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千古一書《蘭亭序》
《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在中國藝術史上,,恐沒有一個作品贏得了王羲之(303年—361年)行書《蘭亭序》的榮譽。唐太宗李世民將之推舉為“天下第一行書”,,自此以后,,越千百年,《蘭亭序》不僅為歷代帝王所寶,,而且為天下書家崇奉,,尊為“萬世法書之所從出”(宋郭雍語)。
《蘭亭序》為王羲之于353年暮春(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撰寫,,是為他與朋友合作的詩集《蘭亭詩》作的序,。王羲之是酒后用寫禿了的毛筆(“退筆”)書寫《蘭亭序》的,“揮毫制序,,興樂而書”,,但酒醒后他日重寫數(shù)十百篇,都不如這篇原作,。王羲之對自己這篇不可重復的“神助之作”,,特別珍愛寶重,留與子孫傳承,,傳到第七代孫僧智永,,卻傳出王氏,傳給了智永的弟子辯才,。
李世民做了皇帝后,,搜集王羲之真跡無數(shù),但獨不得《蘭亭序》,,而又偏重《蘭亭序》,,“求見此書,營于寤寐”,,得知此書在僧人辯才處,,不惜以千古一帝之尊,聽從房玄齡進諫,,派監(jiān)察御使蕭翼從80旬老僧辯才處施用詭計獲取,。在唐人何延之筆下,“蕭翼賺《蘭亭》”,權計相加,,驚險曲折,,擱今天不啻是一部劇情大片。初得《蘭亭序》,,李世民曾命其御用拓書人馮承素等四人各臨摹數(shù)本,,賜給皇太子諸王近臣。李世民做了22年皇帝(627年-649年),,他去世后《蘭亭序》真跡為他殉葬昭陵,、埋沒至今。(參見《何延之蘭亭記》)
李世民何以獨尊《蘭亭序》,,而且他的推崇又成為后世不同朝代書法思潮的主導觀念,?一言以蔽之,是《蘭亭序》符合他所代表的中國書法的理想精神,。李世民認為“詳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惟王羲之一人,,并且稱贊王羲之書法“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反直”(《晉書·王羲之傳論贊》),。李世民的評價,揭示了王羲之書法兩個基本特點:連續(xù)性(“狀若斷而還連”)和變化性(“勢如斜反直”),。但是,,這是非王羲之不可以達到的連續(xù)與變化境界,天真自然而至于神妙莫測,,即所謂“煙霏露結”和“鳳翥龍蟠”,?!短m亭序》全篇324個字,,從首字“永”字開始,到末字“文”字結束,,不僅筆斷意連,、筆勢通暢活潑,而且屈伸正斜,、無一字相同——其中21個“之”字,,字字不同。然而,《蘭亭序》更表現(xiàn)出心手相從,、物我冥合的幽淡從容,,是極高度的率性自由與極微妙的法度考量的平衡。這就是中國書法的理想精神的核心,,也就是李世民所謂“盡善盡美”,。
王羲之以59歲而終,唐代書學家孫懷瓘概括其為人,,稱其“骨鯁高爽,,不顧常流”(《書斷》)。王羲之生活的時代,,是崇尚老莊,、風流放達的時代,在他的前面,,有孤傲任性,、直言禍身的嵇康;在他的后面,,有歸隱田園,、放逸詩酒的陶淵明。與嵇陶相比,,王羲之更為自然沖和,,他既具清真貴要的超然氣質,又懷抱耿直俊利的士人意氣,。王羲之是道教的信徒,,但相對于老子,他的生命精神更同化于莊子,。從南朝劉慶義的《世說新語》和唐朝張彥遠的《法書要錄》所記載的諸多故事可見,,王羲之是集雅量、興趣,、耿直和仁愛為一身且極具人格魅力的藝術家,。他畢生無意官場權力,一生數(shù)度拒辭官位,,然而一旦就任,,卻上憂君國、下恤民生,,護國賑民,,甚至不惜招罪引恨。355年,,53歲的王羲之因與王述仇隙不解,,恥為其下,,在父母墓前立誓辭官,絕別官場,,歸棲于山水之樂,、親朋之歡。王羲之的“不顧常流”,,出自于他耿直曠達的人生情懷,,惟其如此,他的一切行止都極親切自然,,極超曠靈動,。張懷瓘稱王羲之“天質自然,風神蓋代”(《書斷》),,實為精準之論,。
關于王羲之的生卒年,史上有兩種說法,,一說303年—361年,,一說321年—379年。若王羲之生于321年,,則于353年33歲時撰《蘭亭序》,。這不僅與諸多史實不合,也與齊梁時代王僧虔和庚穌等士人所持王羲之書法“在始未有奇殊,,迨其末年乃造其極”之說相背,。王羲之少年既以聰慧善書成名屬實,但成為后世崇奉的“古今莫二”書圣者,,實以其暮年“博精諸體,、備成一家”的書法造詣?!短m亭序》不僅是王羲之畢生會古通今,、變古為今的登峰造極之作,更是他的人生經歷至暮年而熔鑄精粹,、自然曠達的結晶,。張懷瓘標定王羲之書法境界為“靈和”(《書議》),觀《蘭亭序》,,純是一片靈和氣象,,用該文中四字來說,則是“惠風和暢”,。非王羲之寫不出《蘭亭序》,,王羲之非達51歲知天命之年亦寫不出《蘭亭序》。以書證史,,我們可以斷定,,王羲之生于303年。
《世說新語》載“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云,、矯若驚龍”,,這是論王羲之的風貌氣象(“容止”);《晉書》載“論者常稱其筆勢,,飄若游云,、矯若驚龍”,這是評王羲之的書法境界,。“飄如游云,、矯若驚龍”,是親切自然,、生氣活躍的靈和境界,,是王羲之其人、其書渾然一體的境界,,由其一生天資與功夫的鍛煉積累而成,。元代書畫家趙孟頫說:“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蘭亭十三跋》)人老筆禿,,不以神采取勝,,但得骨氣天然,不屈意逢迎,,不矯強自重,,興懷嗟悼,無我無非我,。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稱王羲之書法“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書譜》),。“取會風騷之意”,是得意于薪火相傳的人文滋養(yǎng),;“本乎天地之心”,,是指感會自然、物我通融,。人,、書至此境界,則是天縱自然,,是張懷瓘所謂“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學”(《書議》)的境界,。當然,這也是中國書法精神的理想境界,。
柳宗元評《蘭亭序》說道:“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邕洲馬退山茅亭記》)李世民舉帝王之力推舉《蘭亭序》,,使之成為“天下莫二”的書法楷模,無李世民的偏重獨愛,,《蘭亭序》恐將不為天下人所寶重,。但是,卻又因為李世民偏重獨愛,,《蘭亭序》真跡為之殉葬,、與世禁絕,乃至后世只能見習臨摹之本,,幻想真跡,,聚訟紛紜,千古一恨,。
然而,,唐人書法強調法度,李世民定《蘭亭序》為書法之本尊,,設若《蘭亭序》真跡在世,,為天下唯一法書,必然拘束書家臨寫的個性新意,,出現(xiàn)千人一書,、萬人一字的局面也未必不可能。正因為《蘭亭序》真跡禁影,,臨本萬殊,,才出現(xiàn)了唐代書法流派林立、風格紛繁的景象,。李世民獨霸《蘭亭序》于冥穴,,其罪也?其德也,?因為文化傳進的詭異矛盾,,是不能斷然定論的。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蘭亭序》 王羲之 行書 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