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6—12呦国产精品|伊人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在线日韩欧美av|欧美福利看片|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www.久久麻豆|泳衣比基尼图片|麻豆传媒夏晴子|被姐姐调教,中文字幕人妻三区,亚洲精品久久久蜜桃直播 ,日韩AV手机免费观看,久久人妻内射无码一区三区,久久色伊人,午夜影院免费体验区

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收藏家龐萊臣的書畫王國(中)

——初探“虛齋”的書畫收藏

2015年04月08日 21:41 | 作者:孫煒 |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B20150409001-zx12_副本

《丹山瀛海圖》(局部),,元代王蒙作,紙本,,上海博物館藏,。

 

  收藏家龐萊臣的書畫王國·中篇·歷史造就的英雄

 

  中國人喜歡把一個人的成功歸結(jié)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外部因素,。事實上,,造就一位偉大的收藏家,,在那些資訊不發(fā)達的歲月里,,“地利”因素的確重要,起碼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而“人和”卻未必重要,,重要的是你要錢多多,而且還要舍得砸錢,,砸大錢,,重賞之下必出勇夫;關(guān)于“天時”,,要看你站在哪個角度,?如果“天時”本是指社會安定的話,那么收藏的最好機遇恰恰是與之相背——只有到了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時刻,,才是收藏的最佳時機,。

 

  人民政協(xié)報  孫煒

 

  一、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我們先來看看龐萊臣的背景,,以及他的成長歷史,。

 

  龐萊臣(1864—1949),名元濟,,字萊臣,,號虛齋,以字行天下,。浙江吳興南潯人,,是近代南潯“四象”之一龐云鏳的次子,是典型的富二代,。

 

  龐云鏳(1833—1889)為南潯鎮(zhèn)巨富,,名震一時的絲綢商。他還與胡光鏞(即胡雪巖)搭檔,通過洋商販賣軍火,,并向內(nèi)地走私,,獲取暴利,成為巨富,。光緒年間,,父親龐云鏳以兒子龐萊臣的名義為賑災捐紋銀十萬兩,獲慈禧太后恩賞一品封典,,候補四品京堂,。龐云鏳去世后,由于其長子龐景麟早夭,,龐萊臣實際上成為了龐家的掌門人,。

 

  龐萊臣自己沒有安于現(xiàn)狀,,他銳意進取,,大膽經(jīng)營,大力發(fā)展民族工業(yè),。在清末民初的亂世中,,龐萊臣先后創(chuàng)辦或投資了杭州世經(jīng)繅絲廠、余杭大綸繅絲廠,、杭州通益公紗廠,、上海龍章造紙廠、南潯機械繅絲廠,、潯震電燈公司,、浙江興業(yè)銀行、浙江鐵路公司,、中國合眾水火保險公司,、中國銀行、上海正廣和汽水公司,、蘇州紗廠等一大批近代企業(yè),。有人做過統(tǒng)計,龐萊臣一生,,投資于近代民族工商業(yè)的資本總額超過300萬兩白銀,,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實業(yè)家。

 

  遺憾的是,,龐萊臣為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時至今日,幾乎無人關(guān)注,,而他書畫收藏的業(yè)余愛好,,卻又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現(xiàn)實的利益驅(qū)使,,總是超越了歷史的價值,。

 

  龐萊臣熱衷書畫收藏,,與他個人自幼喜歡繪畫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他父親龐云鏳有一次看到年幼時龐萊臣的畫作,,非常得意,,說“此子不愁無飯吃矣”。說明龐萊臣年輕時的畫,,就有了不俗的氣象,。據(jù)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龐萊臣畫作,主要是“四王吳惲”一路,。這一畫派十分強調(diào)臨摹古畫,,從古畫中繼承筆墨傳統(tǒng)。未及成年,,龐萊臣就已經(jīng)動手收藏了,。他最初喜歡的收藏是清乾隆時期的名跡。

 

