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章開沅:“敢為人先”
大 作
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學術(shù)會議之后,,章開沅一頭扎進了張謇的研究之中,。1962年,,他被借調(diào)到全國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一邊搜集,、整理北洋時期的文史資料,,一邊研究張謇。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張謇傳稿》的寫作,。稿成,交上海人民出版社,。沒多久,,稿子被寄了回來,里面貼滿了簽條,,都是提醒作者,,對張謇的評價太高了,需要加強批判,。
章開沅一看,,如果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改,等于整本書都要被推翻,。他感覺沒法改,,于是把稿子收了起來。這一收,,就是20多年,,直到1986年才由中華書局出版。
1974年,,章開沅被借調(diào)到《歷史研究》編輯部,。一年后離開編輯部時,人民出版社的編輯,、老友林言椒為他踐行。席間,,林言椒建議章開沅主持編寫一部大型的《辛亥革命史》,。
章開沅的腦海中馬上浮現(xiàn)出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上吳玉章關(guān)于將來要有辛亥革命“大著作”的講話,于是應承下來,。
那時,,“文革”尚未結(jié)束,從事研究,,依然要“三結(jié)合”,,即黨支部、工農(nóng)兵,、專業(yè)人員相結(jié)合才能寫作,,否則沒有“合法性”,。
“黨支部”的問題好解決。當時,,華師的領(lǐng)導機構(gòu)是革委會和臨時黨委,,本校教師能主持編寫一套由國家級出版社出面組織的著作,黨委書記為此感到高興,,表示將鼎力支持,。
“工農(nóng)兵”的問題卻有些棘手。不是找不到工農(nóng)兵,,而是此前的經(jīng)歷讓章開沅明白,,工農(nóng)兵理論工作者的寫作水平往往不盡人意。他們進來了之后該如何開展研究,?果然,,后來找到了一些工人,雖然大家干勁十足,,但所寫的稿子,,基本上都不能用,甚至連修改的余地都沒有,,最后只好推翻重寫,。
1979年秋,初稿接近完成,。這時,,章開沅和編寫組的另一位學者蕭致治受美國學術(shù)界邀請,前往大洋彼岸進行學術(shù)交流,。
這次出訪讓他們后來的編寫工作受益匪淺,。國內(nèi)“文革”肆虐,境外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卻迅速發(fā)展,,并大大拉開了國內(nèi)外之間的差距,。
正是通過這次出訪,編寫組不僅親眼看到了差距,,而且還初步明確了應從哪些方面盡快縮短差距,,同時也搜集了許多重要資料、信息及有代表性的學術(shù)著作,。定稿過程中,,他們充分利用這些成果,進一步拓展了國際視野,、提升了學術(shù)水準,。
1981年,在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上,與會學者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三卷印制精美的《辛亥革命史》,,封面上的書名由宋慶齡親自題寫,。這是中國學界第一部大型辛亥革命史著作,海外學者譽其為“最能代表中國大陸研究水平與趨向的學術(shù)成果”,。
20世紀80年代以后,,章開沅一面繼續(xù)在辛亥革命史領(lǐng)域精耕深研,一面不斷拓展新的研究領(lǐng)域,。彼時,,現(xiàn)代化理論風生水起,他主持編寫了一套“中外近代化比較研究”叢書,,其中有一冊,,是他自己撰寫的《離異與回歸》。
《離異與回歸》從文化的角度,,解析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guān)系,。章開沅此時已擔任華師校長,政務(wù)纏身,。這本著作都是他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利用上班前的時間(他自稱為做學問的“黃金時間”)寫出來的。后來,,《離異與回歸》在國內(nèi)不斷被重版,,還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20世紀80年代中期,,章開沅在大陸率先涉足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他曾經(jīng)笑言:“我一生在學術(shù)上做了兩件事。一是把中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世界,,并把國外的研究引入到中國,;二是讓國際教會大學史研究走進中國,又讓中國的研究走向世界,?!?
不過,在研究教會大學的過程中,,章開沅還“偶然”卷入了一樁公案,。
為了深入研究教會大學史,1988年,,章開沅赴耶魯神學院圖書館檢索中國教會大學的檔案全宗。
工作開始不久,,章開沅就發(fā)現(xiàn)館內(nèi)保存著貝德士博士的個人專檔,。看到自己老師的文獻,學生自然有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他花了好幾天時間,專門瀏覽了這些卷宗,。
出乎意料的是,,貝德士的個人專檔中,居然保存了大量南京大屠殺的原始資料,。
原來,,南京淪陷之后,貝德士一直留在南京,,參與保護中國難民,,抗議日軍暴行,并親眼見證了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那時,,留在南京城里的外國人成立了一個組織,叫作“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貝德士是這個委員會的最后一任主席,。因此,該會的往來公文以及許多成員的私人信件,、日記,、文稿、備忘錄等,,都由他保管,。
20世紀50年代返美時,貝德士將這批文獻帶回,,成為耶魯神學院圖書館的藏品,。
粗粗瀏覽后,章開沅便認識到,,貝德士保留的文獻是研究南京大屠殺最寶貴的原始資料,。就這樣,他又投身于南京大屠殺史的研究之中,,相繼出版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南京:1937.11—1938.5》《天理難容——美國傳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殺(1937—1938)》《從耶魯?shù)綎|京:為南京大屠殺取證》等專著,。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章開沅 辛亥革命史 國際教會大學史 社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