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五枚印章見證漢朝統(tǒng)轄西域的歷史
李崇之印信 本報記者 王瑟攝/光明圖片
展出的漢歸義羌長印 本報記者 王瑟攝/光明圖片
“令行天山印證統(tǒng)一漢朝頒授西域印章展”已經(jīng)結(jié)束一段時間了,但前來新疆阿克蘇地區(qū)博物館的觀眾仍盼望了解這些印章背后令人感動的故事。一次全是印章的展覽,,為什么讓參觀者產(chǎn)生如此濃厚的興趣,?
“令行天山印證統(tǒng)一漢朝頒授西域印章展”,共分“新疆考古學的先驅(qū)”“跨越千年 忠誠守衛(wèi)”“漢之號令 班西域矣”“鑄劍為犁 屯墾戍邊”“歸義羌長 炎帝后裔”“令行天山 印證統(tǒng)一”六個部分,。其中,五枚印章講述的歷史最令人關(guān)注。
五枚印章“李崇之印”“漢歸義羌長印”“司禾府印”和兩枚“常宜之印”均為國家一級文物,。“李崇之印”“漢歸義羌長印”是從國家博物館借展的珍品文物,。其中“李崇之印”在國博都未曾展出,。
印章雖小,卻記載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漢代中央政府對西域?qū)嵭杏行Ч茌?。說明了一個重大主題: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李崇之印呈正方形,邊長1.3厘米,,印高7厘米,,是國家珍貴級文物。這枚黃銅質(zhì)橋紐印,,橋紐中部帶孔,,孔徑0.6厘米,印底面刻3行文字,,陰刻篆書,,來自東漢。
李崇是誰,?翻閱史書才知道,,他是新莽時期的西域都護。
公元16年,,王莽派新任都護李崇率軍進入西域,,與龜茲、莎車聯(lián)兵共同打擊焉耆親匈奴的勢力,,戰(zhàn)敗后退守龜茲,。后同匈奴展開對西域控制權(quán)的戰(zhàn)斗,,最后戰(zhàn)死于龜茲。李崇作為漢朝中央政府派遣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及軍事官員,,代表漢朝中央政府行使主權(quán),。
作為私人印信的“李崇之印”,發(fā)現(xiàn)它的過程也是很傳奇的,。
在黃文弼1958年出版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記》里,,詳細記載了1928年發(fā)現(xiàn)銅印的過程:余等在鐵吉克工作完后,即往沙雅西北一帶尋訪古址,。九月十八日,,由鐵吉克出發(fā),向東南行,,經(jīng)過鹽殼及沙磧所覆蓋之地面,,又穿過一沙磧區(qū)域,抵伯克里克村邊,,沿途樹木夾道,,田畝相望,下午抵巴雜住焉,。此地屬沙雅縣所管……村莊附近有一舊城,,距村莊西南約三里許。城三重,,城基尚存,,高約一米,本地人稱為于什加提,,即三道城之義,。余于二十日前往視察……在此停留稍許,復向西行,,抵伯勒克斯,,住一莊戶家,。又本地農(nóng)民送來銅花押之類,,據(jù)說出于克子爾舊城。始在伯克里克時,,亦購得銅章數(shù)件,,知之一帶古址必多。
黃文弼文中所說地方,,就在今天新疆阿克蘇地區(qū)沙雅縣玉奇喀特鄉(xiāng)境內(nèi),。伯克里克今天叫伯克艾日克,伯勒克斯今天叫伯勒開提斯,,于什加提就是今天的玉奇喀特,,維吾爾語即為“三重城”,。
北京大學教授陳凌十分肯定地說:“綜合各種歷史文獻記載,我們可以宣布:這里就是東漢時期西域都護府所在地,。也就是說,,這座古城遺址就是東漢歷史中所記載的它乾城?!?/p>
李崇之印發(fā)現(xiàn)在當年的西域都護府所在地,,是漢代中央政權(quán)對西域管轄的最好物證。
再看另一枚銅印,,正方形,,通高3.5厘米,邊長2.3厘米,,紐與印座之間有一個小孔,,用于系綬帶。印紐為一只綿羊,,其頭部平視,,溫順地蹲臥在銅印上,造型生動逼真,。印文文字端莊古樸,,字跡清晰,篆文“漢歸義羌長”,。
這枚1953年在新疆沙雅縣玉奇喀特古城出土的銅印,,同樣來自漢朝。
方印上的前三個字不難理解,,“歸義”是漢朝政府給予歸附部落首領的封號,。新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解釋說,新疆南部一帶,,漢晉時為古代羌族活動的地區(qū),,此印是當時漢朝政府頒發(fā)給新疆南部地區(qū)古代羌族首領的印章,所以方印的名字中就有了“羌”字,。
