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畫界畫界
融象創(chuàng)真—紀念李斛百年誕辰
編者按:
2019年,,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館分別舉辦了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所展出的畫作都在向世人講述著李斛先生的藝術人生,為禮敬和緬懷這位卓越的藝術家,《畫界》雜志希望通過整理李斛的紀念文章,,來呈現(xiàn)他的藝術生涯、藝術思想和藝術成就,,講述畫里畫外的故事……
幸福的時刻 69.5x56cm 1958年/ 李斛
(一)
吳為山(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美術,,在“民族救亡”和“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潮中,,涌現(xiàn)出一批杰出的畫家,他們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族命運,,以中西融匯的寫實方式和形神兼?zhèn)涞膶徝览硐雱?chuàng)作了大量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李斛先生便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他是徐悲鴻先生的高足,,徐悲鴻先生曾為之題詞:“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自中大藝術系遷蜀后始創(chuàng)之,,李斛仁弟為其最成功者,。
李斛先生低調樸質,不求顯達,,終生堅持的不過就是兩件事:一為丹青繪事,,一為教書育人。應徐悲鴻先生之邀赴北京后,,一直從事美術教育事業(yè)直至離世,。作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第二代教師主力之一,李斛身體力行,,鞠躬盡瘁,,他提出“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收外來”的原則,主張“雙管齊下”的教學方式,,他確立在今天依舊沿用的“結構素描”訓練方式,,延續(xù)并擴展了徐蔣美術教學體系的內涵和外延,桃李滿天下,,對中國現(xiàn)代人物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李斛先生于藝術創(chuàng)作盛年與世長辭,,終年五十六歲,。他未有充足的時間來實現(xiàn)自己藝術追求上的宏愿,,但他留下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已取得的藝術成就,他傾畢生心血為新中國美術發(fā)展做出的卓越貢獻,,都值得后人肅然起敬,,深入研究。
(節(jié)選自吳為山為“融象創(chuàng)真—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所作序言)
參加和平建設 61.5x134.6cm 1956年/ 李斛
(二)
范迪安(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
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交匯的條件下,尤其是在中國社會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始終是整個中國美術的焦點課題和主要任務,。身處交融復雜的文化環(huán)境,李斛先生堅持中國畫變革,,堅持走中西畫法融合的道路,,探索從古典到寫實的語言轉變,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具有時代風貌和文化新意的作品,,為現(xiàn)代中國畫壇留下豐厚的學術遺產(chǎn),,彌足珍貴。李斛先生早年即得徐悲鴻先生親炙,,“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在藝術思想和創(chuàng)作方法上步入寬廣的境界,他既是徐悲鴻“中西融合”理念的實踐者,,更是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思想和筆墨語言上都拓開一方新境的先行者,。
徐悲鴻題詞
