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學徒難招、小富即安…江南“文房四寶”老手藝觀察
年味還在,,一場團圓,,不少人發(fā)現(xiàn)朋友圈里年俗相近,連舌尖上的鄉(xiāng)愁都是類似的,。門上春聯(lián)還在,,有人想到,江南有筆墨紙硯——安徽宣城有諸葛筆,,古徽州有李廷圭墨,、澄心堂紙、龍尾硯,,黃山歙縣出徽墨,、歙硯,宣城涇縣產(chǎn)宣紙,,浙江湖州出湖筆……它們興盛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些老手藝、老作坊大多還在,??雌饋泶_實很美,文化自信彰顯。
記者曾“慫恿”:能否跨過省界或市界,,把筆墨紙硯聯(lián)動起來,,共同辦節(jié),聯(lián)合打造文創(chuàng)旅游產(chǎn)業(yè),,在長三角更高質(zhì)量一體化的當下,,碰出火花、創(chuàng)新融合,,豈不美哉,?但“老法師”說記者外行,筆墨紙硯隔行如隔山,,手藝全然不同,,彼此沒有合作交流的基礎。還有制筆的老廠長說,,毛筆產(chǎn)值太低,,去找人家宣紙廠談合作,人家看不上,。還有人分析,,某地整個毛筆產(chǎn)業(yè)的產(chǎn)值抵不上一個電梯廠。雖說是“文化品牌”,,可要“大動干戈”地跨省,、跨市聯(lián)動,“動力”不足,。
長三角文化產(chǎn)業(yè)這篇大文章怎么做,?江南的筆墨紙硯或許是一個觀察窗口。
小富即安
“圈”內(nèi)本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長三角幾家筆廠,、紙廠的領導們,都提起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大家會碰頭,,可幾乎沒啥交流,各自擺各自的攤,。有時開研討會,,各行當都各自發(fā)言,各談各的保護,,卻很少討論如何聯(lián)動,。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他們似乎有悶頭走路,、小富即安的心態(tài),,自家的產(chǎn)品有銷路,,“足夠生活”就行了。
有新嘗試,,不過暫時還未打破行政藩籬,。安徽黃山市正把古徽州的傳統(tǒng)寶貝“打包”,黃山文投集團總裁王奇勇告訴記者,,他們正在籌劃“黃山禮物”,計劃把包括筆墨紙硯在內(nèi)的當?shù)胤俏镔|(zhì)文化傳承人和作品,,以及黃山的好山好水,、茶葉和小吃都整合在一起,設立相關的基金,。記者從宣城涇縣的紅星宣紙廠了解到,,宣紙廠如今也辦起了紅星宣筆廠、紅星墨液廠,,當?shù)夭簧偃讼M芙栊垺袄洗蟆钡钠放?,帶動筆、墨,、硯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
王奇勇認為,目前在長三角區(qū)域內(nèi),,各地的筆墨紙硯廠還沒有“走出去”整合的能力,,各“兄弟單位”尚未有這方面的思索。也許股權合作是種好的合作方式,,但是,,王奇勇對此也有顧慮。畢竟,,筆墨紙硯從產(chǎn)業(yè)角度看,,是逐步萎縮的,或許筆和紙還有市場,,但是傳統(tǒng)的墨市場很小了,,而硯臺已成了一種小眾的藝術品。投資回報不明確,,合作前景有些遙遠,。
當然,已有頭腦精明者干起了“整合”的生意,。40歲的沈根生在網(wǎng)上開了一家湖筆“旗艦店”,,筆墨紙硯都賣,每月有10萬元左右的銷售額,。他是湖州南潯善璉鎮(zhèn)人,,也是美術老師,,前些年找到善璉湖筆廠談合作,兩者一拍即合,。為何要賣湖筆之外的產(chǎn)品,?剛開始,憑的是沈根生多年開網(wǎng)店的經(jīng)驗,,買了毛筆,,肯定還要買紙和墨?!袄変N售”,,生意果然更好,沈根生“研制”了一些禮盒裝,,從數(shù)百元到上千元,,利潤高,銷量也不錯,。
