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讓千年古畫重現光彩
讓千年古畫重現光彩(匠心獨運)
上圖分別為紙本女子像、斗宿女仙像軸。
王亞蓉供圖
那些紙絹書畫出土時,,幾乎破碎成了棉絮狀,,布滿了蟲蛀的空洞,還存在著板結,、粘連、粉化的狀況……經過專家耐心細致、科學謹慎的修復,,它們終于重現千年前北宋初年初繪時的色澤與生機……你看這幅《斗宿女仙像軸》,上面是清晰的北斗七星,,每顆星都用金箔來顯示,,下面是七個侍女,還有一個小男童,。七侍女的領緣上也都裝飾有光亮的菱形金箔,,用來顯示她們和上方的北斗星宿的關系。有天文學家看到后說,在清代,,一些星圖還保持著用金箔來做星和連線的傳統(tǒng),。
記得江西贛州慈云寺塔發(fā)現北宋遺物還是2004年的事情。當時這座千年古塔在進行維修時,,出土了一批南朝至宋代的宗教和世俗文物,,含經卷、木雕神像,、泥塑神像,、青銅神像、供養(yǎng)人畫像等共60件,。尤其是內壁暗龕里意外發(fā)現的大量紙絹殘片,,幾乎都是殘渣狀,有的已板結成磚,,有的褶皺非常嚴重,,幾乎不可修復。贛州市政府和國家文物局啟動專項資金,,由贛州市博物館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亞蓉先生團隊對該批文物進行修復,。2011年首批文物修復完成時,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原考古系主任宿白先生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批文物十分重要,,要盡快加以研究并向社會公布研究成果?!比涨?,我們見到了《慈云祥光——贛州慈云寺塔發(fā)現北宋遺物》這本書,這批北宋遺物經過長達15年的分揀,、清理,、修復、出版,,終于呈現在大眾面前,。
“利用考古學中的器物類型分類方式,將眾多殘片先由材質,、顏色等基本特點進行分類揀選,,然后將這些紙絹類文物殘片再次根據傳統(tǒng)中國畫的方法研究其畫意,利用較大殘片的線條與顏色分布進行對比來完成相近畫意的拼對,。這樣,,經過兩次分揀后,成百上千塊的細小殘片被一一分揀出來,,并按照畫意逐步拼出成幅的繪畫,?!痹谕鮼喨乜磥恚@部分工作最耗心力最費功夫,,也最考驗一個人的心性,。
那么多的碎片,只能一件件理平,,理平后再拼對,,一張畫有幾百個拼塊,如同高級拼圖——這只是修復的第一步,。接下來要進行古畫修復時,,最先碰到的便是如何將這些拼接的碎片加固的問題。這就不能不提到上世紀70年代初文物修復專家王(予予)先生發(fā)明的桑蠶單絲網這項神奇的加固技術,。當年阿爾巴尼亞有兩本用羊皮紙制成的6至9世紀的書籍,,在“二戰(zhàn)”時期怕遭受破壞就埋到地下,再取出時朽敗嚴重,,詢問了很多國家都無法修復,,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化學研究所把這個活兒接了下來,。由于書頁是兩面都有文字,,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托裱辦法不適用,當時的加固要求是直接施用于文物本身的加固材料要以天然材料為主,,合成材料為輔,,黏合劑必須是可逆的,同時不影響對文物的觀察研究與照相,。王(予予)先生的團隊對8個系統(tǒng)的20種黏合材料進行了檢測篩選,,最后形成了以單根桑蠶絲疊繞網為主體,以聚乙烯醇縮丁醛為膠黏劑的一整套絲網加固技術,。桑蠶單絲具有2000年至4000年的耐久性,,甚至比單根同等粗細的不銹鋼還要牢固,它們被膠結成平整的網格骨架,,附著在紡織品,、紙本上,有超級穩(wěn)定的形狀和機械強度,。
這真是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在成功修復阿爾巴尼亞文物后,又成功應用于長沙馬王堆出土絲綢和帛畫的修復加固,、陜西扶風法門寺唐代珍貴文物的加固,。至今這些文物沒有任何不良反應,狀態(tài)都相當穩(wěn)定,??梢哉f,,40多年過去了,這項技術還具有無可比擬的先進性,,推廣至壁畫,、近現代報刊加固等領域。
用桑蠶單絲網將這些紙絹類文物加固定型后,,就比較順利地進入了傳統(tǒng)的古畫修復程序,。一張張北宋時期的繪畫作品就恢復了原來的大致面貌,很多類型是傳世繪畫所沒有的,。
有兩件殘片上有“大中祥符七年”的字樣,,這是宋真宗的第三個年號,也是斷代的直接根據,。有一幅人物圖非常少見:一位女子在前,,后面有執(zhí)扇的女子,還有屏風,,上面就是早期的水墨山水,。像中間的女子右手執(zhí)筆,后面還有祥云,,下面蹲坐著兩個人,,都有文身,以前犯人才文身,。這些畫面都給學者提供了諸多當時社會生活的具象,,對我們開展宋史各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好的一批實物證據。
宴飲圖也很多,。有一幅兩側都是樂手,,中間一個舞者,這邊有宴席,,兩側有回廊,。有一幅上面三個男子圍桌盤坐,桌子上擺著雞鴨等宴飲的菜肴,,當時使用的各種宴飲的器物也刻畫得非常清楚,,這對于相關的宋朝物質史研究都是非常好的資料。
我們期待著對于這批資料的科學解讀,,也算不負文物修復人員的匠心獨運,。
編輯:楊嵐
關鍵詞:修復 文物 加固 千年 古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