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厲以寧:新文化運動與西學東漸
新文化運動產(chǎn)生的背景
在西方國家開始工業(yè)革命并逐漸實現(xiàn)工業(yè)化以前,中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強盛的國家,。到十八世紀晚期,,中國相對于西方國家而言,已經(jīng)處于落后狀態(tài),,而且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但乾隆皇帝對此毫無警覺,,瞧不起英國派來的使者,。結果,1840年爆發(fā)了鴉片戰(zhàn)爭,,中國連續(xù)被打敗,,割地賠款,被迫五口通商,。
厲以寧
圖為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五四”浮雕 資料圖片
之后,,國內少數(shù)人開始覺醒,認識到世界形勢已不同于過去,。他們主張學習洋務,,引進堅船利炮,強軍而后強國,。但對于中國的體制卻不想改革,,也不敢改革。
1894年爆發(fā)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使中國遭到慘敗,。失敗后的中國,能夠認識到更改體制的必要性的主要分兩派,,一派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興中會(后同黃興領導的華興會合并為同盟會),,主張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民主政府,;另一派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主張在開明的清政府的主持下,,變法維新,。“百日維新”失敗了,,孫中山領導的武裝起義也都遭到鎮(zhèn)壓,。八國聯(lián)軍使清政府不得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的苦難更重了。
1911年10月,,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發(fā)動了武昌起義,。緊接著全國許多省份都舉行起義,革命聲勢之大前所未有,。袁世凱估計當時全國的形勢,,乘機逼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南北終于統(tǒng)一,,實行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
袁世凱當上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tǒng),,大權獨攬,,便授意楊度等名流組建籌安會,鼓吹恢復君主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通電全國,,正式宣布稱皇帝,,把國號由“中華民國”改為“中華帝國”,決定從1916年起,,廢除民國年號,,改為“洪憲元年”。
袁世凱稱帝的消息一傳開,,引起全國共憤,。1915年12月22日,云南軍政當局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出兵討袁,,組成護國軍,由蔡鍔任總司令,,唐繼堯為都督,。蔡鍔率軍攻入四川,李烈鈞率軍進入兩廣,。袁世凱見形勢逆轉,,1916年3月20日,被迫撤銷帝制,。3月23日,,他頒令廢止“洪憲”年號,仍以本年為民國五年,,但全國各省相繼宣布獨立,,迫袁世凱下臺,。1916年6月6日,眾叛親離的袁世凱在全國反袁的呼聲下氣急暴亡,。
從此開始了北洋軍閥和其他派系軍閥割據(jù)稱霸的時代,。主要的軍閥有皖系段祺瑞、直系吳佩孚,、奉系張作霖,、滇系唐繼堯等。1917年6月,,一直盤踞于山東的軍閥張勛早有復辟清朝的意圖,,他在一些遺老和復辟勢力的支持下,6月14日率“辮子軍”進入北京,。7月1日,,張勛把遜帝溥儀扶上皇位發(fā)布“即位召”,宣布恢復舊制,,懸掛龍旗,,并禁止北京市民非議復辟,違者格殺勿論,。北京城一片混亂,。
這時,段祺瑞在天津附近的馬廠組成“討逆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并通電全國聲討張勛。7月12日,,討逆軍直逼北京,,“辮子軍”一觸即潰,紛紛投降,,張勛逃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布退位。
以上所說的就是新文化運動開始前和初期國內政治形勢變化的概述,。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厲以寧 新文化運動 西學東漸 北京大學 五四運動 青年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