  龐萊臣這些早期活動,,說明他在青年時期就已經(jīng)具備了鑒賞的修養(yǎng),。第一,他會畫畫,,懂得筆墨,;第二,他擅長臨摹,,能夠識別造假的技術(shù),;第三,他很早就開始購藏書畫,,在實戰(zhàn)中鍛煉了自己的眼力,。有人撰文說,龐萊臣收藏書畫,,主要是依靠其門客陸廉夫等人替他掌眼,。這話,顯然是低估了龐萊臣的鑒賞能力,,甚至連陸廉夫自己也說,,“虛齋愛古人畫而自能畫,畫既精能,扶古人之精,浸潤涵濡久,遂具此正法眼,。故書畫之來雖糅雜紛紜,,真贗歧出,一見能決其是非,。”(注:《虛齋名畫錄·跋》)一眼所見就能辨其真?zhèn)?,這樣的評價,或許有些夸張,但龐萊臣的鑒古能力已經(jīng)表述得十分清楚,。

 

  龐萊臣大規(guī)模收藏書畫的時候,,正是清末民初的動蕩年代。按照他自己的介紹,,早在光緒初年之際,,20多歲的龐萊臣就已經(jīng)像模像樣地開始了書畫收藏。(作者注:龐萊臣在《虛齋名畫錄·自序》中說,,“往往數(shù)百幅中不過二三幅,,積儲二十余年而所得僅僅若此。”而《虛齋名畫錄》出版時間為1909年,,以此類推,,可得此據(jù)。)

 

  之前,,中國的藝術(shù)收藏中心主要是在京城北京,。王公貴戚們對于書畫珍玩向來都是樂此不疲,而革命黨人在推翻清帝國時采用血腥的暴力革命,,許多富足又怕死的達官貴人們,,開始尋找新的樂土,,上海就成為他們的新的棲息地,。這樣,歷史就給龐萊臣制造了“地利”的收藏環(huán)境,。

 

B20150409002-zx12_副本

《松泉圖》,,元代吳鎮(zhèn)作,紙本,,南京博物院藏,。

 

  二、 龐萊臣的收藏經(jīng)歷

 

  上海本是長江的出???,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但是在1843年11月17日這一天,,上海迎來了歷史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根據(jù)《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guī)定,上海正式開埠,。中外貿(mào)易中心由此逐漸從廣州移到上海,。外國商品和外資紛紛踴進長江門戶,開設行棧,、設立碼頭,、劃定租界、開辦銀行。從此,,上海進入百年高速發(fā)展期,,特別是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激發(fā)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迅猛發(fā)展,。上海成為了冒險家的天堂,。從清末至民國,中國的內(nèi)政混亂,,軍閥割據(jù),,戰(zhàn)火連綿,反而是偏隅一方的上海因有了租界庇護而因禍得福,,人口急劇增加,,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有錢人便紛紛投資或者寓居上海,。

 

  一些皇室成員及官員成為了上海新的移民,,也帶來了大量的收藏品。龐萊臣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不惜斥巨資,,將原來藏于清宮的書畫收入“虛齋”。比如夏圭的《灞橋風雪圖》,,本是清末京城大收藏家完顏景賢(1876—1926)的藏品,,也在此時流入了上海。完顏景賢,,字樸孫,,張伯駒說他收藏的中國書畫,北京城里數(shù)第一,。還有李嵩的《西湖圖卷》,、郭熙的《秋山行旅圖》等,也都是在這一時期收藏的,。

 

  在當時,,許多著名的收藏世家已經(jīng)沒落,為生計而大量拋售家藏名跡,,而他們首選的大買家就是龐萊臣,。原因極簡單,因為龐萊臣是此時的大富豪,,出得起大價錢,,也愿意出大價錢。龐萊臣自己說,,“每遇名跡,,不惜重資購求,。南北收藏,如吳門汪氏,、顧氏,、錫山秦氏、中州李氏,、萊陽孫氏,、川沙沈氏、利津李氏,、歸安吳氏,、同里顧氏諸舊家,爭出所蓄,,聞風而至,,云煙過眼,幾無虛日,。”(注:《虛齋名畫錄·自序》)龐萊臣這里所說的收藏世家,,指的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收藏大家,而他們的后人為生活所迫,,幾乎每天排著隊輪流上門,,來求售自己的家藏。此時此景,,我們只要閉目遐思,,就能夠感受到龐家當時收畫的盛況。