縱觀李斛先生的藝術人生,他始終以現(xiàn)實主義藝術思想為創(chuàng)作核心,,在此基礎上堅持中國畫新法新貌的探索,。在20世紀中葉對中國畫問題探討論爭的背景下,李斛先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教學理念無疑透露出超前的文化膽識,。在題材上,,他一方面緊扣時代文化主題,創(chuàng)作了《廣州起義》《工地探望》《偵察》《農民支持北伐軍》等大型作品,;一方面始終關切民生,,直面現(xiàn)實,從早期的《嘉陵江纖夫》到六十年代的《女民警》《建筑工人》等作品中,,都可見他對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切關心和真誠表達,。在技法革新上,李斛先生最值得稱道之處是提倡由素描入手塑造形象,,將西畫的厚重色彩語匯與中國畫的淡染水墨質感相結合,,并注重對細節(jié)和神韻的描繪,將這一技法運用在山水畫和人物畫兩類創(chuàng)作之中,取得了別開生面的成果,。他以空間層次豐富的《三峽夜航》《夜戰(zhàn)》等描繪夜景的作品開辟了山水畫的新領域,,使山河江流在熠熠光影中蘊含一種令人神往的豁亮之境。在鉆研夜景題材之外,,李斛先生還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形神合一的人物肖像,,其中《披紅斗篷的老人》《印度婦女》《關漢卿像》等作品堪稱融中西之風的力作,成為現(xiàn)代中國人物畫的翹楚,。
在藝術創(chuàng)作之外,,李斛先生還在美術教育教學上付出心力,身體力行,,始終踐行教書育人的高遠理想,。他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任教,講授素描,、速寫等西畫課程,通過嚴格的基礎訓練夯實學生的造型能力,。他重視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激發(fā),,鼓勵學生不拘泥于舊法,而要將更多藝術可能性付諸傳統(tǒng)筆墨之中,,以求新境,。他不求聞達,勤奮耕耘,,為中國畫專業(yè)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藝術人才,,也激勵了幾代中國畫藝術家的成長。
(節(jié)選自《遠志四韻—李斛的藝術步履》大型回顧展前言)
偵察 58.1x86.2cm 1948年/ 李斛
(三)
李蓉(李斛長女)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業(yè)待舉,,中央人民政府迅速確立了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武漢長江大橋位列其中,。作為一名畫家和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教育學生要深入生活,而且更是要現(xiàn)身說法,,父親先后三次來到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工地,,甚至剛剛做完胃切除手術半年,就在那里呆了一個暑假,。當年的學生鐘涵先生回憶到,,課堂上李斛先生講到在大橋工地寫生仍然是一臉的興奮,印象很深的是他跑到工地里面去寫生,,保安過來問他“你是干什么的,?你怎么在這里隨便畫畫?”不由分說就把他帶到保衛(wèi)部門。他風趣地說自己是“三進警備隊”,。為此他還受了批評,。
圍繞大橋的建設,父親畫了大量的速寫和畫稿,。有工程勘探,、設計、打樁,、合攏等不同階段,,有素描、國畫,、水彩,、油畫等多個畫種,有工地,、慰問,、夜戰(zhàn)、暴風雨等不同場景,,有江堤,、橋墩、輪船以及江岸的樓群,,更有建橋工人,、水手船長、勞動模范,、搶險勇士等英雄群體,,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一批重要作品?!洞髽驈倪@里修過去》以遼闊的長江兩岸為背景,,描繪了一群設計人員站在漢陽龜山上,遠眺對岸的蛇山和黃鶴樓的場景,。而作品《現(xiàn)場慰問》則是描繪了一群少先隊員利用假日,,在蛇山上為江中打樁的工人們表演節(jié)目的畫面。如今早已找尋不到那兩個光禿禿的山包,,龜山蛇山搖身變成了美麗的公園,,裝點著長江兩岸。父親的這兩幅作品至今已都不知去向了,?!堕L江大橋鉆探工程》,表現(xiàn)的是橋墩鉆探挑燈夜戰(zhàn)的場景,。他大膽突破中國筆墨難以再現(xiàn)燈光夜景的局面,,描繪了建設者們在夜幕下熱火朝天施工情景,,同時又表現(xiàn)了江岸邊靜下可聽音的逐波浪花,形成明亮與黑暗,、喧鬧與安靜的鮮明對照,,成為國畫燈光夜景畫的經(jīng)典,現(xiàn)收藏于中國美術館,。此外,,當年的報刊不時能見到父親關于長江大橋建設的作品,利用的比較多的是《建橋工人》,,畫面展現(xiàn)的是一名以橋墩裝吊背景的建橋工人,,他精神抖擻,表情凝重,,傳達出的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的民族自信和誓讓“天塹變通途”的壯志豪情,。此畫現(xiàn)收藏于北京畫院美術館。
建橋工人 75x56cm 1960年 / 李斛
描繪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是父親的愿望,。1959年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進入到緊鑼密鼓的建設階段,,剛放暑假,父親便急匆地趕往那里,,從江津縣的珞璜鎮(zhèn)畫到江對岸的巴縣白沙沱,,一路速寫集素材,然而還未盡興就收到中國革命博物館為迎接國慶十周年創(chuàng)作革命斗爭史畫作的任務,,只好轉向趕往湖南平江。后來盡管展出或發(fā)表了父親的《重慶長江大橋工地夜景》《獅子灘水電站》等作品,,但更多的手稿則塵封箱底了,。
