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別以愛的名義羞辱孩子
一天在超市里,,我突然聽到刺耳的孩子的尖叫聲,抬眼望去,看到一位母親正試圖把躺在地上大哭大叫的兒子抱起來,旁邊是散落在地上的麥片盒子。
母子倆僵持了很久,,哭鬧著的孩子任憑母親怎么拉就是不起來。母親有點急了,直起身體雙手叉腰,,對著兒子說:“我剛剛和你說沒有,不要亂跑,,你看撞倒東西了吧,。我數(shù)三下,你給我起來,,1,,2,3,!”孩子沒反應(yīng),, “你再不起來,這個月你都別想再看動畫片了,?!痹捯魟偮洌⒆佑酶蛹ち业姆绞椒纯?,直接躺倒在地上踢腿了,。
母親漲紅了臉,氣急敗壞地一把拉起了地上的兒子,,一個勁地說:“我平時怎么教你的,,你就是個混球,!讓你別跑你偏跑,你就是個壞孩子,!”然后匆匆忙忙把麥片盒撿起來放好,,直接拎著孩子走出了超市。
看到這一幕,,我覺得好熟悉,,熟悉的不是我也曾做過一模一樣的事情,熟悉的是,,我也有過好多好多次,,因為孩子的行為,特別是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讓我情緒失控,,出口說了很多很多重話。
“你是個混球,,你是個壞孩子”,,心平氣和地想,真的至于嗎,?那個男孩只有兩三歲,,他也許只是一時興奮不小心撞倒了麥片盒,我們真的沒有更好的方式說話了嗎,?
這也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外公外婆經(jīng)常對我和哥哥說的話,“你這個孩子就是一攤爛泥扶不上墻”“沒見過像你脾氣這么臭的孩子”“這么大的人了,,走路還總是跌倒,,不知道飯吃到哪里去了”“你的腦子里有什么啊,?”還有很多我都不愿意寫出來的話語,,直到今日我打下這些字還會覺得難過,我們當年真的有那么糟糕嗎,?
羞恥感和內(nèi)疚感有很大的不同
“恨鐵不成鋼”,,這是我們從小經(jīng)常聽到長輩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們想要管教我們,,希望讓我們變得更好,。如果這是所有父母的初衷,那就需要清楚地區(qū)分,,管教不該讓孩子產(chǎn)生羞恥感,。可惜時至今日,,大部分父母都分不清“羞恥感”和“內(nèi)疚感”的區(qū)別,。
內(nèi)疚感是因為我們做了不符合社會價值,、行為準則的事情,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希望改變,,這就是管教的目的。而羞恥感卻是來源于我們對于自己狀態(tài)不滿意不接納,,于是我們本能會逃避和隱藏,。內(nèi)疚感是“我做錯了一件事”;羞恥感是“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想想,,我們打著愛和管教的名義對孩子脫口而出的那些話,“你很笨,,你很差,,你是壞孩子”,我們到底是讓孩子意識到事情錯了,,還是讓孩子覺得自己這個人差勁了,?
羞恥感會讓孩子屢教不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過,越是打罵成長的孩子越是頑劣,,越是在“語言暴力”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越是叛逆,?因為說不聽、管不住,,家長就會更經(jīng)常地打罵,,惡性循環(huán),。
為什么會這樣呢,?一個配合度高的孩子首先需要高自尊,當他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被愛的,,真正看重自己的,他才能意識到,,自己需要符合一些社會規(guī)范,。而當我們一次又一次打著管教名義“羞辱”孩子時,我們摧毀的是他們的自尊,,增加他們的羞恥感,。
羞恥感會讓人看輕自己,會出現(xiàn)兩種極端模式,。一種是逃避型,,你們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想了解你們,,你們說的我統(tǒng)統(tǒng)不聽,;一種是進攻型,,你越是這么說我,我就越這樣做,,“破罐子破摔”,。
防止父母自己的羞恥感
我女兒小D的認知老師曾說,為人父母需要通過的一大考驗就是不管在哪里,,都能持續(xù)地用同樣的方法管教孩子,,不以環(huán)境改變。
很多時候,,我們更容易在公共場所發(fā)飆,,就像超市里的那個媽媽,似乎是感覺到了所有人都在看她,,所有人都在評判她,,“不是個好媽媽,孩子都管不好”,。于是,,忘記了所有溫柔堅定正面管教的方法,剩下的只有應(yīng)激反應(yīng),。
如果父母無法做到完全不顧他人的眼光,。可以采取這樣的策略:不戀戰(zhàn),,及時撤離,。每次小D在公共場所撒潑,我會特別簡單地對她說,,“你很生氣,,我們離開這里靜一靜,然后你再告訴我,,需要什么,。”然后第一時間帶小D離開,,找一個相對安靜的場地,。
這一招很管用,當沒有了別人的眼光后,,我會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樣是最好管教孩子的方法,而不是氣急敗壞地羞辱孩子,,向周圍人證明我是個好媽媽,,我在教育孩子。
其實說到底,這一切的根源也是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羞恥感在作祟,。如果我們一時半會無法做到完全不理會外界,,那不妨學會一些策略來規(guī)避這樣的情景。
羞辱不會讓孩子進步,,它只會讓孩子喪失自己,,壓抑自我。最可怕的還不僅僅是羞辱本身,,而是我們打著愛和管教的名義對孩子進行羞辱卻不自知,。
編輯:趙彥
關(guān)鍵詞:羞辱感 羞恥感 內(nèi)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