 

  1925年,,龐萊臣六十一歲時,,又刊行了《虛齋名畫續(xù)錄》,。他說:“比年各直省故家名族因遭喪亂,,避地來滬,往往出其藏,,……以余粗知畫理兼嗜收藏,,就舍求售者踵相接。余遂擇其真而且精者,,稍稍羅致,,然披沙揀金,不過十之一二,。”此時已經(jīng)到了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軍閥混戰(zhàn),民生凋敝,,社會動蕩,,又加上連年的旱災,,全國各地的有錢人紛紛來上海避難。而在龐家門口,,那些昔日顯赫的“故家名族”們,,接踵而至,大包小包地拿出各家的傳家寶,,來找龐萊臣求售,。

 

  楊凱琳女士在《王季遷讀畫筆記》中說,“龐萊臣從小就愛畫,,自己也學畫,,能畫。他從十幾歲時開始收集畫,。陸廉夫(陸恢1851—1920)幫他看畫,。他只買紙本,不買絹本,。他出名的藏品來源有幾個:(1)他買了狄平子藏的畫,;(2)清政府垮臺后,有些畫散佚出來了,,他趁此機會,,也買了很多。到宣統(tǒng)皇帝離開紫禁城前,,很多寶畫也同時流出宮,,那時,龐萊臣就是一個大買主,;(3)他也買了幾張‘過云樓’的畫,,但不是顧家的好畫。顧家對好畫很看重,,好的都藏著,。龐萊臣大量買畫時,故宮還沒有開放,,所以他沒有像張蔥玉,、吳湖帆、王季遷等1935年有研究故宮古畫的機會,。他的收藏只有元,、明、清畫,。”

 

  龐萊臣“一鍋端掉”狄平子的收藏,,是收藏界一則有名的掌故:

 

  狄平子(1873—1941),又名狄楚青,,江蘇溧陽人,。他是康有為唯一的江南弟子,,是當時有名的《時報》創(chuàng)始人,還辦過有正書局,,出版過《小說時報》,、《婦女時報》等。狄平子任有正書局經(jīng)理時,,影印各種書,、畫、碑,、帖,,于傳播藝術(shù),貢獻頗大,。狄平子從清代同治年間即開始收藏,,著有《平等閣筆記》五卷。他所藏的書畫,,除了清代的“四王”,、吳、惲外,,還收藏了一些唐,、宋、元三代的名跡,,如尉遲乙僧的《天王像》,、周昉王齊翰的《挑耳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董源的《山水圖》,,趙孟頫的《龍神禮佛圖》、《簪花仕女圖》,,柯九思的《竹譜》,,黃公望的《秋山無盡圖》,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圖》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杰作,。狄平子缺錢之際,正是龐萊臣事業(yè)如日中天之時,,于是龐萊臣便斥巨資將狄平子收藏的書畫一口吃了下去。

 

B20150409004-zx12_副本

《吳淞春水圖》,,元代張中作,,紙本,上海博物館藏,。張中是元代四大家之首黃公望的門生,,繼承了黃氏繪畫風格,,此作是研究黃公望的重要參考資料。

 

  龐萊臣的收藏有幾個特點,,不妨在這里探討一下:

 

  1. 按照藝術(shù)史的發(fā)展來收藏

  他起先的收藏,,見好就收,沒有明確的目標,,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了類似藝術(shù)史的收藏秩序,想把唐代之后歷代名家的作品庋藏起來,,構(gòu)建自己的收藏體系,。按他自己的說法是,“搜羅漸及國初,,由國初而前明,,由明而宋,上至五代李唐循而進,,未嘗躐等,。”又說,“惟好之既篤,,積之既久,,則凡歷代有名大家,蓋于是略備焉,。”說明早在1909年《虛齋名畫錄》出版之前,,龐萊臣就已經(jīng)確定了自己這一收藏目標,付諸了實踐,,并且形成了規(guī)模,。

