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天涼好個秋 中國古畫里的那些秋色
秋色,,正濃,。
人們對秋似乎有特別的感受,“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是屈原的秋,;“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維的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是杜牧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劉禹錫的秋,;“這秋雨的私語,,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詩情節(jié),,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暈里,,一渦半轉,跟著秋流去”,,是徐志摩的秋,。每個人眼中的秋色都不一樣。那么,,古畫里的秋色有些什么呢,?
《秋山問道圖》
作者:巨然(僧人),北宋
《秋山問道圖》是一幅反映秋景的山水畫,,主峰在中間,。山峰氣勢溫和厚重,石少而土多,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完全不同。中部是山間谷地,,濃密的樹林中有幾間茅草屋若隱若現,,一條小路從柴門跟前彎彎曲曲地通往深谷。如果將局部畫面放大,,茅屋中的人兒清晰可見,,他正端坐在蒲團上與后邊側身坐著的人交流著,估計那人便是問道者,,由此點出“問道”的主題,。明凈的山色渲染襯托出高士風采。畫面下部的坡岸逶迤,,坡岸上面草木豐茂,,水邊的蒲草正隨著微風輕輕搖擺,顯示出秋高氣爽的意境,。整個畫面超塵脫俗,、幽深靜謐,感覺到禪宗宣揚的清澈澄明的禪心與空寂溫靜的大自然的融合,。作者用淡墨長披麻皴,顯出土石渾厚的質感,。山頭處用水墨烘染塊塊卵石,,以焦黑點苔,沉著利落,,使整個大山更具有靈動之感,。
《秋山問道圖》是巨然傳世名作之一,巨然是史上記載不多的僧人畫家之一,。
《秋庭戲嬰圖》
作者:蘇漢臣(畫家),,北宋
蘇漢臣早年的時候在民間當過畫工,宣和年間進入徽宗畫院,,主要畫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嬰題材最為人所贊賞。
《秋庭戲嬰圖》反映的是在一個秋天的庭院中,,孩童游戲玩耍的畫面,。一柱擎天的太湖石旁,芙蓉與雛菊搖曳生姿,,點出秋日里的景物生態(tài),。這種細膩寫實的風格及注重細節(jié)的描寫,都是宋代寫實風格的代表。這張畫除了細膩地將男孩,、女孩面貌,、年紀的差異表現得十分得體外,還能將小孩那種玩心特重,,專注于游戲的神情表現出來,,這也是蘇漢臣嬰孩畫中,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
庭院中,,秋色十分好看,姐弟兩人卻顧不上嬉戲打鬧,,而是圍在小圓凳旁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游戲,。距離他們不遠的地方,圓凳上,、草地上還散放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玩具,,說明姐弟倆也熱愛喧鬧的游戲,。
由于畫中姐弟倆所玩的棗子是北方作物,當時的江南并不生產,。加上全畫的描寫,,極端細膩、寫實,,符合北宋末期的宮廷院畫特質,。根據這條線索,專家推測此作完成的時間,,應該是在徽宗的宣和畫院時期,。
《秋庭戲嬰圖》的背景部分是,筍狀的太湖石高高聳立,,造型堅實挺拔,,周圍則簇擁著盛開的芙蓉花與雛菊,這樣的布局,,不僅沖淡了湖石的陽剛之氣,,也充分點出了秋天的節(jié)令。
《四景山水圖卷·秋景》
作者:劉松年(畫家),,南宋
《四景山水圖卷》共四幅,,即春、夏,、秋,、冬四景,,描繪了在山湖樓閣中幽居的大夫們的閑適生活。第三幅為“秋景”,,觀山,,秋高氣爽,霜葉盡染,。
劉松年的畫面以人物活動為中心,,人物雖小但形神完備,他再結合界畫技法,,精心構建庭院臺榭等建筑,,工整精巧,或富麗,,或古樸,。把人和建筑融在一起,非常細膩,、新穎,。劉松年的筆法俊秀,墨色也顯清淡,,歷經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他的畫作有“院人中絕品”之名,。
臨安是南宋的都城,,房地產業(yè)非常發(fā)達,,別墅庭院等建筑別具一格,,高官顯貴們居住其間,劉松年作為畫院畫家,,常年和他們來往,熟稔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繪畫起來自然得心應手,?!扒锞啊斌w現的是老樹經霜,朱紫斑斕,。庭院環(huán)繞以樹石圍墻,,有小橋曲徑通幽,與外部湖山景觀相隔離,,似乎有遮擋秋之意,。庭中窗明幾凈,一老者獨坐養(yǎng)神,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閑情逸趣,。畫面中有小橋,分別在園門的內外,,兩橋結構也有區(qū)別,,人在進出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受。畫家的注意力從山川自然的野韻轉移到人工營造修飾的景物,,這種題材風格的轉變,,從側面反映出南宋時期,一大批無心復國的官僚們,,專注于享樂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以秋色為題材,渲染了秋的安逸,、靜美和雋永,,或許這正是另外一層含義,借以表達內心的情緒,。
郭志英
編輯:楊嵐
關鍵詞:秋色 古畫 畫面 天涼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