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書畫動態(tài)書畫動態(tài)
名家手寫書稿首次無底價拍賣 或?qū)㈤_啟收藏新領域
唐弢 書稿 瑣憶
唐弢出版物 高中語文課本
高中語文課本 唐弢《瑣憶》內(nèi)頁
1936年,,偉大的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從倫敦蘇富比購買一批樸次茅斯家族所藏“牛頓書稿”,。這批第一次“曝光”的“秘密文件”,,總計超過150多萬字,,記載著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關于煉金術的,、“從未為人所知”的研究成果,。
隨后十年,,凱恩斯用盡全力搜集牛頓全部手寫書稿,直至他生命的最后時刻,。臨終前,,凱恩斯再次做出一個重要決定,他將收集到的手稿全部贈給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而這批秘密書稿,,在歷史上,被簡稱為“凱恩斯集本”,。
這批書稿,,不僅開啟了西方科學研究的新路,也隨之讓西方藝術品收藏史中,,再次增添令人不能忽視的領域:重要名家手寫書稿收藏,。
時光如梭,在電腦寫作日益普及的今天,,這樣的故事也同樣發(fā)生在今天的中國,。
近日,歌德拍賣公司發(fā)布消息稱,,在31日舉槌的“小雅觀心——趙慶偉藏名家文稿墨跡專場”中,,20世紀中國文學藝術家書稿的手寫原稿將首次以“無底價”的方式走上拍場。
據(jù)記者在北京歌德精品展現(xiàn)場了解,,該專場將呈現(xiàn)收藏家趙慶偉多年收藏的近60件名家手稿,,不僅包括20世紀文學大師丁玲、孫犁,、季羨林,、王朝聞等文學藝術大師的原作,,也將推出包括王蒙,、張抗抗、蔣子龍,、梁曉聲等當代著名文學家具有重大影響的小說散文手書原稿,。此外,還將特別推出包括侯寶林,、于是之,、陶鈍、秦怡等當代著名戲劇戲曲家手書原稿等專題,。
其中,,多次出版且具有較高聲譽的莫言短篇小說《蒼蠅門牙》手書原稿、王朔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電視劇《海馬歌舞廳》的原著小說手書原稿也將走上拍場,。
而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刊載于高中語文課本的唐弢先生散文代表作《瑣憶》手書原稿也將亮相,,并將呈現(xiàn)“收藏”中的“青春時光”。
手書原稿呈現(xiàn)“收藏本身的最初力量”
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文藝創(chuàng)刊35周年紀念特刊》上,,發(fā)表了名為《蒼蠅·門牙》的短篇小說。而此篇文章,,與他同年發(fā)表的中篇小說“紅高粱系列”一起,,構(gòu)成了其創(chuàng)作的第一座巔峰。同樣也是在那一年,,莫言與導演張藝謀合作,,將《紅高粱》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將“紅高粱”搬上熒屏,。
15年以后的2000年,,當上海文藝出版社希望編輯出版“莫言精短小說系列”之時,莫言經(jīng)過綜合考慮將三本書名分別為:《老槍·寶刀》,、《初戀·神嫖》以及《蒼蠅·門牙》,。而這,也足以說明《蒼蠅·門牙》這一短篇小說,,在其30多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歌德拍賣精品展現(xiàn)場,記者親眼看到了這幅手稿的現(xiàn)狀,。
泛黃的紙頁之上,,呈現(xiàn)的是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緒,帶著編輯批注的,、刪刪改改的字里行間,,訴說著書稿編輯與作者的原始共鳴。這份由莫言親自工整謄寫在“解放軍文藝社”稿紙上的《蒼蠅·門牙》手稿,,字里行間默默展現(xiàn)著創(chuàng)作中的秘密,,作品的真實改動痕跡和編輯的謹慎與斟酌,記述著將近30年前的文學時光,。
無獨有偶,,在查閱莫言《蒼蠅·門牙》手稿時,記者還在陳列著20世紀文學大師丁玲,、魏巍,、季羨林、王朝聞以及王蒙,、張抗抗,、蔣子龍、梁曉聲等作品的精品展展柜中,,發(fā)現(xiàn)了由王朔手寫的書稿《一種感覺》,。
據(jù)了解,,這份手稿是1993年播出的電視劇《海馬歌舞廳》中的重要一篇。有意思的是,,此手稿原件曾劃掉《一種感覺》改為《舞罷曲終》,,但出版物又回復原名稱《一種感覺》。似乎紀錄著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心路變化,,以及在出版之前與編輯的緊密互動,。
1993年,借著《渴望》,、《編輯部的故事》的紅極一時,,由王朔領頭,馮小剛,、蘇雷,、莫言、蘇童,、史鐵生等年青作家每人創(chuàng)作一集,,在短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出了一部新劇《海馬歌舞廳》。而歌德拍賣此次呈現(xiàn)的手寫書稿《一種感覺》就是王朔為這部劇寫的兩篇中的一篇,。因此,,從某種角度而言,也可以說,,作為《海馬歌舞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份記錄當時雜志工作流程的手書原稿及發(fā)稿單的首次出現(xiàn),其實也讓最初版本的短篇小說得以用“未刪節(jié)版”的形式,,重新回到大眾視野,,成為當時文壇與影壇的縮影。
