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樓宇烈:重拾傳統(tǒng)文化的珍寶
大暑剛過,,窗外蟲鳴不止,。北京西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坐在家中,面前一杯清茶,,背后一面書架,,寧靜自在。
樓宇烈(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攝/光明圖片)
兩個月前,,82歲的樓宇烈結束了在北大的最后一堂公開課,,但他普及傳統(tǒng)文化的腳步仍在繼續(xù)。近日,,他的新作《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中華書局出版,。在信息時代,如何重拾傳統(tǒng)文化的珍寶,?在他看來,,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與尊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而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知識分子義不容辭的責任,。
“懷揣寶珠,沿街乞討”
“從幼兒園到高中,,我都是在上海的十里洋場中度過的,?!焙徒裉斓脑S多城里孩子一樣,,樓宇烈的青少年時代,沒有經受過太多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后,樓宇烈開始系統(tǒng)學習,、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晃就是60多年。
“在20世紀中國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例明顯失衡,。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一個是英國的劇作家,,一個是中國的戲曲家,。但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卻不知道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甚至連《牡丹亭》都不一定知道,。”樓宇烈把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比喻為“懷揣寶珠,,沿街乞討”,,“一個國家要有文化主體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文化主體意識的缺失會使一個國家的靈魂游蕩不定,,哪里強就往哪里去,哪里吸引力大就去哪里,。失去了文化主體意識,,分辨能力就差了,隨聲附和的東西也就多了,?!?/p>
然而,樓宇烈不是一個“拒絕現(xiàn)代”的守舊者,。用手機看電子書,、看電視直播,,上網看電影,他都習以為常,。而對現(xiàn)代生活的融入,,更讓樓宇烈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所在。
“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拿到今天來實踐,,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質,,在科技高度發(fā)展的情況下,,人文顯得格外重要。如果沒有人文文化的引領,,科技文化就會像一匹脫了韁的野馬,,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去。因為有人文文化,,才會讓我們不至于淪為物質生活的奴隸,。”樓宇烈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既不做神的奴隸,,也不做物的奴隸,“我們如果能堅持人文文化,,并用人文文化來彌補科技文化的缺失,,這對整個人類來講,都是重大的文化貢獻,?!?/p>
但求不絕如縷,不求轟轟烈烈
在樓宇烈的書架上,,擺放著不少和夫人,、孩子的合影,不難看出他對家的眷戀,。
“家應該是一個安樂窩,。在中國傳統(tǒng)的生命觀中,從小家庭到大家族,,從大家族到家鄉(xiāng),,再從家鄉(xiāng)到國家都是一個整體。小家穩(wěn)固了,大家就穩(wěn)固了,。小家和諧了,,大家也就和諧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回歸我們家的理念,。當然,,國家也要營造這樣一種氛圍?!睒怯盍也皇嵌阍跁S中的學者,,對于傳統(tǒng)文化,他更強調身體力行,,在實踐中體會感悟,。
樓宇烈常常引用清代學者陸世儀的話:“今士大夫家每好言家法,不言家禮,。法使人遵,,禮使人化,。法使人畏,,禮使人親?!彼J為家禮是比家訓,、家教、家規(guī),、家風更為重要的問題,。禮是一種習慣成自然的“法”。再煩瑣的法律都難免有空子可鉆,,但如果有了好的社會習俗,,法就可以簡化。
說起眼下的少兒讀經熱,,樓宇烈認為,,實踐比背誦更為重要?!拔也惶鲝堊尯⒆尤ケ痴b太多經典,。四書五經里的很多概念現(xiàn)在都發(fā)生了變化,別說孩子不理解,,教師要想說清楚都很難,。”樓宇烈認為,,對于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能在平常生活中實踐基本的禮儀。
“與其把《弟子規(guī)》背得滾瓜爛熟,,不如做到其中的‘父母呼,,應勿緩’‘出必告,,反必面’‘晨則省,昏則定’這三條,。如果能做到這最起碼的三條,,孩子跟別人交流、應答的面貌就會發(fā)生改變,。其他的,,可以再一條條實踐?!睒怯盍艺f,,傳播傳統(tǒng)文化,但求不絕如縷,,不求轟轟烈烈,,“搞得轟轟烈烈,往往會走樣,?!?/p>
中華書局編輯焦雅君曾記錄下樓宇烈一天的活動,上午在北京大學上3個小時的公開課,,下午研習昆曲,,晚上3個小時的傳統(tǒng)文化講座。而到了周末,,他常常又奔赴外地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焦雅君把樓宇烈稱為“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士,。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樓宇烈 傳統(tǒng)文化 文化自信 中國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