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想要蔡襄墨跡,有幾方好硯臺就行
北宋仁宗皇帝有位寵妃,,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仁宗非常傷心,不顧多方阻撓,,硬是追封她為溫成皇后,,又大封其父母,。溫成皇后的父親張堯在她小時候就去世了,仁宗皇帝就想請人寫墓志刻碑,。他想來想去,,想到蔡襄,他不是最顯要的官員,,但書法不錯,,人也還好相處,就他了,!誰知御旨發(fā)出去后,蔡襄竟拒絕了,,說這不是他的分內(nèi)之事,。仁宗很是惱火,但也沒有辦法,。
奇怪,,皇帝點了名,還需要論一下理嗎,?即使于理不成,,皇帝為自己的岳父求情,從君臣的情分來說,,也是應(yīng)該寫的吧,?可蔡襄只是按禮儀給皇后寫了挽詞,就不寫墓志,。沒辦法,,仁宗朝的文官可厲害呢,他們覺得不合理,、不樂意的事,,他們可以甩手不干。
其實蔡襄并不是一個很死板的人,。一般情況下,,他會主動送人墨跡:一是寫詩送給朋友;二是有事情要與朋友商談,。但是別人求他寫的東西就太多了,,比如說死者傳記和墓志。蔡襄明言說,,寫這種東西是要看對方情況的,,不想寫就不寫,想寫了,,可能還要收費,。
總之,,寫與不寫,還是要論情論理,。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吧,。歐陽修是蔡襄的同學(xué),兩人關(guān)系好到可以共一個枕頭,。歐陽修文筆好,,是當時的文壇盟主。但是他覺得自己的字寫得不好,,又不想練字,,覺得太難練了,所以他就想請蔡襄把他的好文章都抄一遍,。蔡襄就說,,好文章足以傳世,不必借助好筆跡,。歐陽修還是悄悄想辦法要蔡襄寫,。蔡襄對老朋友還是很大度的,幫他抄了《集古錄序》《薛將軍碣》《真州東園記》《杭州有美堂記》《相州晝錦堂記》等等,。歐陽修非常開心,,他說:“君謨不肯為他人書,而獨為修書,,此朋友間自是一事,,不可不記”,還將很多墨跡刻在石頭上,。作為回贈,,歐陽修當然是在政治上拉幫蔡襄,還給蔡襄送了很多禮物,,蔡襄也一一笑納,。
歐陽修的例子不可復(fù)制,沒有足夠的才氣和交情,,身居高位的蔡襄怎么可能隨便給人送個墨寶,?
硯臺換書法
不過,他的另一位朋友唐詢卻給了我們啟發(fā),,那就是針對蔡襄來投其所好,。作為一位頂級書法家,對筆墨紙硯的追求是無極限的,。蔡襄喜歡好硯臺,,唐詢是一位資深藏硯家,他倆因為硯臺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唐詢就意外得到了蔡襄的很多手札,。
唐詢比蔡襄年長8歲,,他雖然沒有考科舉,但富有才學(xué),,又有父蔭,,從而進入仕途。唐詢寫得一手好書法,,在北宋文人中小有名氣,。黃庭堅說到學(xué)帖要少而精時,就拿唐詢打比方,,說他就憑歐陽詢的幾行手跡,,反復(fù)領(lǐng)會,反復(fù)學(xué),,最終寫得一手好字,。但是唐詢?yōu)槭廊怂卟⒎撬恼儯膊皇撬臅?,而是他對硯臺的收藏、研究,,以及他所寫的《硯錄》,。唐詢每執(zhí)政一方,就要尋找當?shù)剡m合做硯的石頭,,而他所工作的地方如廣東,、湖北、山東等地,,都有特色硯石,。好石頭鑿成硯,或自藏,,或送人,。差一點的石頭就做茶臺。這些豐富的經(jīng)驗對他撰寫《硯錄》提供了很多鮮活的例子,。
唐詢性格清介,,不茍合于旁人,交往的人不多,,蔡襄是為數(shù)極少的親密朋友之一,。他們的交往,硯是重要的紐帶,。
蔡襄和唐詢有一個共同的朋友,,名叫崔之才。崔之才是廣東肇慶人,,以挖端石和制端硯為生,。他有100多名工人為他干活,,每年要制上千方端硯。蔡襄41歲那年,,崔之才挖到了一塊品質(zhì)極好的端石,,周圍人都擔(dān)酒端肉來祝賀他。硯臺制成后,,他抱著硯石簡直要廢寢忘食了,。他想,這么好的東西,,不能私藏了,,一定要送給值得受用它的人。于是他不遠千里,,派人將這塊硯石送給了蔡襄,。蔡襄拿到這方又大又精的硯臺,真是喜歡慘了,。他專門為之齋戒,,又挑了一個吉祥的日子,用珍藏的澄心堂紙,、李庭珪墨,、諸葛高鼠鬚筆寫了一篇《硯記》回贈給崔之才。
