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沈琳: 好醫(yī)生是修煉出來的
口述/沈琳;整理/本報記者;劉喜梅
每一名好醫(yī)生的成長,,都經歷了漫長的職業(yè)修煉,。我們對生命的敬畏,也在這場修煉中,,日趨成熟和理性,。
修煉也一定是一場苦旅,。從醫(yī)近40年,其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兒,,至今仍對我影響巨大,。
生死面前,才懂敬畏生命
還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剛到徐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做消化內科住院醫(yī)師。那個年代的夏天,,農藥應用廣泛,,棉花、玉米等農作物都需要經常噴灑農藥,。但農藥的廣泛應用,,也導致了不少人年輕人急性農藥中毒。
在某天我跟老師一起值夜班時,,就收治了兩位急性農藥中毒的患者,,他們分別住在上下樓,。其中住在樓下的患者,已經因為呼吸道分泌物的抑制陷入了昏迷,,需要時不時地更換氣管插管和吸痰來維持生命,。
但那個年代的醫(yī)療條件所限,一個病人僅能配備兩套氣管插管,,在病人使用其中一套的時候,,換下來的那套要被患者拿去清洗消毒。但消毒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等護士洗消之后發(fā)現樓下的這位患者因為痰多氣管又堵了,,并因為缺氧開始出現抽搐癥狀。面對患者的抽搐,,護士慌了,,怎么也找不到就在搶救車里面的備用插管,然后值班醫(yī)生爭分奪秒前來協助找到插管并給患者換上時,,已經過去了大概兩分鐘,,遺憾的是患者最終沒有被搶救過來。
因為當時在看護樓上的另外一位患者,,樓下這位患者兇險的兩分鐘我并沒有親身經歷,,但對我震動很大。當然這位患者本身身體機能就比較差,,即便沒有耽擱這兩分鐘也未必能夠搶救過來,,但至少會多了活下去的希望。就像當時帶我的老師所說,,臨床醫(yī)生的歷練,,并不單純是技術的提高,而是要經歷爭分奪秒搶救患者的生死時速,,才能逐漸做到膽大心細處理患者狀況,。
幾十年過去了,我至今也永遠不會忘記這件事,,它仍然就像是發(fā)生在昨天一樣,。在此之后,我懂得了對生命的敬畏,。
過多共情,,醫(yī)生也會抑郁
工作8年之后,我讀取了北醫(yī)的研究生,,并從消化內科醫(yī)生轉為腫瘤科醫(yī)生,。
不同于消化內科常常處理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急癥患者,相對而言,,腫瘤科病人是慢病患者,,他們常常需要長達幾年的治療。因此,,腫瘤科醫(yī)生也會跟病人有較多和較長時間的接觸,。
就是在初做腫瘤醫(yī)生時,我和兩位同齡的患者成為了朋友,。
這兩位患者一男一女,,其中男患者一米八多的個子,帥帥的,,很陽光,。那時候我夜班非常多,經常三四天就倒一個夜班,。輪到我夜班時,,這位男患者經常在我沒事兒的時候跟我聊天,慢慢就熟悉了,。有時我的同學晚上會來病房幫我忙或者看病歷,,這位患者還會拍著胳膊跟我說,“我可以去幫你送同學,,你看我的胳膊多有力量”,,其實這位男患者很瘦。
這么陽光的一位患者,,兩年后胃癌復發(fā)轉移了,。我雖然已經極盡所能但確實已經很難再幫上他什么了。但每次走過病房,,我都能覺察到,,他看到我兩眼立馬就有了光,那是對生命的期待和希望,。每每此時,,我心里都非常非常難受,甚至痛恨自己的無能,。
這位患者離開之后,,我有大半年的時間也在慢慢療傷。每次走過病房,,看到那位男患者曾經住過的病床,,想到一個那么陽光、那么充滿生命活力的人,,最終如花兒慢慢枯萎般離開了世界,我的內心被焦慮、痛苦,、自責會擠滿,,這是極強的挫敗感。
在此之后,,我明白了,,即便是跟患者做朋友,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然,,長期面對“朋友”的生死,醫(yī)生就會抑郁并最終失去診治病人的能力,。
冷靜的醫(yī)生才能給患者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另外一位女病人是間質瘤患者,。因為同齡,再加上患者女兒跟我孩子同歲,,不自覺地跟這位患者處成了親人一般的關系,。后來,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會將生活的苦與樂全都告訴我,,包括她跟家人的關系我也都有所了解。
治療了好幾年,,這位女病人最后一次來醫(yī)院,,是因為胸腔大出血來急診。她患的病比較容易出現胸腔大出血,,但我也深知,,這次她再出血就基本上沒有什么辦法了。我沖到急診室時,,病人已經休克,,但聽到我的聲音,她立馬睜開了眼睛,,好像頓時就精神抖擻起來,,那是對生命已經絕望之時又燃起的希望??墒俏覅s沒有勇氣面對這種絕望,,因為我也深知,醫(yī)學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我們不能讓生命起死回生,。
就這樣一兩年的時間,這位男患者和女患者先后離開了世界,。作為主診醫(yī)生,,我也總結了深刻的教訓——要成為一名好醫(yī)生,,我們需要與患者共情,但不能是親人般的共情,,甚至有時候我們要做一個“稍微冷一點的好醫(yī)生”,,這樣我們自己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保持理性參與病人的診治,,才能很好地跟病人溝通,,才能在良好溝通的前提下獲得患者信任,并為患者帶來希望和溫情,。畢竟,,生命面前,由不得絲毫的差池,。
(沈琳: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副院長)
編輯:劉暢
關鍵詞:患者 好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