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食養(yǎng):本于“性”止于“禮”
在中國人眼里,,“食”是生活,,是技術,,是藝術,,甚至為一門哲學,。提到中國人對飲食的看法,,或許首先聯想到的一句話是“食色,,性也”,。
食,、色是人的天性
“食色,性也”,,其中隱含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性”,。“性”字在先秦,,很多時候可以和“生”字相通,,比如“莫保其性”(《左傳·昭公八年》)、“民樂其性,,而無寇讎”(《左傳·昭公十九年》),、“為炮烙以傷民性”(《韓非子·難勢》),、“性命壽長,終其天年而不夭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以治氣養(yǎng)性,,則身后彭祖”(《韓詩外傳·卷一》)。
那么,,生命(“性”,,告子說“生之謂性”),尤其是人類生命,,是不是僅僅只是“食”“色”二字呢,?顯然不是。
孟子就曾教他的弟子屋廬子如何回答“禮與食比,,哪個更重要”這樣的問題,,說:“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意思是,,扭折兄長的胳膊,搶奪食物,,就能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會去扭斷嗎,?翻過人家的院墻,去摟抱別人家的女孩,,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摟抱,便得不到妻子,,會去摟抱嗎,?
由此可見,孟子一方面承認了人的生命離不開食物的物質性一面,,另一方面則更強調人性體現在人對待食物,、色欲的獨有態(tài)度和尊嚴之中,,即人性的超越物質性的一面。
“吃”中的養(yǎng)生學問
飲食之于養(yǎng)生,,其實也既離不開物質性的一面,,又有超越物質性的精神性一面。吃,,在中國人看來,,不只是吃的東西本身,也是一種感覺,,是在享受生活,。
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養(yǎng)生方法包含4個方面:一是飲食,;二是起居,;三是運動;四是精神,,也叫情志,。
食,只是一個部分,,飲食也只是養(yǎng)生中最基礎的一環(huán),。相比來說,最重要卻也最容易被人忽視的是精神方面的養(yǎng)生,。在飲食行為中,,同樣重要也容易被忽略的恰恰也是飲食之中的精神養(yǎng)生。
比如孔子在《論語·鄉(xiāng)黨》一篇里細致地談了“吃”的問題,,其主旨是守正和精氣神“涵三為一”,。孔子說有多種情況要“不食”: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物質地“不正”,,變質了,,不能食。前三句都在講這個內容,,魚,、肉腐敗或食物顏色異常、發(fā)出怪味都不能吃,。味道不正,、顏色不正、氣味不正常提示食物已經變質了,,一方面是食物變質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另一方面是導致食物變質的霉菌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所以不能吃了,。某些食物本來就腐味、怪味,,比如說臭豆腐,、臭魚等,能不能吃呢,?這應從兩點來考慮,,第一是“不正”不能吃,即使是臭豆腐也有它自己“正宗”的臭味,,臭味不正的肯定不能吃,;第二,這些怪味兒東西偶爾吃一點沒關系,,誰也不能頓頓吃,、餐餐吃,一飽口福就可以,,不要長期、大量吃,。
食物制備“不正”,,即不按“正道”做的食物,不吃,。比如沒有合適調味的食物不能吃,,孔子說“不得其醬”“不撒姜”不吃,因為調味不僅關系食物是否好吃,,也能影響到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所以沒有合理調味的食物不能吃,。街邊小攤兒上賣的食物也不食,孔子說“沽酒市脯”,,意思是說從外面市集上買來的酒和食物他是不吃的,,這條原則現在仍然適用,街邊小攤的衛(wèi)生條件不能保證,,盡量不要吃,。再比如說“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都是講的食物制備時沒遵循“操作規(guī)范”,偷工減料或者工藝不到位,,都有可能給食物的質量造成隱患,,所以孔子也不吃。其實這里還包括了祭祀祖先的要求,,祭祖是一個很莊重的事情,,歪歪斜斜、半生不熟,、違背常理肯定不行的,。
飲食習慣要守“中正”之道,沒有遵守“中正”之道的食物,,不吃,。比如食物放太久了,不能吃,,孔子說的是祭肉(指祭品)放了超過三天,,就不能吃了。現代生活雖然有冰箱,,但是冰箱不是食物的保險箱,,食物仍不能放太久,一般主張每次做的菜都最好吃完,,不要吃剩菜,。又如對吃多、吃少的問題,,孔子的主張是“不多食”,,即節(jié)制飲食,這與現代主張“只吃七分飽”養(yǎng)生原則是一致的,。
孔子之所以這么重視“食”,,是因為在孔子的年代,“吃”很多時候和祭祀(禮)有關,孔子所以不吃或者有選擇的吃,,都與敬天法祖的“禮”有關,,而客觀來說,這種選擇又是有益健康的,。所以,,“吃”,絕對不僅僅是滿足口舌之欲這么簡單,,還包含了氣質培養(yǎng),、精神調適,其中有守正的道理,,有精氣神“涵三為一”的旨趣,。
總之,就飲食而言,,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各有不同,,一些大的規(guī)則可供參考,歸納起來,,就是五個字:雜,、少、慢,、淡,、溫。
雜:對于正常人來說日常一定要吃得雜,?!饵S帝內經》上講:“五畜五菜五谷?!边@個“五”實際上指的就是全部,,因為中醫(yī)將所有東西都分成“金木水火土”五類,所以平常什么都要吃,,吃得要雜,。
少:日常吃飯要注意分寸,一般七八分飽就可以了,,吃得過多會給腸胃增加負擔,。
慢: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咽,細嚼慢咽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量,,且有助于其與食物的充分混合,,增進消化吸收。
淡:吃東西要清淡,,做到三“少”:少鹽,少油,少糖,。
溫:飲食不宜太燙,,也不要太涼,減少食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張其成)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食物 飲食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