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翰墨珍拓:歷代碑帖珍粹
碑和帖的由來
碑和帖是關(guān)于刻石文字的兩個概念,。碑是豎石,,帖是橫石(也有用木刻的),。從內(nèi)容講,,碑是記敘當代的人或事,,以志紀念。帖一般是將古代名人墨跡(書札,、詩文等)摹勒上石,。
漢曹全碑 明 17開,23×14厘米 20世紀50年代初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征集
漢曹全碑 明 17開,,23×14厘米 20世紀50年代初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征集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碑高253厘米,,寬123厘米。碑陽20行,,行45字,,隸書,碑陰題名5列,。無額,。
此碑于明萬歷初于陜西郃陽(今合陽)莘里村出土,曾存郃陽孔廟,,明末斷裂,。
湘博藏《曹全碑》拓本,“卣”字半缺,,線斷痕自一行“商”字至末行“吏”字,,橫斜一道線很細,不傷字,,十八行“貢王”,,“王”字完好(與不斷本一樣),石尚未斷,。據(jù)悉,,石斷后清初拓本“碑斷有記載為康熙壬子”(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斷痕也開始變粗,,字損漸增。故而,,此定為明末拓本,,拓工精良。
此碑為漢碑中極負盛譽者,,對后世影響很大,。明趙崡云:“碑文隸書遒古,不減《史卒》,、《史晨》,、《韓勅》、《禮器》等碑,,且完好無一字缺壞,,真可寶也?!鼻鍖O承澤謂:“《曹景完碑》萬歷間始出郃陽土中,,惟一‘因’半缺,余俱完好,。且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后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明趙崡《石墨鐫華》、郭宗昌《金石史》,,清王昶《金石萃編》等書著錄,。
1956年曹全碑由郃陽移陜西碑林博物館時,將十二行“老”字下半,,十三行“離”字右半損壞,。該館恐再損壞,在碑陰加鐵板束之,。
碑帖都是刻石,,所謂的碑帖拓本,是將古代鐫刻文字,、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上的文字圖像使用椎拓方法將銘文拓下來,,復制于紙面上,這樣容易閱讀清楚,,保存方便,。碑帖在古代有兩種功用,一是由于石碑經(jīng)常受到戰(zhàn)爭,、地震或者人為破壞,,拓到紙上后,,碑上的文字圖像就可以當史料保存下來,;二是古代一些重要的書法藝術(shù)品只有以碑刻的形式保存下來,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才能流傳益廣,。歷代碑帖是一座寶庫,其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宗教哲學,、風俗民情、文學藝術(shù),,可與史籍互相補證,。
琳瑯滿目 精品紛呈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碑帖現(xiàn)有藏品上萬件,絕大部分是20世紀50年代初,,由當時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老一輩文物鑒定專家們從長沙乃至全省的各大收藏家,、文物商店、古舊書店等處搜集而來的,。通過這幾年的系統(tǒng)整理,,我們發(fā)現(xiàn)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碑帖收藏十分豐厚,,數(shù)量之多,足可以躋身全國的前五強,。
清拓宋淳化閣帖 清 290開 24.5×15.7厘米 20世紀50年代初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征集
清拓宋淳化閣帖 清 290開 24.5×15.7厘米 20世紀50年代初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征集
清拓宋淳化閣帖 清 290開 24.5×15.7厘米 20世紀50年代初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征集
