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書畫現(xiàn)場頭條書畫現(xiàn)場頭條
淺談趙孟頫的書畫藝術
對于中國藝術史,尤其是書畫史而言,,趙孟頫是一位令人望而仰止的藝術大師,,也是改變時代風氣、領袖群倫的重要歷史人物,。他的藝術主張與藝術成就,,澤被后世,至今依然具備極強的影響力,,可見其藝術生命力的蓬勃旺盛,。
趙孟頫-行書洛神賦卷 局部 故宮博物院
近日,故宮博物院的“趙孟頫書畫特展”也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經(jīng)典展覽之一,,本刊特別邀請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趙孟頫書畫特展”籌展組負責人汪亓,為您講述趙孟頫的人生故事與藝術成就,。
趙孟頫(1254—1322)是元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出仕,,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卒贈魏國公,,謚文敏,。
作為元代的藝壇領袖,對于書畫,,趙氏用力最勤,、最深,,就繪畫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形式明確提出“書畫本同”“以書入畫”的藝術觀點,針對南宋筆法大壞的頹勢書風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加以扭轉(zhuǎn),,其倡導的藝術主張對中國藝術史的貢獻尤為卓著,。
與之相呼應,趙孟頫書法楷,、草,、行、隸,、篆諸體兼擅,,繪畫山水、人物,、花鳥,、鞍馬、竹石皆精,,是中國藝術發(fā)展史上無可爭議的藝苑大師,。趙孟頫不僅與其身邊的諸多文藝家共同開創(chuàng)了元代書畫的時代新風,更對后世藝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趙孟頫過世后,,楊載撰寫了《大元故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公行狀》,其中記載元仁宗稱趙孟頫“人不及者數(shù)事”,。
本文也將從元仁宗所言的七個角度來講述趙孟頫的故事,。
帝王苗裔
趙孟頫出生于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為宋太祖之子趙德芳之后,,其五世祖為宋孝宗的父親,。由于父親趙與訔摯愛書畫,所以在他幼小的時候便受到了很好的家庭環(huán)境熏陶,。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在他12歲時父親便過世了,。
趙孟頫自幼非常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成文援筆立就,。南宋滅亡后,,他一度蟄居在家,拜敖繼公研習經(jīng)義,,學業(yè)日進,,聲名漸著。同時往來于湖州和杭州之間,,結(jié)識了如周密,、仇遠,、白珽、鮮于樞,、鄧文原等眾多文學,、藝術造詣深湛的好朋友,共同切磋詩文,、探討藝術,。所有這些,對他的藝術成長,、修養(yǎng)提升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
至元二十三年(1286)三月,當時的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隱居于江南的名士,,得20余人,,趙孟頫名列其首。次年,,趙孟頫被引見入宮,,覲見元世祖忽必烈,從此步入宦海,。
以后30多年的生涯中,,趙孟頫輾轉(zhuǎn)在大都(今北京)、濟南,、杭州等地為官,,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為從一品官,,可稱位極人臣,。需要指出,后人評價他是“榮際五朝”,,也就是說他歷仕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
然而,,五位皇帝都只看重他在文學,、書畫方面的卓越才能,,而忽視他在刑法,、經(jīng)濟等方面的政治才能,。這也說明,元代皇帝只是把他當做文學侍從之臣看待,。趙孟頫在延祐三年(1316)曾寫過一首《自警詩》:“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惟余筆研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既道出了內(nèi)心的苦楚,,說明只有藝術上的進取才能使精神上得到慰藉,,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他對自己書畫藝術的自信。
也許,,以宋皇室的身份入仕元朝曾經(jīng)令趙孟頫有所困擾,,然而并未影響他在書畫藝術上的不斷精進。
狀貌昳麗
由于時間的久遠,,后世對趙孟頫的形象需要通過文獻記載來加以了解,。《趙公行狀》,、《元史·趙孟頫傳》中都曾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對趙孟頫有過“神仙中人”的贊譽,。另外,讀者也可以從一則趙孟頫的自述,,從側(cè)面了解其為人所不及之相貌與氣度,。
趙孟頫曾經(jīng)為摯友田衍之母李氏所作《田氏賢母之碑》,碑文中記述其與田衍在大都(今北京)的街頭偶遇,,此前兩人互不相識,,但是田衍之所以能一眼認出趙孟頫,憑借的是兩人共同的友人鮮于樞對趙孟頫的評價———“神情簡遠,,若神仙中人”,。
僅憑區(qū)區(qū)九個字的評價,就能在茫茫人海認出素未謀面之人,,可見趙孟頫相貌出眾,、氣質(zhì)非凡,真的可以稱得上“狀貌昳麗”,。
那么,,趙孟頫到底長什么樣子呢?作為畫家,,趙孟頫曾經(jīng)繪制過一幅《自寫小像》,。只不過這幅小像將自己置于山林之間,借環(huán)境體現(xiàn)個人的志向。這幅畫不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具體形象,,而是一幅表達人生追求的作品,,所以這幅作品并不能幫助我們對于趙孟頫的形象有具體的認識。
好在,,通過梳理文獻與材料,,我們現(xiàn)在能了解到有10件趙孟頫的肖像。分別是:宋刻兩漢書本,、松江博物館石刻本,、董其昌題跋本、禹之鼎摹趙孟頫自畫像,、錢泳所見第一本,、錢泳所見第二本、汪恭摹本,、俞明摹本,、適云摹本、南京博物院藏本,。
其中,,禹之鼎《摹趙孟頫自畫像》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趙孟頫《行書高峰和尚行狀》卷前,絹本,,設色,,縱50厘米,橫24.2厘米,。此圖中人物最為符合元人服飾習慣,、貼合史籍中對趙孟頫形象出塵的記載,為我們提供了可以感受他的風度,、氣質(zhì)的機會,。
編輯:楊嵐
關鍵詞:淺談趙孟頫的書畫藝術 趙孟頫的書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