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黃專現象與誄文式紀念模式的盛行
中國現當代藝術研究者,批評家,、策展人、廣州美院黃專教授于4月13日辭世,,兩日內引發(fā)微信朋友圈刷屏,幾篇不同的帖子閱讀率累計幾達10萬之眾,。在近期的藝術圈內逝世的人中閱讀量與轉發(fā)率堪稱巨大,,這是自媒體廣泛、快捷的傳播力量而使然,。然而,誄文式紀念模式的問題多多,,引起了我的反思,。
對黃專逝世進行大規(guī)模刷屏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呢?我們該反思的是一以貫之的誄文式表彰詞語的再一次盛行,,幾乎成了消費名人與諂媚逝者的一種不良現象,。近幾年,大凡有藝術圈內知名人士去世,,都會引起藝術圈內人士裝模做樣的懷念,、不切實際的贊譽與愛心爆棚的刷屏。也不管對其藝術成就或學術思想是否真正了解,。甚至不吝用“大師,、巨匠、大家,、最,。。,。,。。,?!钡荣澰~,并打著“逝者為大”的幌子要求輿論的一邊倒,,竟然成了不能被質疑的另類道德正確的范本,。一些不明就里的媒體往往也在其中推波助瀾,結果看到稍微有點知名度而去世的幾乎都說成了大師,。這種把頌揚逝者的誄文當做學術評定的做法非常不客觀,,貌似頌揚逝者,,其實反而是對逝者的不尊重。而黃專本人早在2000年就清醒地指出“國內很多著名批評家其實是表揚家”,,并且自謙說他自己不是批評家,。
然而,估計絕大多數閱讀和轉發(fā)文章的人中,,真正了解黃專學術思想并閱讀過他的專著,、論文幾乎不到十分之一。許多的人連黃專究竟是干什么的,,做過哪些工作,,他的學術思想是怎么樣的等等都幾乎一無所知。刷屏某種程度上真可謂是盲目的愛心爆棚,。其中知名者如中央美院教師王華祥,,他連黃專的一篇論文也沒看過,也就是幾乎不了解黃專任何的學術歷程與思想,,就借機大發(fā)感懷,,也是令人醉了。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了關心,、悼念的人群中從眾性與盲目性較強。究竟是學術崇高的擴散效應還是藝術批評的魅力所致,,就不得而知了,。
我與黃專只見過一面,是在2015年浙江大學沈語冰老師主持的一次研討會上,。與之不熟悉,,沒打過交道。但我比較認真地讀過黃專的相關著作,,包括他一些關于現當代藝術的其他論文,。我覺得他應該是有學術理想和情懷的人,文字功力不錯,,文章的思想性較強,。很顯然,黃專文章不同于呂澎和魯虹等人學術快餐式的論著,,至少還有些理想主義,。比起其他如皮道堅等被稱為“坐臺批評家”的人來說,黃專還算潔身自好,,未曾大規(guī)模介入所謂的“坐臺批評”,。但是,我看到他論文中的很多觀點,不敢茍同,,我開始懷疑他的判斷力了,。后來又居然看到他為王廣義、張曉剛等藝術家寫文章粉飾,,為王廣義站臺和背書,,編著了《視覺政治學:另一個王廣義》。王廣義這種拷貝自西方波普藝術的“仿作”,,在語言上毫無獨創(chuàng)性,,語義上挪用了一些諸如中國文革時期大批判之類的符號,居然被其贊為“視覺政治學”,,不禁令人大跌眼鏡,。除了王廣義,黃專對張曉剛,、張培力等人也是極盡贊美之能事,,不惜丟掉研究者的客觀性原則,為他們進行學術闡述和頌揚,。于是我對他的學術操守也產生了質疑,。我認為真正有判斷力的批評家絕不會如此毫無學術原則。
