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牡丹亭》
湯顯祖在文化上的巨大貢獻(xiàn),非其傳世名作《牡丹亭》莫屬,。
《牡丹亭》全稱《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一道,,合稱“臨川四夢”,。江西臨川,是顯祖的故鄉(xiāng)。當(dāng)年,這部偉大作品上演之后,,用時人沈德符的話說,叫作“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近人吳梅先生評價:“此劇肯綮在死生之際,記中‘驚夢’‘尋夢’‘診祟’‘寫真’‘悼殤’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歡撓’‘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靈根,掀翻情窟,,為從來填詞家屐齒所未及,,遂能確踞詞壇,歷千古不朽也,?!?/p>
牡丹亭,實際上無關(guān)“牡丹”,,而是特指約定再世姻緣的地方,。所以,全部55出劇本的內(nèi)容關(guān)乎一個“情”字,。湯氏夫子自道:“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當(dāng)然,,許多人不會認(rèn)同,,相反會認(rèn)為自己才最重情感,才最有哀怨無處悲鳴,。時人馮小青就留下這么一首詩:“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dú)傷心是小青,。”讀過《牡丹亭》的人都了解劇情:少女杜麗娘私出游園,,在夢中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逝,。柳夢梅趕考途中拾到麗娘畫像,,神魂顛倒,“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贊之”。杜麗娘亦通過“魂游”,,從“驚夢”而“尋夢”,。如董每戡先生所言,柳夢梅越玩畫越愛畫中人,,跟杜麗娘越憶夢越愛夢中人一樣,;愛極了畫中人,便只希望夢到她,,也跟愛極了夢中人,,就只希望見到他一樣,事奇,,情真,。終于,柳夢梅掘墓開棺,,麗娘起死回生,,二人結(jié)成夫婦。但這樁“人鬼情未了”的婚姻最后得到杜父認(rèn)可,,還經(jīng)過了相當(dāng)波折,,甚至鬧到了皇帝那里。
杜麗娘的父親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幾番廊廟江湖,紫袍金帶”,,夫貴妻榮,,母親是“封大郡”的官太太,這種家庭出身,,注定麗娘要被培養(yǎng)成三從四德式的賢妻良母,。放在時代背景所決定的文化背景上,我們對這種教育不可能也不應(yīng)該苛責(zé)什么,。因此,,在和私塾先生陳最良研究麗娘該學(xué)些什么的時候,爸爸說還是《詩經(jīng)》吧,,“開首便是后妃之德,,四個字兒順口”。于是,,麗娘的第一課便是《關(guān)雎》,。不料事與長輩愿違,,麗娘把《關(guān)雎》視為一首熱烈的戀歌,以為“圣人之情,,盡見于此矣,。今古同懷,豈不然乎,?”因而啟蒙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演繹了傳誦后世的“游園驚夢”。在這出曲文中,,又有一段膾炙人口的《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第十出《驚夢》的這一段,堪稱這部名劇中的名句,,因為又經(jīng)過《紅樓夢》的二次傳播,更盡人皆知,。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悶悶的林黛玉隔墻聽到里面在練習(xí)戲文,唱的正是《牡丹亭·驚夢》這一出,。因為“素習(xí)不大喜看戲文”,,林黛玉“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但是,“偶然兩句吹到耳內(nèi),,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cè)耳細(xì)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diǎn)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lǐng)略這其中的趣味,。’”因有所謂“牡丹亭艷曲警芳心”,。林黛玉感慨什么,?謝靈運(yùn)說,“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屬于不容易碰到的“四美”,但在這里,,“良辰美景”后面卻接著“奈何天”,,“賞心樂事”后面卻接著“誰家院”,就改變了“四美”的原本性質(zhì),,變成了逝水流年,,不能自主,不要說林黛玉,,小資一點(diǎn)兒的都會觸景傷情,。
周貽白先生認(rèn)為,“就按這一支曲子來看,,湯氏的才情,,那是無法否認(rèn)的。其造句之纖巧,,用意之深遠(yuǎn),,也是為同時一些傳奇作家所不及的”,但是湯顯祖卻不大遵守曲律,。以這曲《皂羅袍》而言,,第一句應(yīng)當(dāng)是“平仄平平仄平平”,而“良辰美景奈何天”卻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赌档ねぁ分羞@類情況還有很多,因此與湯顯祖同時期的王驥德便批評他:“臨川尚趣,,直是橫行,,組織之工,幾與天孫爭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绷硪晃簧颦Z說得更不客氣:“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寧使時人不鑒賞,無使人撓喉捩嗓,?!钡珳@祖本人并不這么看:“弟在此自謂知曲,意者筆懶韻落,,時時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彼€有一首《七夕醉答君東》:“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玉茗堂,,是他的齋號,。就是說,湯顯祖不是不懂得“合律依腔”,,而是不愿為格律束縛,,后世毛澤東的詩詞正有此種遺風(fēng)。
這幾年,,由白先勇先生傾心打造的昆曲《牡丹亭》橫空出世,令歐美也為湯顯祖“驚艷”“瘋掉了”,。在不改變原著浪漫的前提下,,新版《牡丹亭》更加精簡和富有趣味,全部由年輕演員出演,,因而有“青春版”之譽(yù),。自明迄今,《牡丹亭》便幾乎成為昆曲的代名詞,,則白氏新版無疑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最好傳承,,值得推崇。(田東江)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湯顯祖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