長江上的第三座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建造于“文化大革命”期間,,父親根本不可能再到現(xiàn)場,,但是長江大橋建設的情愫始終牢牢地牽系著他,但凡見到報紙,、畫報有關于她的消息圖片就剪下來,、留起來。當1971年他有機會畫風景畫了,,就毫不猶豫地動筆畫下了霞光中平視線的南京長江大橋全景,,取名為《氣貫長虹》(現(xiàn)收藏于北京民族飯店) 。遺憾的是,,這個題材的作品僅此一張,。由此可見,長江大橋系列作品始終是父親的牽掛,,表現(xiàn)大橋建設始終是父親的心愿,。
(節(jié)選自李蓉為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60周年所作《我的父親,,一位盡情描繪長江大橋建設和建設者的人》)
毛主席,,您是我們幸福的保證 79.3x55cm 1954年/ 李斛
父親早在重慶中央大學求學的時候就是同學們公認的把人畫得又像又美的肖像畫家,作為徐悲鴻先生的學生,,他會像他的老師一樣,,為自己繪畫肖像,并視為最為重要的作品,。
父親畫過多幅自畫像,,刊用最多的是畫于1950年冬的一幅。1948年父親來到北平,,在清華大學建筑系任教,,教課之余則是不停地畫畫,用畫筆記錄北平解放的歷史,,描繪北方城市的風土人情,。其中一幅《瞭望》,是表現(xiàn)一位老大媽為進城的解放軍指路的國畫作品,,參加第一次文代會美術展覽即第一次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就獲得好評并獲獎,,作品被北平美術家協(xié)會收藏,后轉交中國美術館,,歡欣鼓舞的他寫信給四川的朋友說,,“我是真正走進藝術家的行列了”。為此他為自己畫了這張最有畫家范兒的半身自畫像,,側身轉頭,,目光深邃,預示著走上藝術生命的新的一程,。
公社文工團員 54.6x38.5cm 1959年/ 李斛
最后的自畫像是我看著父親畫的,。那是1974年的冬天,在垂楊柳的家里,。父親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肝昏迷,,這是肝硬化晚期的癥狀。父親因為要為北京飯店畫畫即所謂的賓館畫,,要求的數(shù)量又多,,只要有點氣力,他就會構思畫作,、拿起畫筆,。母親心疼父親,每每嚴加阻止,,最后不得不收掉毛筆和宣紙而且叮囑我要看好父親,。有一天我在父親休息的時間推開房門,,發(fā)現(xiàn)并沒有躺著的父親正慌慌張張地往床下放東西,我跑上前去拿出來一看,,就是這張畫了一部分的自畫像,,還有一個我們常用的小圓鏡子。晚上母親回到家我就告狀了,,也不知道父親和母親說了什么,,以后的日子里父親每天都會畫一會兒這張畫,就這樣,,一張不大的作品,,畫的又是他最熟悉的自己,卻陸陸續(xù)續(xù)畫了好多天,。
氣貫長虹 1971年/ 李斛
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父親的相貌:很長時間都不去理發(fā),,花白的頭發(fā)常常是亂蓬蓬的,由于怕冷,,在房間里一天到晚都會套著中式棉襖,,蠟黃的面色,沒有胃口,,吃飯對于他成了一件很費力的事情,,父親從沒有向我們講過病痛,但看到他無光的雙眼和背對著我們躺著的時候,,就知道這時的他非常難受,。是的,父親沒有做真實的描寫,,他用帽子攏住凌亂的頭發(fā),,中式衣領外圍上圍巾,眼神里盡管有掩飾不住的無奈,,但是目光炯炯、誠懇堅定,。這么多年了,,每當我面對這張畫像時,我總會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總會忍不住地認為父親一定知道這是他為自己畫的最后的畫像,。這無疑是一件十分殘忍的事情。我不斷地問自己,,父親為什么要留下這樣一個形象呢,?我在沉思、在流淚,、也在用心感受,。
(節(jié)選自李蓉為“遠志四韻—李斛的藝術步履”大型回顧展所作文章《父親的自畫像》)
李 斛
(1919-1975),,號柏風,四川省大竹縣人,,畫家,、美術教育家。李斛是一名在中國畫技法上有著開創(chuàng)性成就的國畫家,。他堅持用中國畫的筆墨進行西洋畫法的寫生,,并十分重視素描基本功。創(chuàng)作了大量了別開生面的夜景山水畫,。具有全面的造型能力,,在人物肖像畫方面有獨到的成就,留下了《印度婦女像》《關漢卿像》《齊白石像》等杰出作品,。
相關鏈接:
日前,,“融象創(chuàng)真—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分“巧融中西”“妙繪世象”“風華獨創(chuàng)”“丹青圖真”四個部分,。集中展示了李斛各個藝術階段的代表作,。展覽期間,李斛的家屬秉承先生大愛無私,、樂于奉獻的精神,,將李斛先生的20件代表作捐贈給中國美術館。
責任編輯:邢志敏
特別聲明:圖片未經(jīng)允許,,嚴禁轉載,。對非法轉載者,本編輯部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究的權利,。
編輯:畫界
關鍵詞:李斛 父親 先生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