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峻青:癡情戀故土 壯志寫鄉(xiāng)賢
峻青肖像 劉宇一繪
峻青,,一位一手拿槍一手握筆,,集文武于一身的戰(zhàn)士。20世紀50年代,,他以《黎明的河邊》《黨員登記表》《老水牛爺爺》《最后的報告》《交通站的故事》等一大批中短篇小說力作登上中國當代文壇,;20世紀60年代,,他回到故鄉(xiāng),寫下了一批以膠東大地和膠東人民為描寫對象的散文佳作,。
粉碎“四人幫”后,,峻青迎來了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豐收期,長篇小說《海嘯》把他的“英雄文學”推向了極致,,而20世紀80年代的《雄關賦》《滄海賦》等作品,標志著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新高峰,。
峻青所寫的作品,,可概括為“紅色經(jīng)典”??谷諔?zhàn)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火如荼的斗爭生活,在他的筆下得到了藝術的反映,他的作品成為人們認識那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
許臨星,、安家正評價峻青,不光小說寫得好,,散文也寫得美,。這些散文,以其深沉的思想,,高昂的調子,,充沛的詩情,流暢的文筆,,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意義決不僅僅限于對故鄉(xiāng)人民的贊頌,而是謳歌一種時代精神,。
而在有的人看來,,峻青作品的意義算不得“與時俱進”,但其中洋溢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卻值得永久保存,。他的作品,有的被譯成多種文字在海內外出版發(fā)行,,有的被選入大學,、中學語文課本。他的作品不僅影響了當時的讀者,,還將啟迪新一代的年輕人,,領略革命軍事文學的真諦。
營 養(yǎng)
1923年,,峻青出生在山東膠東半島一個偏僻貧窮的鄉(xiāng)村——西樓子村,,家境窮困。在他的印象中,,自記事起這一帶就有了共產(chǎn)黨,,斗爭非常激烈。
當時,,大革命風起云涌,,村子里成立了地下黨組織。峻青五六歲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城鄉(xiāng)。
在峻青的記憶中,,永遠都清晰地保存著一幕:大革命失敗后不久,,一隊“官兵”開到離村子一里路外的公路邊上,,二三百農(nóng)民手持大刀長矛,呼喊著沖上前阻擊這隊“官兵”,,雙方進行血肉搏斗,,弱勢的農(nóng)民遭到很大損失。
當時,,峻青就趴在一座山頭上,,目睹了這場農(nóng)民抗暴。官兵殘酷地鎮(zhèn)壓了反抗的農(nóng)民,,血淋淋的人頭掛在公路兩旁的樹上,,慘不忍睹。這件事使他幼小的心靈中對壓迫與反抗,、邪惡與正義有了鮮明的愛憎,。
峻青出生于書香門第,其祖父,、外祖父以及父親都是飽學之士,。母親也讀過書,峻青幼兒時最早讀的書就是母親教他的《女兒經(jīng)》和《弟子規(guī)》,。六歲時的私塾老師都身著長袍馬褂,,古色古香,且功底深厚又嚴厲刻板,。
從6歲到15歲的九年間,,峻青漸漸從《三字經(jīng)》《百家姓》《幼學瓊林》《廣事類賦》攻讀到四書五經(jīng)和詩詞文賦。而他特別喜歡詩詞文賦,,也學習摹仿寫作這類文體,。
15歲時,因生活所迫,,峻青到鄰村一個地主兼資本家開的花邊廠當童工,。小東家是煙臺八中的學生,經(jīng)常帶回來很多新文學作品,,其中有《魯迅選集》《茅盾選集》《郭沫若選集》以及《茶花女》《少年維特之煩惱》等翻譯作品,。還有一些八中校刊,,這些??枷牒芑钴S。
其中有一篇名為《鬼話》的小說給峻青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是寫一個農(nóng)民被地主殘害至死以后說的話,,控訴了地主階級對農(nóng)民的壓迫和剝削。文章用第一人稱的口吻,,顯得親切,、真實、生動,。
這直接導致峻青后來寫文學作品,,也常常喜歡用第一人稱來表述。
晚上一有空閑,,峻青總是擠到長工屋里聽故事,,這里是窮苦人的“俱樂部”,村子里種地的,,扛活的,,晚上都聚在一起談天說地,他們講三國,、水滸,、三俠五義,也講鬼神,、鄰里傳聞,。他們雖然大多目不識丁,卻都是講故事的能手,,講起來繪聲繪色,,生動極了。