印章的出土,,不僅可以證明塔里木盆地周緣一些綠洲,確實曾有羌人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它證明了中原內(nèi)地的官印制度,同樣在西域執(zhí)行過,。官印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印章的主體包括官印和私印,官印范圍包括皇帝璽印,,中央頒發(fā)給諸侯王,、地方官的官印以及中央頒發(fā)給少數(shù)民族的官印,。
《漢書·西域傳》記載:凡五十國,自譯長,、城長,、郡、監(jiān)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侯,、王,,皆配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并根據(jù)官爵的高低,,有金印紫綬和紫印墨綬之別,均由西域都護統(tǒng)領,。到了東漢時期,,中央政府仍然維持這一賜綬制度?!皾h歸義羌長”印,,就是漢朝在西域推行官印制度的重要例證。
司禾府印是一枚炭精制方印,,印文為篆文,,陰刻,分兩行:一行“司禾”,,一行“府印”,。印紐為橋紐。發(fā)現(xiàn)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新疆和田地區(qū)的民豐縣,。從字體和紐式可確認,,這是漢朝時期管理農(nóng)業(yè)的印章,。雖然這枚印章形制比較小,,但由于在兩漢時期新疆眾多文物中,考古發(fā)現(xiàn)的官印屈指可數(shù),,因而顯得十分珍貴,。
史書中并沒有“司禾府”這種官署的記載,。但《漢書·地理志》有“宜禾都尉治昆侖障”的記錄。據(jù)《后漢書·西域傳》記載,,公元73年,,東漢政府曾在伊吾廬(今新疆哈密境內(nèi))有“置屯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田諸國皆遣子入侍”,。東漢《右扶風丞相李君通閣道記》碑文中,也有右扶風丞相李君曾“遷宜禾都尉”的記載,,可見東漢政府為了屯田曾在西域設“宜禾都尉”,。
尼雅遺址出土的“司禾府印”說明東漢王朝曾在這里設有專門管理屯田事務的國家機構(gòu),是當年東漢屯田的一個區(qū)域,,更是漢朝在西域推行移民屯田的歷史見證,,也是漢朝加強對西域管理的見證。
兩枚“常宜之印”中,,其中一枚為青銅質(zhì),,臥駝紐。印呈方形,,邊長3.1厘米,,厚3厘米。駝紐高2.1厘米,,駱駝呈跪臥狀,,脖頸短小,駝峰前后高低平齊,,一副憨態(tài)可掬的模樣,。紐中空,印底方形,,陰刻篆書,,現(xiàn)收藏于阿克蘇地區(qū)博物館,出土于新和縣排先巴扎鄉(xiāng)古代遺址中,。另一枚為臥獅紐,,出土于新和縣蘭合曼古城,紐高1.8厘米,,獅子呈伏臥狀,,獅頭向后轉(zhuǎn)去,似乎發(fā)現(xiàn)了什么目標,,一副虎視眈眈模樣,。印呈方形,邊長2.3厘米,,寬2.2厘米,,厚2.9厘米?,F(xiàn)收藏于新和縣博物館。
兩枚印章上均有“常宜之印”四字,?!俺R恕笔恰俺R俗訉O”的縮寫?!俺R俗訉O”是中國舊式大家族的觀念,,希望自己的家業(yè)能夠世世代代維持。
新疆博物館研究員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紹,,從漢代開始,,政府就以龜、駝,、馬等印紐來區(qū)分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吏使用駝紐,、蛇紐等,,所以認定兩枚印章是有地位的貴族的印章。古代的璽印大多有紐,,以使在紐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于是小小印章就有了濃郁的文化色彩,。(王瑟)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西域 印章 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