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來,,由于湖北彭德、皮道堅,、黃專,、祝斌、魯虹等批評家在當代藝術界的活躍,,也帶動了湖北籍藝術家在全國知名度的擴散,。但這種擴散的同時也帶來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虛妄和膚淺。像1990年代所謂的“湖北波普群體”中的王廣義,、魏光慶,、李邦耀、楊國辛,、任戩,、方少華等人,若從學術意義上探究,,是非??梢傻摹:辈ㄆ杖后w的突然“興起”原本是襲自歐美波普藝術,,毫無藝術創(chuàng)新的征兆,,除了挪用一些諸如文革大批判及民間木刻年畫等傳統(tǒng)圖式之外,從語言與觀念上沒有任何獨創(chuàng)性,在國內也沒有任何與之相關的社會學與風格學背景,。由此而擴散的所謂“中國式波普藝術”在藝術圈爆發(fā)式的出現,,主要還得益于皮道堅、呂澎,、魯虹,、黃專等一些評論家的偽飾命名和理論附會。最典型的是皮道堅所說“‘湖北波普’從過去歷史文化中引用圖式,,或將流行的大眾消費品轉換成藝術的做法,,無疑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社會含義”。但是,,他們的說辭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藝術的生發(fā)不是圖式的簡單混合與雜糅,而是在圖式創(chuàng)造,、文化背景,、社會情景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連帶關系。而在1990年代初的中國根本就缺乏西方發(fā)達國家那種消費社會興起后的社會學基礎,,也欠缺波普圖式的原創(chuàng)性意義,。波普藝術風格的便利性描摹滋生了懶人的不勞而獲與庸人的模仿因襲。
再從表現內容和藝術觀念上看,,“湖北波普”無非是古今中外一些圖式的雜糅與拼貼,,如民間木刻、古代山水畫,、文革圖式,、日用器皿、戰(zhàn)斗機,、富士膠卷等,,嚴重缺失藝術原創(chuàng)性,僵硬,、簡單,、戲虐化甚至幼稚化等傾向非常普遍。簡言之,,湖北波普藝術與1980年代國內興起的現代藝術思潮一樣,,是對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生吞活剝式的抄襲與借鑒,而“湖北波普群體”更是停留在挪用與簡單模仿的層面,。它被堂而皇之地被作為國內1990年代的前衛(wèi)藝術的代表之一,,列入多種藝術史書,近乎于學術笑話,。又恰如學術疤痕,,在嘲笑著世人的荒誕不經和逢迎者的指鹿為馬,。近年來,以“湖北波普”為代表的“中國式波普藝術”更被一些資本炒作成拍賣場的高價作品,。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是個徹頭徹尾被人為打造的“藝術現象”,堪為學術敗筆,。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會被糾錯。
再拿實驗水墨來說,,周韶華,、聶干因、劉子建,、劉一原,、鄭強、朱振庚,、黑鬼(吳國全)等湖北籍畫家的異軍突起與湖北籍批評家也密切相關,。但實際上,除了客居湖北的朱振庚有較強的風格和獨創(chuàng)性外,,周韶華,、聶干因、劉一原等作品的表面化與空洞性,,劉子健,、吳國全、鄭強等人作品的概念化與模式化等,,其實很難代表國內一流的實驗水墨,。而這些藝術家在全國的聲名鵲起,與湖北籍批評家的強力推介緊密相連,。包括黃專在內的湖北籍批評家在學術上的誤判和姻緣關系的推崇等均脫不了干系,。