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大數據報志愿”靠譜嗎
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長又面臨填報志愿的“大考”,。面對去年開始全面實行的平行志愿錄取投檔,,許多考生和家長對應該填報哪所大學,、哪個專業(yè)更加“拿不準”了。于是高考志愿咨詢市場應運而生,,“大數據幫你填報上好大學”之類的廣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對一”咨詢的價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數萬元。
“志愿報得好等于高考多考20分”,,在每一分都可能差出成百上千個名次的高考獨木橋上,,這種宣傳語的號召力毋庸置疑。何況,人家還亮出了“大數據”概念,,即依據對考生具體測評獲得的數據,,及機構平臺儲存的數據,經過綜合分析研判,,以滿足考生和家長最精準的需求,??蓡栴}是,,這樣的“大數據”真的靠譜嗎?
客觀而言,,經由科學的數據分析,,當然可以預測某些專業(yè)的招錄情況、專業(yè)走勢等,。但正如專家已經指出的,,大數據對未來的指導意義,依然建立在過往的“經驗”之上,,預測未必準確,。而且,在考生數據尚未開放的情形下,,時下的機構平臺并沒有這樣一個龐大的聯(lián)網數據庫,。
其實,咨詢機構在接受采訪時已經透露出某些秘密,。多家機構總是喜歡炫耀自己擁有多少“資深”專家,,還要強調“這些專家人脈資源豐富”。何謂“人脈”,?說穿了就是“關系”,,是教育機構內部人員在招錄中擁有的“自由裁量權”。摸準了這個“人脈”,,只要分數過線,,再花些“天價”咨詢費,當然就能“讓你百分之百進”,。
這樣的路數并不新鮮,,此前被查的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yè)處原處長蔡榮生就是此中高手。2005年至2013年,,蔡榮生利用職務便利,,接受他人請托,在招錄考生,、調整專業(yè)等事項上為他人提供幫助,,非法收受財物折合人民幣2330余萬元。
可見,真正讓咨詢機構敢于拍胸脯承諾“百分之百進”的,,還是在明面規(guī)則之外的“人脈”“潛規(guī)則”,。“天價”的大數據志愿填報,,折射了家長的焦慮心態(tài)與“人脈”文化的根深蒂固,。即便在素以公正、客觀為首要標準的高考流程里,,依然對各種規(guī)則,、制度信任不足,卻相信人脈的“管用”,,回到了“找人辦事”的老路,。不少機構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或明或暗傳遞出“人脈”“關系”的信號,,有一些人則專門鉆這個空子,,充當各種掮客,招搖過市,,甚至還出現內外勾結,、合伙詐騙的惡劣情形。所以說,,一些機構看似“高大上”的大數據,,其葫蘆里依然是老套的“內幕消息”與“暗箱操作”。
要用制度文化取代“人脈文化”,,就是需要讓規(guī)則,、過程更透明,壓縮“內部人”的操弄空間,。而在填報高考志愿的“市場”上,,還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其實,,既然有一些“消息”成了謀利甚至詐騙的工具,,則不妨向社會開放這些數據,以幫助學生及家長多一些研判的依據,。唯有透明與公開,,才能破除在灰色地帶游走的“人脈文化”。
(胡印斌)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大數據報志愿 高考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