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張伯駒守護國寶字畫:寧愿被撕票變賣豪宅
1956年,,故宮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 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八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稀世之寶”,、“價值連城”這樣的詞匯,,在張伯駒捐獻的作品面前,一下子有了實實 在在的意義,。“這幾樣東西父親隨便留給我們一件,,就夠我們幾代人吃不完的,那不可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張伯駒與潘素唯一的女兒張傳綵笑瞇瞇地說。 “很多人不理解父親,,把好大一座房子賣了,,換了一個帖子,再把這個帖子捐出去,,到底為的是什么,?但我能理解他,我真的能理解他,。”
王世襄沒想到張伯駒讓他把《平復帖》拿回家研究
1898年,,一個叫張家騏的男孩出生于河南項城,他是張錦芳的長子,。因為兄長張鎮(zhèn)芳沒有男孩,,張家騏被過繼給大伯張鎮(zhèn)芳,,他便是后來聞名一時的張伯 駒,。張鎮(zhèn)芳曾出任晚清最大的鹽官——長蘆鹽運使,以擅長理財出名,。張鎮(zhèn)芳創(chuàng)辦的北方第一家商業(yè)銀行——鹽業(yè)銀行,,成為當時四大銀行之一。
張家的顯赫與袁世凱密不可分,。“張家與袁世凱都是河南項城人,,袁世凱的嫂子是張家的姐妹。”張傳綵說,。據(jù)與張伯駒有世交之誼的孫曜東老先生介紹,,張伯 駒與袁克文、袁克定等自小在一起廝混,。張伯駒雖然在政治上不贊同袁克定,,說他是“賴家伙”,但在袁家潦倒后,,他一直接濟袁克定,,直到1958年袁克定在張 伯駒家去世。
“爺爺為父親設計的路在軍界,、政界或商界發(fā)展,。但父親偏偏對這些絲毫不感興趣。”張伯駒雖然按照家庭意愿,,學成于袁世凱兼任團長的“中央陸軍混成模范 團騎兵團”,,但軍閥混戰(zhàn)以及爾虞我詐的政治斗爭反而使張伯駒有了遠離這一切的決心。張伯駒后來在鹽業(yè)銀行掛了一個總稽核的空名,,整日埋頭于他的書畫收藏和 京劇,、詩詞。張伯駒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溥儀的族弟溥侗被人并稱為“民國四大公子”,。
張伯駒似乎是注定為收藏而生的。收藏有兩大要件:一為財,,二為才,。前者自不必提,至于后者,,天生聰慧的張伯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曾在友人家里偶翻一書,過若干天后,,還能將其中詩句背誦下來,。
有人曾經(jīng)描寫他所見到的張伯駒,面龐白皙,,身材頎長,,肅立在那里,平靜如水,,清淡如云,,舉手投足間,不沾一絲一毫煙火氣,。張伯駒所經(jīng)歷的生活,,被人形 容為中國現(xiàn)代最后的名士生活圈。雖然擁有偌大一份家業(yè),,但張伯駒在生活上樸素得令人難以置信,,“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穿絲綢,長年一襲長衫,,而且飲 食非常隨便,,有個大蔥炒雞蛋就認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對汽車的要求是,,只要有車輪而且能轉(zhuǎn)就行了,,絲毫不講派頭。”但對看中的文物,,張伯駒卻是一擲千金,。 “那時很多字畫商人都喜歡和他打交道,因為人家開出的價,,他從來不還,。”張傳綵說,。
對于張伯駒散淡的個性,著名紅學家周汝昌曾有很傳神的描述:“我到了張先生那里,,去熟了以后,,我不理張先生,張先生也不理我,,我要回學校了,,我也不告辭,我出了門就走,, 擺脫俗念,,我們那個關系沒人理解。”
1945年,,王世襄與張伯駒結(jié)交,。王世襄一直想研究《平復帖》,但想到東西太珍貴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張家看上一兩次,。
“沒想到我一說,他就說:‘你拿回家看去,。’這下倒給我添了負擔了……到家之后,,騰空了一只樟木小箱,放在床頭,,白棉布鋪墊平整,再用高麗紙把已有錦 袱的《平復帖》包好,,放入箱中,。每次不得已而出門,回來都要開鎖啟箱,,看它安然無恙才放心,。觀看時要等天氣晴朗,把桌子搬到貼近南窗,,光線好而無日曬處,, 鋪好白氈子和高麗紙,洗凈手,,戴上白手套,,才靜心屏息地打開手卷。”王世襄回憶自己拿到這幅“稀世之寶”時的心情,。“《平復帖》在我家放了一個多月才畢恭 畢敬地捧還給伯駒先生,,一時頓覺輕松愉快,如釋重負,。”
張伯駒寧愿自己被“撕票”也不肯賣字畫
“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 流入外國,。”張伯駒曾發(fā)自肺腑地說。在那個年代,,張伯駒試圖以一己之力阻止珍貴文物外流,,顯得尤為悲壯?!镀綇吞肥瞧渲凶畹湫偷囊焕?。