而這些民間的口頭文學,,對峻青后來的創(chuàng)作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的讀書,一個是童年時期的國學經(jīng)典,,再一個是到部隊以后,,各種門類的閱讀。這些閱讀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峻青說,,如果說前一階段在農(nóng)村聽的、講的口頭文學給了他后來文學創(chuàng)作以豐富的營養(yǎng),,那么,,直接投身革命隊伍參加戰(zhàn)爭,則更豐富充實了這一營養(yǎng),。
洗 禮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峻青直接參加了戰(zhàn)斗,目睹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事跡,。
1941年,,日軍對膠東半島進行拉網(wǎng)大掃蕩,峻青與數(shù)千群眾被圍在馬石山上,。晚上,,他們站在山頭,,只見山下四周圍都是一堆堆篝火,每堆火邊都架著機槍,,鬼子兵和偽軍足足有兩萬余人,。如果當天晚上不能沖出包圍圈,天一亮,,山上的人就要慘遭殺害,。
這時,山上有八路軍一個班的戰(zhàn)士,,他們毅然決定率領群眾突圍,。當他們掩護著一批群眾殺出了重圍后,看到山上還有許多群眾,,于是重返山上繼續(xù)營救,。此時,天已大亮,,他們身陷重圍,,打得只剩下四個人和最后一顆手榴彈。最后,,大家抱在一起拉響手榴彈,,英勇就義。
英雄的壯舉深深烙在峻青腦海中,,他在沖出重圍的當天就含淚寫出了《馬石山上》,。可惜,,我們已看不到當初的第一稿了,,現(xiàn)在能閱讀到的《馬石山上》是峻青“一九五一年八月修改于漢口”的第二稿。
峻青將這篇修改稿與另兩篇抗戰(zhàn)題材作品合為《馬石山上》,,成為他的第一本專著,,也是他涉足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最初作品。此書分別于1952年11月,、1953年3月由中南人民文學藝術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三個版本均署名“孫峻菁”。
此后,,他就以“峻青”的筆名馳騁文壇,。
革命隊伍的陶冶,,使峻青的視野更加開闊了,,他從多方面吸收營養(yǎng),,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像馬克思、恩格斯,、黑格爾等人的哲學,、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學著作,,都有所涉及,。
戰(zhàn)爭年代中,峻青一直生活在斗爭最激烈艱苦的前線,、敵后,部隊提出“人人都是戰(zhàn)斗員,,人人都是宣傳員”的口號,,促使他不但用槍參加戰(zhàn)斗,還寫文章,、畫畫,,用筆來進行戰(zhàn)斗。
這一段戰(zhàn)斗生活,,對峻青后來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抗戰(zhàn)期間,,峻青先后在海萊邊區(qū)做過教育工作,、民運工作,在主力和地方部隊當過前線記者,,還在敵人占領區(qū)的武工隊干過,。那時候,他所寫的大多數(shù)是一些通訊報道,、散文等為戰(zhàn)爭服務的文章,,也寫過戲劇。
1941年,,峻青的第一個戲劇作品《風雪之夜》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一些農(nóng)村劇團流傳演出,。他還寫過鼓詞《鴨兒溝》,用膠東大鼓的韻調在農(nóng)村演唱,??上В@些作品都散失了,。
1945年5月,,日寇為阻止盟軍登陸,對海陽盆子山區(qū)進行了105天的清剿掃蕩,。作為戰(zhàn)地記者,,峻青自始至終參加了海陽前線的反清剿斗爭,并于1946年春,,趁在萊陽城休整的機會,,開始了以反映這場反清剿為內容的長篇小說《海陽前線》的創(chuàng)作,。
剛寫了十萬多字,自衛(wèi)戰(zhàn)爭爆發(fā)了,,峻青來到了膠濟前線,。9月的一天夜里,他在李家埠遭到敵人的突襲包圍,,和他一起的武裝部長李成萬不幸犧牲,。
峻青在村民的掩護下突圍脫險,但是那部尚未完成的《海陽前線》手稿連同他的衣物卻被敵人劫走,。
1948年3月,,峻青奉命隨軍南下,離開了膠東,,涉海灘,、上太行、渡黃河,、跨隴海,、入中原,1949年5月進入了剛解放的武漢,,待了三年,,又到了湘桂邊境參加土改。他在武漢寫出了《烽火山上的故事》《大王嶺下》,,重新改寫和出版了《馬石山上》和《女英雄孫玉敏》,。
懷 鄉(xiāng)
“時序剛剛過了秋分,就覺得突然增加了一些涼意,。早晨到海邊去散步,,仿佛覺得那蔚藍的大海,比前更加藍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遠了一些。
回頭向古陌嶺上望去,,哦,,秋色更濃了。多么可愛的秋色??!
