶碗時,,將其列為第三。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唐代茶飲及婺州窯茶碗 唐代茶飲 婺州窯茶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