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用市場思維推動高校轉型
高校同質化問題,相當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與行政走得太近,而與市場離得太遠,。多用市場思維,、多按供需規(guī)律辦事,才能讓高等教育貼近市場,、贏得市場,。
昨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答記者問,。談到高校轉型時,,袁部長說,高校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地方高校要先轉型,,而轉型的關鍵在調整專業(yè)設置。
在高等教育處于賣方市場時期,,高校及其專業(yè)設置并不存在同質化現象,,本就少得可憐,何來“同質”,?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身,,高校數量急劇膨脹,蘿卜拔快了難免沾著泥,,又來不及做到差異化,。并且,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大家都想多搶點公共資源“到我碗里來”,,在還未形成差異化生存的生態(tài)下,同質競爭風險最低,。當然,,就算某所高校有心發(fā)展差異化,高度同質化的師資也未必跟得上節(jié)奏,。
問題年年提,,解決未有期。就高校同質化問題,,社會提了多少年,,上“兩會”也不是第一次,甚至還有相關方案,。如去年啟動的高?!半p一流”建設戰(zhàn)略就明確提出,國家將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fā)展,。了解病癥未必知道病因,,掌握病因也不一定能對癥下藥,“千校一面”大家都知道,,原因也剖析得七七八八,,要說從調整專業(yè)設置下手,感覺總有點不夠。因為這種思維仍沒跳出計劃思維,,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高校差別化,,看似簡單,未必奏效,。高校同質化問題,,相當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與行政走得太近,而與市場離得太遠,。用行政手段干預專業(yè)設置所制造的“差別化”,,恐怕不是市場需求的差異化。
高校差異化的有力推手在哪里,?撇開公益性,、從市場角度審視,高等教育其實也是一種市場,,存在著供需關系,。只有多用市場思維、多按供需規(guī)律辦事,,才能讓高等教育通過不斷地自我調節(jié)和完善來貼近市場,、贏得市場。市場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高校自然就會調整辦學方向,,通過提供差異化、受市場認可的教育產品,,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藍翔等民辦職業(yè)技術學校風生水起,一點兒也不遜色于某些地方高校,,原因何在,?值得教育管理部門反思。
用市場思維推動高校轉型,、告別“千校一面”,,可以考慮從兩方面著力:一要賦權,賦予各類高校更大的辦學決策權和項目開發(fā)自主權,,努力營造一個自主的,、寬松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通過賦權助推差異化,;二要放權,向市場,、社會放權,,通過靈活的機制,引進不同的主體,參與到地方高校轉型中,,尤其是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yǎng)這一塊,需要更加重視,。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高校轉型 市場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