我真不明白,為什么歐陽修作《秋聲賦》時,,把秋天描寫得那么肅殺可怕,,凄涼陰沉?在我看來,花木燦爛的春天固然可愛,,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卻更加使人欣喜。”
這段語文課本里耳熟能詳?shù)奈淖?,選自峻青的《秋色賦》,。
《秋色賦》《海濱仲夏夜》等是峻青在1962年秋冬之際寫的一組文章,大多創(chuàng)作于膠東半島,。
那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很多人悲觀失望,。到底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些困難,?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峻青想到了革命老根據(jù)地的人民,。他們在戰(zhàn)爭年代經(jīng)受了考驗,從未動搖過對革命的堅定信念,,那么又會以什么態(tài)度對待眼前的暫時困難呢,?
那年春天,峻青回到了故鄉(xiāng),。他看到的是,,老革命根據(jù)地人民在困難面前,以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艱苦奮斗,。那里青黃不接,沒有糧食,,農(nóng)民們勒緊了褲帶,,餓著肚子進行春耕。他們對“大鍋飯”等“左”的東西同樣不滿,,可是他們沒有怨言,。
“人民的精神感動了我,《秋色賦》中的那個老頭是虛構的,,但他的精神與思想感情在當時有代表性,,是人民中所普遍存在的。”峻青說,,在這篇文章里,,他是以主題為線索,把一些人物和事連了在一起,。
《傲霜篇》是峻青第一次用散文的手法寫出來的小說,,主要人物老薛勤是虛構的。
把現(xiàn)實生活和過去的革命斗爭生活連起來寫,是峻青創(chuàng)作上的一個特點,。他希望表明現(xiàn)在人物的英雄氣概,、英雄行為是同過去戰(zhàn)爭年代長期磨煉分不開的,而這一點,,正是膠東人民的特點,。
“我的作品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我親眼看到革命根據(jù)地人民怎樣奮斗,。不能設想,離開這一切,,我能寫出什么作品來,!”在《傲霜篇》中,老薛勤有一個愛好,,喜歡花,,尤其喜歡菊花,文章也正是從描寫菊花的性格開始的,。
峻青的散文也常常是這樣開頭,,而這些景物往往帶有隱喻,有象征的意義,。
任何一篇作品都脫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峻青說,《秋聲賦》暗含著當時某些人在困難面前悲觀消極的思想,,而《秋色賦》則是鼓舞人民振奮斗志,。《傲霜篇》更是表現(xiàn)人民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理想情操,。他認為,,課文節(jié)選了《秋色賦》,大概是編選者對寫景的部分比較欣賞,。但是因為原文較長,,從節(jié)選的部分,是看不出文章的主題思想的,。“節(jié)選往往有這樣的局限,,單是照顧了文字技巧,而忽視了文章內容,。”
熟悉峻青的讀者都會注意到,,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寫到了故鄉(xiāng),《黎明的河邊》《海嘯》等均以膠東為背景,。
故鄉(xiāng),,是峻青生命的根基,,創(chuàng)作的源泉。
“云山北望雪漫漫,,齊煙九點路三千,。一片癡情戀故土,半生壯志寫鄉(xiāng)賢,。夢里頻馳烽火道,,望中盡是不夜天。幾度沉浮人已老,,猶有豪興再著鞭,。”《丁丑懷鄉(xiāng)偶成》只是峻青諸多關于故鄉(xiāng)懷思詩作中的一首。
“如果有一種病叫做‘懷鄉(xiāng)病’的話,,那么,,我是這個懷鄉(xiāng)病的嚴重患者。”峻青說,。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對家鄉(xiāng)的感情,。我提倡民族要有一種情操。我寫的作品,,大多是反映我的膠東故鄉(xiāng)戰(zhàn)爭年代中的生活,,這和我個人經(jīng)歷有關。”
“我在寫的時候,,如同身臨其境,,讀的時候也是如此,。我總有一種責任感,,不寫出來對不起我所看到的英雄們,對不起我親愛的故鄉(xiāng)父老們,。”峻青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一點是和人民始終保持緊密聯(lián)系。人民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離開了人民,,離開了生活,是決不會寫出好作品來的,。“我的作品寫得不算好,,我對它并不滿意。但有一點,,它是來自生活的,。我之所以能寫出這些作品,主要是因為戰(zhàn)爭年代,,我生活在人民之中,,與人民共呼吸,,同命運,受到了人民創(chuàng)造的事業(yè)的鼓舞,。”
點擊下方數(shù)字或鍵盤上“←”,、“→”鍵,可翻頁閱讀,。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峻青 文學 抗日戰(zhàn)爭 文學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