《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趙炅令出內(nèi)府所藏歷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于禁內(nèi),,名《淳化閣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系匯帖,共十卷,,卷目分別為:一,、歷代帝王書。二,、三,、四,歷代名臣法帖,。五,、諸家古法書。六,、七,、八,晉王羲之書,。九,、十,晉王獻之書,;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湘博藏的這套《淳化閣帖》刻工精致,拓工精細,,字跡淡雅而清晰,,轉(zhuǎn)折、牽絲等地方絲毫沒有漏刻或誤刻的痕跡,,保存相當完整,,極為難得。
一、 收藏的碑帖善本紛呈,。達國家文物等級一,、二級的有200余件,其中以宋,、明拓等孤本為最,,具很高的版本價值。
原碑拓本多,,拓本的時代較早,,多珍品,有些甚至是相當珍貴的文物,,如:漢曹全碑,、唐道因法師碑、唐多寶塔感應(yīng)碑,、宋星鳳樓帖等,。
二、 館藏的碑帖種類齊全,。碑帖拓片內(nèi)容十分豐富,,上起戰(zhàn)國先秦,下至中華民國,。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
館藏碑帖集中了大部分的從秦漢至明清歷朝各代的名碑名帖,尤其是漢唐碑刻,。
三,、 館藏碑帖題跋、藏印豐富,。館藏碑帖上含有大量宋,、元、明,、清至民國重要金石家,、藏書家的題簽、題跋和各式印章,,具有極高的石刻史料研究和版本鑒定價值。許多碑帖上有名家題跋,,含有大量信息,,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如在明拓《漢曹全碑》上,,拓本中名人的印鑒隨處可見,,諸如阮元(蕓臺)、裕祿(壽泉)、顏福慶(克卿)等人的印鑒,。其中還有不少珍品是出自名人后裔之處,。這也是我們研究碑帖極為重要的資料。就目前所知,,曾為這些碑帖鑒定,、收藏過的名家主要有:王穉登、高士奇,、張照,、阮元、裕祿,、顏福慶,、吳榮光、何紹基,、左宗棠,、劉蓉、譚延闿,、譚澤闿,、徐崇立、徐楨立,、賓步程,、雷恪等等。
這些名家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在迄今所鑒選出的碑帖上,,或鈐蓋名章,、或鈐蓋字號印、或鈐蓋鑒賞印記,,有的甚至作長篇題跋,、考證品評。這些印鑒題記,,盡管有極少數(shù)有問題,,也有一些存疑或有待進一步考證的,但大多數(shù)還是比較可信的,。這不僅為我們鑒定定級提供了極有價值的佐證資料,,而且其本身已成為碑帖文物藏品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
四,、 名拓拓本種類齊全,。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碑帖可謂“品種齊全”。版本繁多,。同一件石刻,,擁有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拓本,諸如宋拓、元拓,、明拓,、清拓,清早,、中,、晚期乃至民國拓,而且有些還有重刻本,、翻刻本和偽刻本,,極為適合于鑒定、教學和研究之用,。
如石鼓文,,拓本都是清后期所拓的兩種,一種為阮元重刻本,,其“黃帛”和“氐鮮”幾字都是完整的;另一種是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盛昱重新翻刻阮元的翻刻本的拓本。
總而言之,,碑帖文物不但是書法因襲的載體,,還是五千年中華文化得以保存和流傳的功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一脈,。在現(xiàn)代印刷術(shù)運用之前,,古人大量保存、復制文獻和名人真跡的方法,,主要通過刻帖墨拓的手段來達到,,但因仍屬文人私玩之物,總量十分有限,,加之歷經(jīng)千年,,戰(zhàn)火滄桑,曾經(jīng)對推動書法藝術(shù)普及提高作出巨大貢獻的古本碑帖,,流傳至今日漸稀少,。到了近百年內(nèi),其善本之珍貴價值已幾同真跡,,因而原件往往深藏“高閣”,,絕難一現(xiàn)。現(xiàn)今市場上翻印的碑帖雖多如牛毛,,但真正據(jù)之善本,、印刷上乘的仍然少之又少。湖南省博物館藏碑帖文物,,典藏豐富,內(nèi)涵充實,對于碑帖書法愛好者和研究人員,,通過對這批精湛碑帖作品的觀賞,、學習和研究,將獲益無窮,。這批碑帖既是湖南省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也是全人類的文化財富。將使更多的海內(nèi)外書法愛好者和書法研究者,,一睹歷經(jīng)千年的國寶級碑帖芳容,,并對推動碑帖文化的深入研究產(chǎn)生重大影響。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翰墨珍拓 歷代碑帖珍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