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別讓說好的惠民政策成了“望梅止渴”
據6月17日《工人日報》報道,日前,,由廣西南寧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向人民承諾電視問政》欄目開播,開場短片直面南寧市政府因養(yǎng)老服務機構修建進程緩慢,,引發(fā)居民不滿的現(xiàn)狀——從2015年南寧市投入資金5290萬元,,開展23個城市養(yǎng)老服務中心項目建設起,預計2017年全部完工的工程,,截至目前僅有屬于改擴建的青秀區(qū)老干部局項目開展運營,,其余有的未完成招標,有的工期滯后,,有的在竣工后閑置……
說好的限期完工,,到頭來卻是各種“爛尾”,。作為一座養(yǎng)老示范城市,當地養(yǎng)老機構的遲滯與市民期待形成了巨大落差,。
與之類似,,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高調宣布大手筆大投入興建民生工程,、惠民項目,,比如建設養(yǎng)老中心,增加幼兒園入園學位,,增設孕產服務項目,,抗癌藥減稅降稅等。它們對相關人群來說都是極大的利好,,讓潛在受益人群從漫長的等待中看到了曙光與希望,,百姓對這些惠民舉措可謂翹首期待??山酉聛?,有的惠民政策一拖再拖,甚至淪為難以兌現(xiàn)的空頭支票,,讓群眾一等再等,,甚至空歡喜。
這樣的拖延不僅會削減政策的初衷善意,,也容易讓群眾產生誤會誤解——為何一些漲價,、收費之類,都能得到及時執(zhí)行,,而給群眾辦實事,、謀福利就這么難呢?說好的承諾無法兌現(xiàn),,群眾熱盼的實惠和福利打了水漂,,這無疑是對政府形象和辦事能力的一次減分,令政府部門的決策權威性和公信力受損,。
民生工程“爛尾”,、惠民政策患上“拖延癥”,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有的是決策部門不切實際,,未對承諾事項的可行性做科學充分的預判,就冒然拍板,、砸錢,;有的是項目本身牽涉多部門多環(huán)節(jié),溝通協(xié)調的時間成本很高,所需履行的程序手續(xù)繁多,;有的是囿于人力財力等客觀條件的短板而被擱淺,,有的是受到某些不可預測因素影響,也不排除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主觀層面的懶散,、拖沓,。
“工程能拖,老人可拖不了”,,南寧當地百姓的抱怨道出了問題的痛點,。一些惠民政策往往牽涉特定人群,他們等不及,、拖不起,。政策早一天落地,就意味著可以惠及更多的人,,晚一刻則又將有無數人與之擦肩而過。這就對政策的推進效率提出了高要求:全力兌現(xiàn),、寧早勿晚,,甚至分秒必爭。
為此,,相關部門有必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努力提升行政效能;做好政策項目的提前規(guī)劃,、確保配套措施的及時跟進,;相關部門和人員要時刻有緊迫感,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不僅要制定明確的時間表,更要有嚴明的獎懲措施來保障實施,。當然,,在糾偏過程中也要警惕施政心態(tài)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成為不作為,、懶作為的借口,。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越來越多的好政策指向民生福祉,,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日漸提升,。為民做好事、辦實事,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強化把好事做好的能力,,不僅要“敢說”,,還要“能做”;不僅說到,,更要做到,、做好,要善始善終,,打通送惠至民的“最后一公里”,。這是對政府行政效能的考驗,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要求,。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政策 惠民 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