對此,,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藝術市場研究專家龔繼遂表示:“書稿為近代研究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原始文藝生態(tài),既有灌木又有荊棘,,是完備的整體生態(tài),。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書稿原始信息的披露,,讓原始的、鮮活的時代就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重現(xiàn)了原始的歷史,,這就是手稿的意義。”
“這些手稿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時空條件下產(chǎn)生的名家大家作品,,其實際上補充了大歷史的細節(jié),。”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李心峰表示:“在歷史研究中,,宏觀敘事不可缺少,,但宏觀敘事需要更具細節(jié)的微觀史學補充和校正,更真實的反應歷史,,這些東西就負載了歷史的信息,。與此同時,其也傳承著文脈,,體現(xiàn)文化,、藝術、大家名家的文心,,是他們藝術,、才華的最真實呈現(xiàn)。”
也正是因為如此,,讓人不免想起在2012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中,,莫言曾經(jīng)說過的話:“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我獲獎后發(fā)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而這些20世紀文學作家原始手寫書稿首次在歌德拍賣的出現(xiàn),,似乎也正是那些精彩的故事的繼續(xù)。
高中語文課本手稿“再現(xiàn)”舊日青春時光
如果必須用一個比喻形容“著作手稿”,,那么,,在收藏領域,其應該被稱為“最有溫度的收藏”,。在特定的印刷文字之下,,手寫書稿作為原生態(tài)的文本樣式,不僅呈現(xiàn)創(chuàng)作者最初的心路歷程,,為研究者提供豐富的信息,,也能帶給觀者關于自身舊日時光的回憶。其中,,最為動人的部分,,莫過于語文課本里“收藏”的青春時光。
在此次小雅觀心——趙慶偉藏名家文稿墨跡專場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唐弢先生在1961年為了紀念魯迅先生誕辰80周年而寫的《瑣憶》手寫書稿。
據(jù)了解,,從20世紀80年代初直至今日,,這篇文章多年來被收入高中語文教材,作為傳統(tǒng)課文,影響極大,。很多80后第一次讀到這篇文章,,是在當年的高中語文課本當中,而第一次知道唐弢先生,,也是通過這篇文章,。因此,這篇手稿的出現(xiàn)也成為很多80后的集體回憶,。
翻開唐弢先生《瑣憶》的手稿時就能發(fā)現(xiàn),,當年“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記憶,,就在其中,。而關于課堂、板書,、以及老師,、重點的回憶,莫名的“復活”,。在已經(jīng)逐漸“忘卻”的記憶里,,語文書中的鉛字與唐弢先生手寫的字體開始逐漸重合,在整齊的字里行間,,不僅有對于已經(jīng)逐漸忘卻的,、往日課堂的點滴,還有對記憶里青春時光的無限懷念,。
當萬般回憶涌上心頭,,五味雜陳,收藏本身的無盡魅力也隨之盡顯,。
從收藏角度而言,,雖然在進入電腦寫作以后,手寫書稿的收藏價值便開始逐漸體現(xiàn),。但就收藏最本真的內(nèi)涵而言,,手稿原稿中,呈現(xiàn)的不僅是作家創(chuàng)作歷程的見證,,更是收藏者本身,,人與物,人與時代,,人與記憶的共鳴,。
其實,在國際收藏市場中,,“書稿學”一直都是最受尊敬的文學藝術研究部分,。雖然價格不高,但以手稿記錄時代,、追憶時代的研究和做法,,卻為文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可能。因此,,收藏界對于手稿的關注,,不僅是對現(xiàn)當代文化的懷戀與敬重,也是對“收藏”本身文化意義的回歸,。正因如此,,此次歌德拍賣的20世紀名家手書原稿的持續(xù)效應正受到學界關注。而就手稿的文物價值而言,,稀缺的名家手稿已是珍貴文獻中的重要文本類型,,并有可能成為傳世的新善本。
可以設想,,隨著移動多媒體的普及,,再過十幾年,也許手稿就成為一種稀有的品種,,那么,,一個手寫的時代可能就將逐漸結(jié)束。到那時,,這種記載著文化與作者個人生命體驗的手稿,,就顯得更為珍貴。因此,,文化收藏史研究專家孫煒說:“收藏界對作家手書原稿產(chǎn)生興趣,,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收藏本身的最初力量,,可能亦是如此,。
編輯:付裕
關鍵詞:收藏 書稿 手稿 手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