張伯駒最早是在湖北的一次賑災書畫會上見到《平復帖》的,當時歸溥儒(溥心畬)所有,。溥儒是道光皇帝的曾孫,,恭親王奕 之孫。溥儒在1936年將所藏的唐代韓干的《照夜白圖卷》賣予他人,,后流于海外,。這件事讓張伯駒久久不能釋懷。張伯駒深恐《平復帖》蹈此覆轍,,因此委托琉 璃廠的一位老板向溥儒請求出售,。但溥儒索價20萬元,張伯駒力不能勝而未果,。第二年又請張大千向溥儒求購,,同樣在20萬的要價前止步。
一直對此念念不忘的張伯駒后偶然得知溥儒喪母,,急需錢財發(fā)喪,,經(jīng)藏書家傅沅叔斡旋,以四萬元購得,。張伯駒后來得知,,另一位字畫商聽說此事后,想拿到此帖賣給日本人,,出價便是20萬,。慶幸的是,《平復帖》已在張伯駒手里,。
1941年,,上海發(fā)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綁架案,,被綁架者正是張伯駒。“我父親每個月都要到上海分行去開會,,一早飛機下來以后,,我們的車去接父親。”像 往常一樣,,一輛汽車開在前面,,張伯駒乘坐的那輛車跟在后面。誰知一進胡同口,,張伯駒很快被一輛黑色小汽車上下來的人帶走,。
綁架者的身份和底細也很快成了上海灘公開的秘密——他們是汪偽特工總部的“76號”特務組織,他們向張伯駒夫人潘素索要300萬(偽幣),,否則撕票,。
綁架者明顯是沖著張伯駒的錢財來的,但張家的錢其實大部分都變成了那些珍貴的字畫,。“我父親的叔叔跟我母親到處借錢,,因為家里沒有錢,他們的錢都買了 字畫,。”張傳綵回憶,,最簡單可行的辦法是變賣字畫,拿錢贖人,。潘素后來設法去看了張伯駒一次,,丈夫卻偷偷告訴她,家里那些字畫千萬不能動,,尤其那幅《平復 帖》,!
“父親說:‘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緊,,這個字畫要留下來。’他還說:‘不要以賣掉字畫換錢來贖我,,這樣的話我不出去,。’”如是僵持了近八個月,張伯 駒寧可冒著隨時被“撕票”的危險,,也始終不肯答應變賣藏品,。直到綁匪妥協(xié),將贖金從300萬降到40萬,,潘素與張家人多方籌借,,才將張伯駒救出。
張伯駒很快離開上海,,取道南京,、河南來到西安,,潘素將年幼的張傳綵托給西安的一位友人,自己一人先回北京,。后來的幾年里,,張傳綵只記得父母親一次次往 返于北京和西安之間,長大后才知道那時候北京已經(jīng)淪陷,,母親潘素為了不讓《平復帖》等國寶級的字畫出任何意外,,將它們偷偷縫在被子里,一路擔驚受怕地帶出 北京,。
220兩黃金變賣豪宅,,只為一幅《游春圖》
張伯駒與《游春圖》,是另一段佳話,。1946年,,北平古玩界傳出消息:琉璃廠一位叫馬霽川的老板為一幅古畫尋找買主,這幅古畫正是《游春圖》,。張伯駒決心買下此畫,。
琉璃廠墨寶齋掌柜馬保山回憶,馬霽川索價800兩黃金,,“因馬要價太高,,先生不便再談,于是轉(zhuǎn)而請我從中周旋”,。經(jīng)馬保山斡旋,,終于以220兩黃金談定。
但那個時候這個數(shù)字對張伯駒來說已顯吃力,。十幾年里,,他手里的錢幾乎都買了古書古畫。此前,,他剛以110兩黃金收購了范仲淹的《道服贊》,。當年一擲千金的富公子,連幾十兩金子都拿不出來了,。
那時候,,張伯駒一家住在弓弦胡同一處宅院,當年的那座豪宅占地15畝,,富麗無比,,在張伯駒住進來之前,它的主人是晚清大太監(jiān)李蓮英,。追求雅致生活的張伯駒十分喜愛這個院子,,但為了購買《游春圖》,變賣了這處住宅,。
成交之日,,賣方找人來鑒定黃金成色,,商人說金子成色不好,要240兩,,就又加了20兩,。但是他對張伯駒的女婿樓宇棟說:“你老岳父財力確實是不行了, 最后那20兩拿不出來了,。何苦呢,?傾家蕩產(chǎn)為了這么一幅畫。”這幅讓張伯駒“傾家蕩產(chǎn)”的畫,,在1952年被捐給國家,。
1995年5月黃永玉先生出版畫冊,其中有一幅《大家張伯駒先生印象》——1982年初,,黃永玉攜妻兒在莫斯科餐廳吃飯,,“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 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面包果醬,,小碟黃油二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及黃油之四片面 包細心裹就,,提小包自人叢緩緩隱去……”王世襄感慨:實在使人難以想象,,曾用現(xiàn)大洋四萬塊購買《平復帖》、黃金220兩易得《游春圖》的張伯駒先生,、夫人 竟簡樸到如此地步,。他十分贊頌黃永玉為張伯駒下的論斷——“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真大忍人也!”
張伯駒曾在書畫錄里寫過:“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這是張伯駒一生遵循的收藏信念,,他也用自己傳奇的一生實踐了這個諾言,。
編輯:付裕
關鍵詞:張伯 伯駒 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