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行乞配“司機”警醒愛心成“財路”
近日,,網友“豬八戒--陳”發(fā)微博稱,,她發(fā)現(xiàn)福州南后街達明路口的一對乞討者竟然有車接送,。網傳照片顯示,,一輛“皖K”牌照的商務車停在人行道上,,一名身材矮小的依姆坐在一輛推車上,,起初另一名依姆在照顧她,,接著又有一名依伯出現(xiàn)幫忙將身材矮小的依姆往街上推,。該網友表示,,平時經常碰上這名行乞者,,如今看到她還有司機接送,這讓她很意外,。(5月3日《福州晚報》)
“司機+保姆”居然成了一名行乞老太的“標配”,!福州那名網友的意外所見,看起來著實會讓街頭的一些樂善好施者感到驚詫和郁悶:原以為自己的愛心施舍,,是幫助了這個社會的困難和弱勢群體,,結果卻發(fā)現(xiàn),這可能是人家一條職業(yè)化經營的特殊“財路”,。假如對這樣的“幫助”不作反省,,豈非助長了消費愛心的好逸惡勞?
應該說,,對于城市街頭的“行乞一族”,,未必要用“趕盡驅光”的管理思維以求苛刻美化。即使有些“聰明”角色,,愿意搭上人格尊嚴來“職業(yè)行乞”,,包括為具體“表演者”配上“司機”和“保姆”的一條龍服務,要說也稱不上“罪孽深重”,、“令人發(fā)指”,。畢竟,,行乞和施舍,完全是一個愿乞,、一個愿給,,倘若有越來越多的市民謹記了“亂給錢或許在助財路”,那才可能讓“職業(yè)行乞”騙取愛心的機會越來越少,。
行乞配“司機”警醒愛心成“財路”,。福州網友的偶見內幕,至少給了社會公眾和有關部門兩方面的警醒,。一是街頭施舍,、尤其是扔錢行善,并非都會成為“愛的奉獻”,,也有可能被人濫用了同情心,,進而助其“發(fā)家致富”;再一個是,,對于那些“組織嚴密”的行乞團伙,,有必要循蹤覓跡、順藤摸瓜,,查查其中是否存在控制他人淪為賺錢工具的不法行徑,。事實上,新聞媒體也屢有爆料,,有些“行乞老人”或“可憐小孩”,,往往也是身不由己的受害者,。
“司機+保姆”的行乞老人,,說意外也不意外——如果真的來錢容易,就當然有可能成為一些人“專注開發(fā)”的職業(yè)營生,。所以,,看到街頭那些示弱示慘的乞討之人,人們最好還是能夠有所自醒,,根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各地對符合條件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自愿前往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都能獲得符合要求的食物和住處,,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的還會提供車票。那么,,就算有人真想幫上一把,,送些食物也好過單純給錢。
行乞配“司機”,,倒也不是說愛心需吝嗇,。由此我想,,假如“車接車送”的行乞老太,換成了杭州那位曾經備受關注的“鞋墊奶奶”,,人們又豈會產生“獻錯愛心”的不快之感,。去年底,杭州一位93歲的老奶奶在網上火了,,當?shù)匚⒉┖臀⑿排笥讶醾饕粭l消息:“……這么冷的天,,如果你正好路過慶春路娃哈哈美食城下面,請停下來買幾雙她做的鞋墊吧,!”結果,,老奶奶一出攤,就被里三層外三層圍住了,,很多人都拿著50元,、100元買一雙鞋墊,不少人直接將錢塞到了老人手里,。盡管事后證實,,老人并非因生活困苦而出來賣鞋墊,但卻少有人認為是“上當受騙”了,。
同是街頭老太,,一個可以為了“閑不住”賣鞋墊而引得“愛心搶購”,另一個在沒有違法的前提下,,也應允許其配備“司機保姆”而求取施舍,。這里的區(qū)別僅在于,為了自己的愛心不被設局消費和濫用,,人們最好還是能夠多些警醒,,盡量體現(xiàn)有地放“施”,從而既不在助推愛心上“因噎廢食”,,也避免那種真相大白后的“惡心反胃”,。(司馬童)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乞丐配司機 職業(yè)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