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港珠澳大橋今日通車 三地人民為這個夢想奮斗了35年
海底隧道沉管浮運沉放是從2013年5月2日開始的。首次沉放,,建設者們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經歷了連續(xù)96個小時不眠不休的征程,最終大家齊心協(xié)力,、成功完成沉放安裝,,為后續(xù)作業(yè)積累了寶貴經驗。
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介紹,,浮運沉放作業(yè)要靠天吃飯,。正常情況下,每月可以完成一個管節(jié)的安裝,,但珠海年均三次臺風,、冬季季候風、強對流天氣給這項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如果說管節(jié)浮運沉放作業(yè)是一場持久戰(zhàn)的話,,那么最終接頭的設計施工則是一場創(chuàng)新戰(zhàn)。
2014年初,,最終接頭方案設計工作啟動,,在歷經兩年半,50多項專題研究,,百余次攻關會議,,十多次專家咨詢會,數十次驗證試驗和調試演練,,推翻了十多個方案后,,2016年6月,技術專家組第九次會議才正式審議通過了最終接頭方案,。
2017年5月2日,,重達6000噸的最終接頭合龍段起吊并精確安裝到位,歷時四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經歷34次“深海之吻”,,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得以勝利貫通。
僅主橋梁用鋼可建60座埃菲爾鐵塔
在島隧工程迎難而上穩(wěn)步推進的同時,,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也在另一條戰(zhàn)線上緊鑼密鼓地展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長達22.9公里,包括三座通航孔橋,、13.68公里110米鋼箱連續(xù)梁非通航孔橋和5.4公里85米鋼混組合梁橋,。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稱,大橋主體工程第二條戰(zhàn)線,,戰(zhàn)線長,、量大面廣,,關鍵節(jié)點眾多是其特點。為便利施工,,把橋梁工程劃分為五個標段,,兩個鋼箱梁制造標段和三個土建施工標段。大橋建設者們在島隧工程項目先行開工,、屢創(chuàng)佳績的精神鼓舞下,紛紛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工法,,帶案投標,也隨著項目“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建設理念貫徹落實,,2012年7月,,橋梁工程在基礎工程、墩臺制造,、鋼結構制造,、架設安裝四個領域如火如荼地開工建設了。
港珠澳大橋既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又是世界最長的鋼結構橋梁,,港珠澳大橋僅主橋橋箱梁用鋼量就達42萬噸,相當于10座鳥巢的重量,,可用來修建近60座埃菲爾鐵塔,。自2012年7月施工單位進場施工,到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全線合龍,。建設歷時4年多,產生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裝備,,在多個領域填補了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國標準”,,是中國造橋技術的最高體現,。
“中國結”不僅是地標而且能抗風
港珠澳大橋雙向六車道,駕車行駛在橋面上,,視野非常開闊,,可以看到大橋兩側波浪翻滾的海景。青州航道橋的“中國結”設計讓人印象頗深,。在這座雙塔空間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上,,兼具傳統(tǒng)韻味和現代氣息的“中國結”圖案鑲嵌在163米高的索塔上部,建筑線條優(yōu)美,結構設計巧妙,。
據負責該橋梁設計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孟凡超告訴記者,,青州航道橋上的“中國結”,已經成為港珠澳大橋的“地標性”景觀,,寓意著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緊密相連,,文化上同宗同源,;另外,在“中國結”周邊還設計了凹槽,,很實用地考慮到了橋梁抗風的需要,。
他向記者透露,港珠澳大橋在設計上可以經受住像“山竹”這樣臺風的考驗,,臺風的強度與不同的地點和高度有關,,港珠澳大橋是按照可承受每秒100米風速的需求進行的設計,而不久前襲擊珠海的臺風“山竹”在港珠澳大橋上測到的風速大約是每秒55米,。
人工島最大特色是體現三地交融
大約55公里長的港珠澳大橋橋島隧相連,,呈現“Y”字形,連接起香港,、珠海,、澳門三地,一共有四個人工島,,位于東部的是香港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島,,位于西部的是珠海和澳門共用的珠澳口岸島,而在大海中間6.7公里海底隧道的兩端,,則是實現橋隧轉換的東人工島和西人工島,。如今,兩座人工島,,像大海中熠熠生輝的貝殼,,又像能彈奏出動聽樂曲的吉他,成為伶仃洋上的奇妙風景,。
人工島建筑設計主要負責人,、中交四航院副總建筑師馮穎慧女士介紹,東,、西人工島的設計,,既要符合外海建筑施工的特點,解決高溫,、高鹽,、高壓,、多風等技術難題,也要體現極簡,、精致,、自然的建筑美學,融入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融入三地的文化特色,。
“要說整體的設計理念,人工島最大的特色是體現三地的交融”,,馮穎慧說,,有關這一主題的設計元素遍及在島上建筑設計的細節(jié)之中。比如,,兩個島上的主體建筑風格外部均被設計成“眼睛”的造型,遠看仿佛雙目對視,。其中靠近珠海的西島上仿佛是有一雙女士之眼,,靠近香港的東島上猶如有一雙男士之眼,寓意祖國母親慈愛地凝視著香港,。
海洋環(huán)境零污染白海豚零傷亡
港珠澳大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先導和試驗田工程,,是我國第一座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跨越粵、港,、澳三地海域的跨境海洋工程,。大橋走線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周邊海洋環(huán)境極為敏感,。如何保護海洋資源和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成為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又一大難點。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介紹,,港珠澳大橋建設期間,,實現了海洋環(huán)境“零污染”和中華白海豚“零傷亡”目標。港珠澳大橋建設堅持以“環(huán)保先行”為理念,,以“源頭控制”為抓手,,為工程建設有效預防和控制海洋環(huán)境污染、保護中華白海豚奠定了基礎,。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港珠澳大橋 今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