 

  2. 寧慎毋爛的高標準

  龐萊臣在《虛齋名畫錄·自序》中說,“期間凡畫法之精粗,,設色之明暗,,紙絹之新舊,題跋之真?zhèn)?,時代代易,,面目各不相同,靡不唯日孜孜潛心考索,。稍有疑惑,,寧慎毋爛。往往數(shù)百幅中不過二三幅,,積儲二十余年而所得僅僅若此,。歐陽子曰: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強,,余不敢有力自居,。”說明他對收藏的要求很高,,能夠入了他眼睛的藏品,不僅要精品,,而且還要品相好的,,經(jīng)過了他的挑選,他上手過的這些古畫,,只有百分之二三的畫作被收購,。

 

  3. 重畫輕字的古玩行習氣

  龐萊臣的收藏要求,很有些古玩商的習氣,。他對藏品的品相要求很高,,因為在市場上,品相好的價格自然就更高,,這也沒什么,,只能說這是藏家的愛好而已。問題是他對書法的輕視,,似乎到了藐視的程度,,讓人匪夷所思。他出版的五部書中,,沒有一幅書法作品,,事實上,我們也沒有看到他收藏過什么歷代書法名跡,。原因或許來自于古玩行觀念對他的影響,。在當時的古玩行中,“好字不如爛畫”,,是一種流行的觀念,。

 

B20150409003-zx12_副本

《富春大嶺圖》,元代黃公望的代表作之一,,紙本,,南京博物院藏。當年龐萊臣購買時,,所有的行家都詬病其為贗品,,結(jié)果被龐氏以六千美金的撿漏價收藏,足見龐萊臣先生鑒定古畫的眼里超群,。

 

  三,、 龐萊臣的眼神與門客

 

  如何鑒賞古畫?這是一門專業(yè)性極高的科學,,自古以來都是一道令人頭疼的難題,。鑒賞出錯,不僅是時常發(fā)生的事,,而且很難避免,。在中國收藏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位鑒賞家能夠包看百病,,而又金身不破的,。這說明每一個人的知識都有局限,存在知識的死角,。像龐萊臣這樣大規(guī)模收藏古畫的人,,其身后必然擁有一支顧問團隊,匯聚了業(yè)內(nèi)高人,,和他一起品味磋商,,答疑解惑,祛病健身,。

 

  龐萊臣身后的這支專家團隊,,包括了陸恢、張硯孫,、張唯庭,、吳琴木、張大壯,、邱林楠,、樊少云與樊伯炎等人,都是彼時的滬上文化名人,,這些人中不少是他的親戚,。有些人擅長繪畫,已經(jīng)很有成就,;有些人擅長鑒賞與考據(jù),。其中,陸恢的名氣最大,,算是這個專家團隊的領(lǐng)銜人物,。龐萊臣的早期收藏,的確是由陸恢替他掌眼,,起著顧問的作用,。

 

  龐萊臣禮請陸恢做客席的時候,當在1889年后,,那時龐萊臣25歲左右,,而陸恢比龐萊臣年長13歲,也還不到不惑之年,。此后,,直至1920年陸恢病逝,倆人一直保持著這樣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陸恢在1909年間說,,“憶予客虛齋今幾二十年,,談藝甚恰,有持名跡至,,必邀與賞析,。而是錄登載,出入間亦兼糅芻言,,故能習之其性情而津津道之,。虛齋愛人畫而自能畫畫,故書畫之來,,雖糅雜紛紜,,真假歧出,一見能決其是非,。”這段看似簡單的話,,卻道出了龐萊臣的成長歷史。

 