學者與批評家是社會的良心所在,,必須遵循學術中立原則,,而在這一點上,湖北籍藝術批評家尤其是皮道堅,、魯虹,、黃專等人不但未能做到中立,還參與打造學術現象(也是中國特色了)和推波助瀾,,涉嫌學術洗白,,如借他們占據的學術資源為其同籍藝術家鼓噪、闡釋和策展等,。所有這些雖可歸為社會發(fā)展中的不正?,F象,,然而,至少在學術上是值得質疑的,。同時這種反常的人為打造藝術流派的行為,,無形之中增添了很多學術錯誤。特別是現在這些藝術家及理論研究者都占據著國內各個較好的學術平臺,,魯虹,、皮道堅、黃專等人更是以多種文本的方式得以保留了這段注定將是尷尬的歷史,,未來的學術重構,、糾錯或重新論定將更加困難重重。
再有,,關于黃專作為“范幫”弟子及“貢派”神話的歷程也是足以令人慨嘆的,。黃專、楊曉彥,、嚴善錞,、邵宏等四人曾被成為“范幫”(范景中)弟子。說實話,,除了在他們的言談中偶然冒出幾句貢布里希情境邏輯之類的話語,,基本上沒看出他們通過研究貢布里希從而獲得學術的巨大突破和顯著提升,原因當然有很多,。然而現在我們知道,,貢布里希絕非西方藝術研究中的大家或一流學者,只是因為范景中的個人偏愛而譯介較早,。補充一句,,范景中是國內聲譽較隆的一個藝術史學者,傳說很有學問,,但是因其“述而不作”,,他僅有的兩三本專著中基本看不出有什么與之名聲相匹配的水準。因為范景中對貢布里希的強烈推崇,,而與之結緣,。貢氏甚至為范準備了一個博士名額為其赴英就讀開綠燈。只是因為范氏后來得了睪丸癌而把名額讓給了跟隨范修學的曹意強,,曹的博士論文竟然就是寫其導師哈斯克爾著作的綜述(后來在國內出版),。博士論文選題自己的導師違背了學術中立原則,曹更因李嵐清副總理的推薦信而回到中國美院受到重用及直升副教授之職,。這種種因緣際會不僅不是美談,,而是透著荒誕,也嘲笑著世人和學者的功利,。
其次,,國內僅有的對貢氏著作的多本譯作及訪談外,,基本沒有其他值得關注的亮點。隨著更多歐美學者的著作被譯介,,“貢氏神話”逐漸破滅,。還有,范景中除了搗鼓一些人翻譯貢布里希著作外,,他本人的外語一般,。曾有國內學者指出范氏譯本的貢布里希著作有多處明顯錯誤。范氏對貢氏的了解基本上屬于二把刀式的淺顯認知,,何來余力指導這四人,?最明顯的是,“范幫學術神話”的破產集中爆發(fā)于范氏門下弟子的多種學術剽竊事件,。范景中的兩位博士弟子呂澎,、邵宏兩人前些年被相繼揭露出學術剽竊的丑聞。范氏作為全國聲譽甚高的美術史學者對其弟子丑聞不置一詞,,相反在被揭露出剽竊的“邵宏著作”前言,,赫然便有范氏大贊邵宏的令人反胃的推薦語。像這種公然在全國性輿論面前為其弟子護犢子的行為在藝術圈也屬罕見,。由于范的力挺,,邵宏不但絲毫未被追究,未受任何影響,,除了繼續(xù)做他的廣州美院教授外,,還于前兩年被中國美院聘為博士生導師,與范景中合帶博士生,,淪為學術界丑聞,,美術界的著名劣跡。
大約一年多前吧,,黃專在微博爆出贊助商毀約之事,,指責一贊助商出爾反爾未能守約支持他主持的OCAT藝術中心的當代藝術研究。我當時就指出此舉太矯情,,過于悲情化,。我認為,國內藝術界不謀求建立公正和獨立的學術研究及贊助機制,,總想依賴人情社會下熱心人偶然性的無償資助,,不免會走入誤區(qū),。即便學人存有理想主義情懷,,但這種方式難免類同于緣木求魚。藝術圈內人士與其愛心大奉送,,不如沉心做一些切實的工作,。
