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別把地名弄成了“江湖諢號”
光明網(wǎng)評論員:近年來,,一些地方改名時有發(fā)生,。今年5月30日,江西省廬山市正式掛牌成立,原廬山區(qū)更名為九江市濂溪區(qū),;今年初,,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也改為播州區(qū),。同時,,水城縣欲改為“夜郎市”、瑯琊山“會峰閣”更名為“瑯琊閣”……這些地方為什么要改名,?為何要復名,?相關社會學家表示,地方改名涉及復雜利益博弈,,它不一定等于發(fā)展,,政府決策應吸取專家和群眾意見,減少改名導致的割裂傳統(tǒng)等負面影響,。
中國有句老話,,“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贝蟾诺囊馑迹钦f名號如羽毛,,不單單是個識別符號。一個地方的名字,,跌宕千百年,、迂回萬千路,沉淀著歷史的悲歡離合,,凝練著歲月的陰晴圓缺,,更是審慎而嚴謹?shù)氖隆T缭谌ツ?月28日,,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就曾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要求,進一步做好“鄉(xiāng)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文章,,深入開展“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亂象整治,。
走火入魔的“改名潮”,當然亟待整治,。但整治這回事,,也最怕跑偏。比如,,費心巴力改回來的名字,,好不容易街道名,、文件名等都配套了,忽然又要“復古”回去,,聽起來是糾偏,,但這種大成本地來回折騰,除了財政受傷,、行政凌亂,、民眾步子跟不上,又有多大的意義呢,?29年前,,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李輝寫下《可惜從此無徽州》一文,反對將徽州改為黃山,。今年4月,,借全國開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契機,李輝再次撰文《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引發(fā)黃山是否復名徽州的大討論,。先拋開黃山到底該不該復名徽州的是非不談,如果非要更名,,有必要弄清楚的是下面幾個問題:第一,,今日更名,是否對過去更名的否定,?如果是否定,,那么,決策成本誰來埋單,?如果不是否定,,其間的邏輯契機如何令公眾信服?第二,,徽州名字雖雅致,,改成黃山時已經(jīng)支付了不菲的社會成本,如果僅僅因為“古典美”而貿(mào)然回轉(zhuǎn)身去,,又如果這樣的轉(zhuǎn)型引得群起而仿效,,誰該復古、誰又不能復,?
眼下,,鹿邑縣欲改為“老子縣”、水城縣欲改為“夜郎市”,,瑯琊山“會峰閣”則在古裝電視劇《瑯琊榜》熱播后悄然更名“瑯琊閣”,,一些地方更是為了“西門慶故里”之名爭得面紅耳赤……以前是貪大求洋、數(shù)典忘祖,,恨不得把老祖宗的血脈都剔除得一干二凈,;現(xiàn)在是背靠歷史好乘涼,,借古人、名人,、名山大川等改名復名,,恨不得一名傳千古——兩相做派,不過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又有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呢,?
退一萬步說,好好的一個名字,,哪怕改得忘了來時路,,只要踏踏實實繼續(xù)往前走,總還能有名揚四海的時候,。道理也不復雜,,芬芳四溢的老字號,也不過百年的歷史,。倒是這種急功急利,、攀援富貴的心,一會兒趕時髦,、一會兒走老路,,永遠不知道初心何在、永遠不清楚彼岸在哪,,這是何苦,?改不改名,職能部門要說話,,文化學者要表態(tài),然而,,最廣大的市民的聲音,,恐怕最不該沉潛不語。
地名是現(xiàn)實的方向,,亦是心靈的歸所,。“回顧來時路,,何處尋鄉(xiāng)愁,?”千百年來,地名世代相傳,,是“家”的方向,,是“族”的圖騰。別把地名弄成了“江湖諢號”,,以為靠著名頭就能嚇人,、蒙人,,不然,改來改去,、復來復去,,除了小心眼讓人鄙夷,還能落下多少佳話,?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改地名 地方改名 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