  年輕時期的龐萊臣非常欽佩陸恢,,喜歡傾聽陸恢講解繪畫與收藏的事,,所以兩人“談藝甚恰”。龐萊臣要想購買藏品的時候,,必定要請陸恢掌眼——“必邀與賞析”,,這只是陸恢的客氣說法。到了“二十年”后的1909年,,龐萊臣的鑒賞水平已經(jīng)到了“故書畫之來,,雖糅雜紛紜,真假歧出,,(龐萊臣)一見能決其是非,。”就是只要打開畫面一看,就可以鑒別真假,,此時龐萊臣已經(jīng)45歲了,。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積累,“虛齋”的收藏已蔚為大觀了,,就需要有個團隊來管理他的收藏,,對龐萊臣所收藏的書畫進行考據(jù)、整理和歸類,。在早期,,主要由陸恢、張硯蓀,、張唯庭,、樊少云為其進行書畫藏品的編目和整理,后期則主要由吳琴木、張大壯,、邱林南,、樊伯炎為其掌管書畫。這些人都是江浙人,,可以說是同鄉(xiāng),。陸恢,、吳琴木等,,雖說是江蘇人,但他們的家鄉(xiāng)與南潯只有十來里路,,歷史上往來密切,,而且許多人是親戚。張硯蓀是章炳麟的外孫,,也是張大壯的父親,。

 

  這個團隊的主要負責人,首先是陸恢,。他在龐家的時間最長,,為主事者,前后有二十余年之久,。陸恢年老時,,推薦了其弟子樊少云(1885—1962)續(xù)任主事,時間不長,,大約是幾年的時間,。樊少云之后是吳琴木,是從1924年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

 

  吳琴木跟隨樊少云學過畫,,但未拜師。龐萊臣最欣賞的人是陸恢和吳琴木,。龐元濟的三位孫輩,,亦學畫于吳琴木,曾憶及:“祖父生前深交兩位畫家,,一位是陸恢,,另一位是琴木。”

 

  龐萊臣鑒定書畫的眼力應該說是非常高超的,,即使面對市場的非議,,行家的打槍,他依然能夠沉著面對,,堅信自己,,而且經(jīng)過了歷史的驗證,龐萊臣的觀點是正確的。

 

  在上世紀40年代,,龐萊臣收藏了一幅“元四家”之首黃公望名跡《富春大嶺圖》,,是舉世聞名的黃氏代表作之一??稍诋敃r,,這幅杰作曾經(jīng)為一位畫商所有,卻飽受屈辱,。上海的許多鑒賞名家都認為,,《富春大嶺圖》是一幅贗品,證據(jù)有二:

 

  1. 宋元時期書畫所使用的宣紙,,都是熟紙,,或者是半熟紙。用生紙作畫,,是到了明代才逐漸開始使用的,,直至明代正德、嘉靖后才慢慢推廣開來,,而《富春大嶺圖》所使用的正是生宣紙,。這與歷史的發(fā)展不符;

 

  2. 《富春大嶺圖》的作偽,,使用的是“套棺材”作偽伎倆,,即畫雖然是老裱,但畫心是后換上去的,。

 

  聽起來,,這些鑒賞專家的意見鏗鏘有力,證據(jù)確鑿,,這樣就使得所有人見了《富春大嶺圖》避之唯恐不及,,生怕自己會中槍倒下。

 

  但是,,龐萊臣上手了《富春大嶺圖》之后,,堅信它是真跡,于是毫不猶豫地把它買了下來,。王季遷說,,“《富春大嶺圖》的討價是六千美元,可是,,在市場上六個月沒人買,,因為有人講這畫可能是假的,結(jié)果給龐萊臣買去,。”(注:楊凱琳編著《王季遷讀畫筆記》)六千美元的價格能夠買下《富春大嶺圖》,,這無疑是撿漏的價格,。這事發(fā)生在1947年,龐萊臣已經(jīng)是83歲的耄耋老人了,。在距離他辭世的最后兩年,,他用自己的果決,證明了姜還是老的辣,。

 