在網(wǎng)絡零售上,,筆墨紙硯聯(lián)動已是尋常。沈根生也有困惑,,一般是主營一種,,“順帶”其他產(chǎn)品。他主賣善璉湖筆廠的“雙羊牌”,,可紙,、墨、硯及其他相關產(chǎn)品很可能是“大路貨”,,要將各路“正宗”好產(chǎn)品“強強聯(lián)合”,,需要跨省去談合作,談批發(fā),,這并不容易,。
窘境相似
當下的共識,是江南的筆墨紙硯既要傳承老手藝,,又得打響品牌,。
在宣城溪口鎮(zhèn),宣筆有限公司(原宣城市宣筆一廠)總經(jīng)理彭飛說話間有些無奈,,因名氣不夠響,,前段時間他們給某品牌“代工”安裝筆頭,用別人的筆桿,,筆頭成本加代工費共8.5元,,后來彭飛才發(fā)現(xiàn),人家3支筆售價439元,。彭飛兩年前接手了瀕臨關門的宣筆老廠,。沒想到入行才知“無底洞”:他為辦廠賣了婚房,,借了外債,如今一邊是承載了光輝歷史的老筆廠,,一邊是生活日漸窘迫的家里人,,騎虎難下。在彭飛接手之前,,這廠子加上老廠長在內(nèi)只有五個人,,雖然工藝精湛,可條件簡陋,,每支筆最便宜賣不過2元,,做一支筆能掙0.11元,每個月工人工資1000多元,。
不僅制筆,在文房四寶幾個老行當,,都有類似的窘境,。在黃山老街上的楊文筆莊,徽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文在圈內(nèi)小有名氣,,筆莊一年能賺約30萬元,,不過,對面店鋪租金一年63萬元,。楊文笑稱,,一家人前店后廠起早貪黑忙一年,還不如直接把店面租出去賺得多,。
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歙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岱告訴記者,老手藝曲高和寡,,還面臨著機器生產(chǎn)的威脅,,在日趨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下如何傳承,在大眾化的市場當中該如何立足,,這讓他困惑,。
筆墨紙硯的技藝似乎天生就是小眾文化品。古時江南文風蔚然,,手藝人在此扎堆,,如今書畫用品已經(jīng)走向大眾消費,可傳統(tǒng)行當未必能因此受益,。
學徒難招
這是年輕人不愿做的苦行當,。比如做徽筆,從楊文祖輩開始,,就是夫妻兩人搭配,,一人做筆桿,,一人做筆頭,日常作息從早上6點做到晚上10點,。因為自家小作坊沒有庫存,,要趕貨的時候忙一通宵是常有的事。上世紀90年代為了要趕貨,,楊文有時一星期只睡兩晚整覺,,曾幾何時黃山還沒大力開發(fā)旅游,他做好了毛筆,,得背一個大包出門,,到處找百貨公司和經(jīng)銷商推銷。
在宣城市旌德縣的胡開文古藝墨廠,,從業(yè)30多年的制墨工人汪正云一邊捶打著漆黑的墨塊,,一邊感慨如今制墨這個行當幾乎沒有40歲以下的年輕人了。剛來的學徒學配料,,稍稍一碰就滿手黑灰,,一天下來滿身黑色洗不掉。而且配好的料里不能有雜質(zhì),,不然研墨時會劃傷硯臺,。點煙、制墨則更難,。年輕人不愿來墨廠,,因為這行太苦。
在紅星宣紙廠,,做紙的苦叫“水深火熱”:水深是冬天撈紙,,火熱是夏天曬紙。因為紙漿里材料要求,,冬天撈紙也不能用熱水,,到冬天撈紙工手上都是紅腫、凍瘡,。夏天在水泥火炕的房間曬紙同樣難熬,。撈紙是師徒搭配,一個抬簾,,一個掌簾,,面對面操一張竹簾在紙漿中撈紙。掌簾人要把簾床上的紙揭下來,,通常是師傅掌簾,,徒弟抬簾。紙廠學徒滿六年,,才能試著掌簾,。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經(jīng)理助理余亮告訴記者,,宣紙行當帶出一個徒弟很難:學徒半夜就要起床,“從雞叫干到狗叫”,。