蔡襄50歲以后,,與唐詢有一段時間同在汴京共事,,這樣就有機會共同賞硯了。有一回,,蔡襄到唐詢家賞硯,,唐詢送了一方洮河石硯給蔡襄。蔡襄很喜歡,,于是“隨意作大小數(shù)十字”,,題寫硯銘,并且還寫了一篇200多字的小記,。他說,,“此時如無良硯,則興趣索然矣。予因瑞卿之惠,而書其大略如此”,??磥磉@硯臺果真是“勾引”好書法的“餌食”呢。
唐詢送的這方硯,,色微白,,有紅絲,蔡襄懷疑它就是傳說中的紅絲硯。在唐詢的《硯錄》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紅絲硯,。這個排名引來頗多爭議。歐陽修就對蔡襄送給他的紅絲硯有看法,,認為并不是最好的硯石,,并且寫信給蔡襄,直言相告,。唐詢當然知道端,、歙有好硯,但他挖到過好的紅絲硯,,也的確知道這種硯的獨特之處,,他認為紅絲硯不僅要挑好石頭,還要會用,,他說:凡為硯,,初用之固有法,今更不載,,惟精于物理者,,自當?shù)弥皇乐?,罕有識者,,往往徒得之而不能用也。此石之至靈者,,非他石可與較藝,,故列之于首云,。
蔡襄把唐詢的意思轉(zhuǎn)告了歐陽修,,但估計歐陽修還是不能領(lǐng)會,因為石質(zhì)可能還是有優(yōu)劣的,。而蔡襄新得到的這方紅絲硯,,他認為“甚可愛,兼能下墨,隔宿洗之亦不留墨痕。其肌理細膩瑩潤,不在端溪中洞石下”,。東坡先生也看到過好的紅絲硯,,他說:“唐彥猷以青州紅絲石為甲,或云惟堪作骰盆,,蓋亦不見佳者,,今觀雪庵所藏,乃知前人不妄許爾,?!笨磥恚f不好的,果真是沒有見到好東西,。
換來的《大研帖》
唐詢有時也會用自己的好硯臺換蔡襄的好東西,。有一次,蔡襄參加仁宗皇帝的私人宴會,,皇帝賜了老墨給他,。蔡襄仔細看了看,發(fā)現(xiàn)與平時所見的李廷珪墨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經(jīng)過研究,他認定御賜墨塊是李廷珪的父親李超制的墨,,父子倆的區(qū)別在于,,父親用的是“邽”,兒子用的是“珪”,。唐詢也是好墨之人,,一見到有這種寶物,就選了一方大硯臺,、一個茶臺,、一塊李廷珪墨,想置換蔡襄的“李廷邽”墨,。
蔡襄是什么反應(yīng)呢,?他給唐詢回了一封信,內(nèi)容如下:
襄啟:大研盈尺,,風(fēng)韻異常,,齋中之華,繇是而至,?;ㄅ枰嗉哑罚泻珊褚?。以珪易邽,,若用商于六里則可。真則趙璧難舍,,尚未決之,,更須面議也。
襄上,,彥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閏月,。
這就是蔡襄的傳世名帖《大研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在信中,蔡襄先是大大地夸贊了老朋友送來的大硯臺和茶臺,,真是蓬蓽生輝呀,。但是呢,想用“李廷珪”換“李廷邽”,,他還是不愿意的,。咱們有話當面好好聊哈??床滔暹@字寫的,,真是一副春風(fēng)得意,大意快哉的樣子,。不知道唐詢看了是不是想拿塊抹布扔老友臉上,?
不過,唐詢也不虧了,,看《大研帖》這手跡,,想必是蔡襄花了心思寫的,作為書法收藏,,也是“風(fēng)韻異常,,齋中之華,繇是而至”了,。
所以,,有合蔡襄心意的東西,他也是毫不吝惜他的筆頭,。
(作者為美術(shù)學(xué)博士,,北京畫院理論部副研究員)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蔡襄 唐詢 硯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