  龐萊臣當然不是神仙,,他也會走眼。他曾經(jīng)與吳湖帆等上海名畫家宴于酒店,,吳湖帆眼尖,,發(fā)現(xiàn)一落拓文人腋下挾畫軸從檐下匆匆走過,遂急急追去,,原是久聞盛名的元人之作,,號稱“十七筆蘭”(僅用十七筆畫就的蘭花圖),遂以500元當即買下,。龐萊臣聞之,悟出自己所儲之作為贗品,,于是力求吳湖帆割讓,,任其開價多少,定要收為己有,。吳湖帆面對收藏江湖上的老前輩,,執(zhí)拗不過,只好讓之,。

 

  龐萊臣家里禮聘的這些門客,,除了管理書畫等事務外,也臨摹自家的藏畫,,受此滋潤,,他們后來大多成為了一代名家,可證中國畫的傳統(tǒng),,其主流是從摹古開始上路的,。

 

  吳琴木(1894-1953)是其中的一位。據(jù)吳琴木夫人龔梧回憶:“(吳琴木)未進過藝校,,未拜過老師,,只仗古人之作為師,刻意摹效,,探幽窮源,。”其實,吳琴木最初受聘“虛齋”的工作是修補古畫,,但他的繪畫和鑒賞天賦很快得以發(fā)揮,。吳琴木勾留南潯“虛齋”十余年,,遍覽“虛齋”名跡,臨摹修復,,精嚼細咽,,其筆墨功夫和鑒賞眼力日益提高,漸為龐萊臣所倚重,。1926年,,吳琴木參加第四回“中日繪畫聯(lián)合展”,初露頭角,,隨后躋身進滬上畫壇名家之列,。

 

  張大壯(1903—1980)也是如此。他是1920年入商務印書館任美工,,次年才加入龐濟元“虛齋”書畫管理團隊,,得覽名跡,心摹手追,,畫世大進,。宗法惲壽平、華喦,,專攻花鳥畫,,后來成為與江寒汀、唐云,、陸抑非合為滬上現(xiàn)代四大花鳥畫家,,被合稱花卉畫的四大名旦。

 

  張大壯不僅專攻花鳥畫,,兼善書法和篆刻,,尤其是他的治印,工整而秀麗,,龐萊臣十分喜歡,。于是龐萊臣把張大壯為自己所刻的印章鈐印到心愛的歷史名跡之上。我們現(xiàn)在所熟悉的龐萊臣印,,如“龐萊臣珍藏宋元真跡”朱文方印,、“虛齋鑒定”朱文小方印、“虛齋心賞”朱文小方印,、“虛齋至精之品”朱文長方印,、“虛齋秘笈之印”朱文小方印、“虛齋藏寶之印”朱文方印等,,皆出自張大壯之手,。(注:鄭重著《收藏十三家》)

 

  這些門客畫家的臨摹作品,常常能夠以假亂真,,在市場上渾水摸魚,,所以“虛齋”也做過一些“東西洋貨”,,就是專門賣給日本和西洋人的贗品。例如“虛齋”收藏的宋徽宗真跡《鸜鵒圖》,,龐鷗說,,“在民國年間,有日本人想要高價購得該幅畫作,。龐萊臣就請了家中的畫師臨摹一幅,,將復制品給了日本人,真跡一直留在國內(nèi),。”

 

B20150409005-zx12_副本

《灞橋風雪圖》,,南宋夏珪作,絹本,,南京博物院藏,。

 

  四、 “虛齋”的看畫規(guī)矩

 

  龐萊臣把自己所收藏的如此豐富的古代書畫,,究竟珍藏在什么地方呢,?