吃苦也就算了,,還需要悟性。筆墨紙硯里,,硯的學徒期可能是最長的,。制硯不光要技術,還要有審美眼光,。朱岱告訴記者,,不少學徒一旦獨立操作,作品就變味了,。
楊文家的制筆手藝是家學,,他覺得要技藝扎實,還得靠童子功,。有一次在家做筆桿,,一歲半的孫子突然叫他:“爺爺,我來搓,。”搓筆桿是把竹竿搓直,,他從沒教過孫子做筆,,沒想到孫子搓得像模像樣的。但做筆終究不能三分鐘熱度,,要靜下來,,多學多做,在椅子上一坐就是一天,。日復一日,,不知楊文忍不忍心讓孫子繼承家業(yè)。
在湖州南潯區(qū)善璉鎮(zhèn),,69歲的善璉湖筆廠老廠長邱昌明早已退休,,平日隨女兒住在杭州,可常忍不住跑回廠里逛逛,。邱昌明忍不住提起自己1966年剛進湖筆廠當學徒的日子,,除了供銷社,那幾乎是當年在南潯最好的工作,。曾幾何時,,湖筆是出口日本的重要產(chǎn)品之一;善璉湖筆廠的展示館里,,有不少到訪過的名家留下的字畫,,那時候,,為一支好毛筆是值得去“尋訪”的……如今,湖筆廠的廠房依舊是當年的老房子,,白墻瓦房,,樓梯與墻漆都是老樣式;工人們都是老伙計了,,做毛筆大多數(shù)的工序都靠手工,,板凳上坐上數(shù)年乃至十來年,學徒才能出師,。邱昌明口中的“年輕人”,,也是四五十歲的模樣,靠著補貼,,學徒工月工資能有兩三千元,,有點“野心”的年輕人,怕是留不住,。
也有讓他欣慰的事,,善璉湖筆廠已經(jīng)成了湖州一張文化旅游名片,常有大巴車載著一車車的游客來參觀,,其中包括不少中小學生,,在老廠房里他們躍躍欲試,都想親手做一支湖筆,。
講好故事
尋常人寫字畫畫對紙筆沒有要求,,夠用就行??蓪嫾?,這里門道就多了。
朱岱以前有個朋友畫畫,,總覺得墨太灰,,沒有精神。朱岱是制硯人,,對制墨也略有研究,。朋友用的已經(jīng)是最好的墨與硯了,可感覺還是達不到古畫的效果,。他一研究,,跟朋友說:你不要用宣紙了。
畫什么畫,,用什么工具,,選什么材料,都有講究:并非畫什么都能用宣紙。宣紙是在明末隨著水墨畫一起成熟的,,潤墨性特別適合墨色變化豐富的水墨畫,,卻并不適合工筆。另外,,以前的宣紙是用晾攤,,把原材料在灌木上晾曬三年自然漂白,可現(xiàn)在大多采用蒸煮或者酸堿漂白,,破壞了原有的纖維結(jié)構(gòu),,儲不了墨。他后來建議那位朋友用竹紙或者絹,,才能達到效果,。
對紙和墨來說,穩(wěn)定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古畫能流傳千年,,少不了傳統(tǒng)造紙、制墨手藝人的匠心,。這也是筆墨紙硯老行當里生產(chǎn)小眾文化產(chǎn)品的意義所在:用墨汁,,用書畫紙,可能一幅價值不菲的書畫作品過不了幾十年就褪色了,。
楊文現(xiàn)在不推銷了,,客人來了,他第一句話問:“你干嗎用,?”小楷還是行書,,問清楚再取相應的毛筆試用,再按客人的需求定做,。有的毛筆甚至是“千萬毛中選一毫”。
在長三角,,各地都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與保護,,各筆墨紙硯廠多少也得到了補貼。但是,,業(yè)內(nèi)人士更期待人才培養(yǎng),、品牌塑造等各方面的機制完善,如何把肯做事,、愿意做事的人吸引到這個圈子里,,來學來做。創(chuàng)新,,需要通過交融和碰撞,,自信地講好文化故事。
編輯:楊嵐
關鍵詞:筆墨紙硯 學徒 宣紙 湖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