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收藏鑒寶頭條收藏鑒寶頭條
飛揚的詩詞 文化的鄉(xiāng)愁
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吸引了海內(nèi)外億萬中華兒女回望鄉(xiāng)愁的目光。此前的漢字大會,、成語大會,、楹聯(lián)大賽,、燈謎大賽,,一次次地讓我們領(lǐng)略到中國漢字之趣,、中華文化之美,。弘揚中華文化,,離不開中華詩詞,,它是中華文化的本根,;審視中華文化,同樣離不開中華詩詞,,它是中國文化的標(biāo)本,、中華文明的活化石。
宋·馬和之《唐風(fēng)圖》(局部)
毛澤東詩詞書法《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
漢字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三千多年來浩若煙海的歌謠詩詞經(jīng)史曲賦銘文典籍,保有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涵養(yǎng)了中華文化不盡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國的語言文字在抑揚頓挫平仄韻律之中,在點橫撇捺篆隸楷行之間,,構(gòu)建了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圖譜,。
中華詩詞是文化百花園中最為葳蕤芬芳的一枝,,是精神源流中最富思想力量的一脈。史志,、經(jīng)書,、寶笈、醫(yī)典,、銘文,、石刻、楹聯(lián),、題額,、戲文、歌賦,、唱詞,、散曲、小令,、燈謎,、書畫、碑帖等文字典籍,,哪一個都離不開詩詞之美,。沒有詩意詞韻的文字是蒼白無力的,失落了詩情畫意的民族是沒有創(chuàng)意和想象力的,。詩之志,、歌之言、聲之詠,、音之律,,是中華詩詞的四大要素。中華詩詞有高傲的顏值和尊貴的稟賦,,卻以平近的方式潛流在我們的血脈,,滋養(yǎng)了中華民族高貴而純潔的心靈。一種文化形態(tài)是否有生命力,,要看它能綿延多久,、流傳多廣,大凡斷文識字的中國人,,都能吟誦幾句詩詞作為自己人生的高點和文化的標(biāo)高,。中華詩詞因此而成為人文精神的“基因圖”、思想道德的“定盤星”,、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中華詩詞承載了豐富的思想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自古以來的中華經(jīng)典無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標(biāo)、思想的峰巒,?!皵嘀瘢m(xù)竹,,飛土,,逐宍”,簡潔,、明快,、生動、形象,,富于動感韻律的《彈歌》,,是上古歌謠,是最早的二言詩,,反映了遠(yuǎn)古時期洪荒年代的先民“斷竹以制彈弓,用石塊擊獲獸肉”的漁獵生活場景,,記錄了歷史,,謳歌了創(chuàng)造,贊美了勞動,,表達(dá)了先民最早的價值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這首唐堯時期的歌謠《擊壤歌》,,反映的是勞作的場景,表達(dá)的是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对娊?jīng)·蒹葭》里“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卻“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dá)的既是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也是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先秦古歌《五子歌》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對歷代治國理政者的警言。漢樂府《東門行》《病婦行》《孤兒行》《艷歌行》等記錄了對普通人命運的嗟嘆,;魏晉南北朝詩詞里的《薤露行》《短歌行》《蒿里行》《飲馬長城窟行》《詠荊軻》等顯示了對命運的抗?fàn)帯?/p>
文心即良心,,詩心乃人心。遠(yuǎn)古,、先秦及秦漢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從原始社會走向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過程中,,中華先民對大自然的叩問,,對天人關(guān)系的探問,對人性和人類命運的拷問,。這些思考有如剝繭抽絲,,層層遞進(jìn),提煉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共同價值觀,中華詩詞也因此獲得了思想的力量,。
國家觀是價值觀的最高境界,,愛國主義是中華詩詞的永恒主題。從春秋楚國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仰天長嘆,,到戰(zhàn)國時期荊軻“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慷慨悲歌,,再到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振臂長抒;從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耿耿忠心,,到清代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昭昭義膽,,再到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浩浩胸懷,愛國,、為國,、利國、報國是中華兒女的價值追求,,也是中華詩詞的思想高地,。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從小隨父抗清,其父陣亡后,16歲的他以一首“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表達(dá)抗?fàn)幍剿赖臎Q心,。被俘后他寧死不屈,立而不跪,,談笑自若,,英氣懾人,連劊子手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正視,,臨刑時他留下“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字字忠烈,句句英武,;與夏完淳幾乎同時代的思想家顧炎武矢志抗清復(fù)明,,屢遭敗而志不移,他自比精衛(wèi)填海以明心志:“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與顧炎武一樣境遇,、一樣豪情的黃宗羲,明亡后隱居著述,,拒絕為滿清做官,,他在《臥病旬日未已,閑書所感》里自述道:“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慚愧在燈前,。夢中失哭兒呼我,天末招魂鳥降筵”,,對故國前朝的忠誠躍然筆下,;一代名將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fù)臺灣,他以“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fù)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guān)不忍離”,表達(dá)了驅(qū)逐外寇的英勇氣概,。歷覽前賢先烈,,他們在詩詞中凝聚了最濃烈、最真摯,、最深沉,、最持久的愛國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傳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華詩詞功不可沒,、無可替代,。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中國詩詞大會 詩詞 文化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