 

  龐萊臣在其晚年所立《贈與契約》(即遺囑)中說,“書畫各件,,余積五十年之收藏,,原來為數(shù)甚多,分置潯,、蘇、滬三地住宅之內(nèi),。”由此可見,,他的三座“虛齋”分別建在南潯鎮(zhèn)、蘇州和上海,。

 

  1. 南潯“虛齋”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三十五歲的龐萊臣在南潯東柵龐公祠堂西首建“宜園”,民間俗稱“龐家花園”,,總面積二十畝,。院墻與張靜江的“東園”僅一墻之隔。園林內(nèi)的構(gòu)筑,,疊山映水,,頗得畫意。園中有“半畫閣重樓”藏書處,,內(nèi)設藏畫之室,,名日“虛齋”。這就是龐萊臣最早的藏畫之所,。他的自號“虛齋”,,也皆由此出,,從此名聞天下。

  1924年,,龐萊臣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常年居住在上海,南潯所藏“虛齋”的藏畫也就開始陸續(xù)隨龐萊臣遷往上海寓所,,尤其是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南潯很不安全,所以“虛齋”大部遷往了上海,。而早在1924年時,,身在南潯的吳琴木,也應龐萊臣之邀,,從此遷居滬上,,繼續(xù)主持龐氏“虛齋”的書畫事務,直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

 

  2. 上海“虛齋”

  龐萊臣在上海的住所,,位置在上海成都北路世達里,寓所里建有藏畫之室,,沿用了南潯“宜園”之內(nèi)“虛齋”的舊名,。龐萊臣晚年與上海名宿及藝術(shù)家的交往均在此處。

 

  3. 蘇州“虛齋”

  龐萊臣在蘇州的寓所,,位于觀前街附近的顏家巷,,門面很小,但占地面積很大,,稱得上江南大宅,。龐萊臣用于藏畫的第三所所謂“虛齋”,就設在這里,。

 

  龐萊臣非常珍視自己的藏品,,可他是一位心胸開闊的收藏家,做事很大氣,,不像某些玩“秘藏”的收藏家那樣不肯將自己的藏品輕易示人,。但是,你如果真的要想親見“虛齋”的藏品,,還是要講點規(guī)矩的,。

 

  “虛齋”會按照收藏家的實力和鑒賞水平來提供藏品,供你欣賞:對于一般的收藏家,,你應邀去“虛齋”賞畫,,主人會給你看一些類似“四王”的作品;名氣大一點的收藏家,,可以看到比“四王”更為貴重一些的藏品,,比如“明四家”的作品,;只有像張大千、吳湖帆這樣的大收藏家,,才可以看到龐萊臣收藏的國寶級書畫,。

 

  張大千和吳湖帆曾經(jīng)一起去“虛齋”看過董源的《夏山圖》,那是一件了不起的名作,。謝稚柳聞訊后也渴望拜觀,,但張大千不愿陪他再去,他只得央求龐萊臣的朋友幫忙說項,。謝稚柳當時已是滬上藝壇的青年才俊,,受到了龐萊臣的優(yōu)待。八十多歲的龐萊臣不僅陪他看了《夏山圖》,,還一起討論了鑒賞問題,,中午又請謝稚柳吃了頓西餐??芍x稚柳看在眼里拔不出來,,午飯后提出還想再看《夏山圖》。龐萊臣體力不支要去午休,,便叫養(yǎng)子龐秉禮陪同,,讓他看了個夠。這次經(jīng)歷,,讓謝稚柳終生難忘,。

 

  “虛齋”看畫的規(guī)矩,并不是只對外人,,“內(nèi)部”的人看畫,,也是要有規(guī)矩的。比如“虛齋”門客看畫,,就要通過龐萊臣身邊的兩位侍從來辦理。一直跟隨龐萊臣生活的孫子龐增祥回憶說,,替龐萊臣保管書畫的有兩人,,功不可沒。一為馬玉璋(小名馬貴),,一為沈哲明(小名五寶),。此二人專門伺候龐萊臣,對龐家事務內(nèi)外統(tǒng)管,,平時則在書房執(zhí)勤,,在龐府可謂“一人之下,眾人之上”,。“虛齋”所藏書畫都由這兩人取閱和收藏保管,,故亦精通此道,,深得龐氏信賴。

 

  馬玉璋于1948年病逝于上海,。沈哲明在龐萊臣去世后一直家居蘇州,。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龐萊臣 收藏 書畫 作品 虛齋 看畫規(guī)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