黃專也從未像有些媒體所說“一直工作在官方視野之外”,。他身為廣州美院教授,從事他的美術史教學和研究工作,,本來就是他份內之事,。他利用業(yè)余時間策劃展覽、寫軟文給相關藝術家進行學術洗白,,介入藝術圈以贏利,,周旋于學院、江湖之間,,竟然沒有任何違和感,。本來這種通吃學院、體制及江湖諸方資源的事,,呂澎,、魯虹、皮道堅(加上黃專竟然有三個湖北人)等人常干,,不過是心照不宣罷了,。然而,像黃專這樣被譽為“純粹”,、“嚴肅的并具有深度思想”,、“真正具有學院精神”“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良知”。,。,。。,。,。的學者也竟然如此,多少還是令人意外的吧,?當然,,誄文和師友們的眼淚從來都是不可信的。沒有實事求是,,師友們的夸贊和抹眼淚就成了赤裸裸的表演,。中國式的虛偽從中可見一斑。
一個傳統(tǒng)領域的學者倘若沒有當代學術思想,,對他研究的領域關系不大,。但是,如果一個現當代藝術研究者與藝術批評家缺失思想史的支撐和更廣闊背景下的人文關懷,,以至于喪失了真正獨立的立場,、自由的精神的話,將不可能在其論著中看到真正思想的亮點和理性光芒,,也必將缺失思想史的支撐而顯得孱弱無比,。對于極其強調思想史意義的黃專來說,,我想這一點還是不可或缺的。
一個學者及藝術批評家被人紀念的緣由是什么,?是其學識,、人脈還是其混江湖的能力?毫無疑問,,應該是其深刻的思想,、廣沛的知識見解、過人的學術成就,、獨立的藝術判斷力及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等,。可是黃專先生僅就其一本獨立專著,,及兩三本合著,、數篇論文等就能引起那么多人的關注和轉發(fā),引發(fā)刷屏,,難道他的文章一字千金,,還是他的理論真有與眾不同之處?如若不是,,這種盲從式贊好是不是意味著這個社會哪里出問題了呢,?事實上,黃專最多算作是國內一名書齋式現當代藝術研究者和策展人,。他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水平并未有令人側目的高度,,從他推崇的藝術家及策劃的展覽上,不乏為藝術大腕站臺,,為商業(yè)炒作鼓吹,,因此,他的藝術判斷力是令人質疑的,。絕大多數轉發(fā)與擴散者從未看過黃專的專著,、論文,甚至連他干過什么也不甚了了,,純粹就是基于微信擴散綜合癥,。在一個缺失學術大家及思想家的年代,對黃先生的無限拔高和盲目贊譽無異于讓他不堪重負,,在九泉之下也將令其不安,。
毋庸置疑,中國第一流的思想者和批評家一定是被庸眾蘸著人血饅頭吃的,。然而,,像黃專這樣無害、平智、少識而周旋于學院與江湖的學者反而被盲目“祭奠”,,恰恰說明了中國人文環(huán)境的混亂及藝術判斷的錯失。事實上,,對一個學者而言,,對他的學術進行求真為實的探討及恰如其分的評述,正是對他的禮敬,。相反,,既然黃專“視學術如生命”,,那么任何夸大事實的吹捧和誄文式的贊譽其實是對他的侮辱,。常言道:蓋棺定論,也即是此意,。以庸眾式的樸素思維來考量學術的高下和人格的評述,,簡直不足以說,也毫無意義,。人性需要終極關懷,,學術理當持續(xù)質疑。尤其在當下這樣較為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每個學者和藝術家都有理由在更為廣闊背景下接受來自學術的質詢和人格的觀照,,才能更好地彰顯他的價值所在。
最后,,引用獨立批評家程美信的一段話,,以作共勉:作為一名當代中國人,臨終豪言“沒有恐懼和遺憾”,,這需要多么強大的內心勇氣,?我們這三代人,摧毀祖先遺物,,戕傷同輩良知,,毒害后代環(huán)境。即便未曾直接參與,,哪一點不跟我們的平庸與麻木存在息息相關,?誰也別想像純潔天使一般飄然而去。
編輯:陳佳
關鍵詞:黃?,F象 與誄文式 紀念模式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