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馬路之傷 社會之疾
今天讀者來信反映、談及的城市道路施工“后遺癥”及“馬路拉鏈”問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這種情況實在太多了,,在許多地方,它已經(jīng)成為市民躲不開,、繞不過,、揮之不去,、避之不及的城市病,,久治難愈,且不時發(fā)作,。許多人恐怕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走在人行道上,,腳下時不時地會出現(xiàn)凹凸不平的路:有的道路剛修不久,就已坑坑洼洼,,路磚參差不齊,,或裂或碎;有些挖開的路,,被草草地填上,土長時間裸露著,,像永遠愈合不了的傷口,。稍不小心,雨天就可能濺身泥,,平時也難免崴了腳甚至摔跟斗,。這些“后遺癥”,恐怕還算輕的,。
近些年,,城市馬路塌陷的新聞不絕于耳。塌陷造成的口徑日增的大坑,,不僅嚴重影響了道路交通,,也給出行者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帶來極大威脅,車輛陷落,、行人被吞之事不時刺痛著人們的神經(jīng),。不少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開通不久便發(fā)生塌陷,,或沒過兩年就百孔千瘡,,最典型的就是廣受詬病的河南鄭州西三環(huán)路,自2014年4月底開通至11月的半年間,,塌陷16次,,被戲稱為“路塌塌”。當然,,不少“路塌塌”“路垮垮”與挖了修,、修了挖、反反復復開膛破肚的“馬路拉鏈病”有關,。幾天前,,甘肅張掖媒體報道,該市市民反映,張掖市多個路段“坑人坑”長時間無人修,,柏油公路成搓板路,,有些坑是維修水管或架高清監(jiān)控遺留下來的。施工者往往挖完坑后,,簡單回填了事,。
馬路之傷,市民之痛,,折射出的是社會之疾,。
有施工隊伍的素質問題。有的是干完了事,,只求完活兒,,不求活兒好,粗制濫造,;有的是有頭無尾,,搞半拉子工程;有的偷工減料,,糊弄差事,;有的不按規(guī)范施工,造成工程隱患,。
有急功近利的問題,。在工程建設中片面追求速度輕質量、重面子輕里子,,有些道路工程被作為“獻禮工程”,,卡時間趕速度,甚至工程未完工就弄虛作假搞“獻禮”,,工程質量大打折扣,。
有腐敗問題。有的領導以權謀私,,強攬工程,,將工程交給關系戶。許多“豆腐渣”路的背后都有貪腐之魔從中作祟,,一些地方交通廳長前赴后繼地倒下便是證明,。
有城市規(guī)劃和管理的問題。規(guī)劃不科學或缺少前瞻性,,朝令夕改,;有些領導霸道專橫、恣意妄為,,想挖就挖,、想推就推,;政出多門、各管一攤兒的管理體制,,使得水,、氣、電力,、電信等部門常常是“你方挖罷我登場”,,各行其是,不講統(tǒng)籌協(xié)調,。這是“馬路拉鏈病”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法律的不完善與執(zhí)行乏力。201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發(fā)布,;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發(fā)布,;近兩年,,一些地方也出臺相關法規(guī),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遠遠不夠,。目前我國尚無一部全國性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法律,,對現(xiàn)有的一些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監(jiān)管仍存在較大的問題。
所以,,要醫(yī)治馬路之傷,,祛除市民之痛,必須從各種社會病源入手,。病源不除,,傷痛難愈。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馬路塌陷 施工“后遺癥” “馬路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