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收藏鑒寶頭條收藏鑒寶頭條
雞踏蓮花萬歲春 藏在博物館中的“雞”
北宋 王凝《子母雞圖》紙本設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近代 徐悲鴻《竹雞圖》軸紙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雛食得蟲應自喜
與子母雞圖題材相比,,雛雞的題材在中國繪畫中也十分常見?,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南宋畫家李迪所繪《雛雞待飼圖》就頗具代表性。
在這幅記載于清內(nèi)府《石渠寶笈·續(xù)編》的宋畫中,,兩只雛雞一臥一立,,面朝同一方向,,仿佛等待母雞哺食,,其毛茸茸的身軀,以及如幼兒般的神情頗為傳神,。從創(chuàng)作而言,,畫家以黑、白,、黃等細線入圖,,細致描繪出雛雞毛的絨密質(zhì)感,以及兩只雞雛的生動神態(tài),。
此畫題款為“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從款識來看,“慶元丁巳”為宋寧宗慶元三年,,鑒藏印鈐宋代“張則印”明代“項元汴印”“墨林秘玩”“項墨林鑒賞章”“神”“品”等,。
進入清代以后,此圖由民間入藏內(nèi)府,,雅好書畫的清代乾隆皇帝除賞識其藝術造詣外,,還從帝王角度聯(lián)想到勤政愛民的治國之策。其于乾隆五十三年臨摹此件作品,,并喻令摹刻多份,,頒賜給各省,希望這些地方父母官在處理政務時要“實心經(jīng)理,,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因此,,此畫裱邊不僅鈐清乾隆皇帝“太上皇帝之寶”“八征耄念之寶”璽印2方,,且對幅有清乾隆御題五言詩一首,內(nèi)容如下:
雙雛如仰望,,其母竟何之,。未解率場啄,誰憐空腹饑,。展圖一絜矩,,觸目切深思。災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
除南宋畫家李迪所繪《雛雞待飼圖》以外,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沈周繪《雛雞圖》,,同樣頗為精彩,。
據(jù)悉,此畫原為《臥游圖》冊之一,,構圖簡練,,畫面僅為一只墨筆寫意的雛雞,。其以簡約的墨線勾勒體形輪廓,背部羽毛以墨色渲染,,兩翅以淡墨細筆寫出,,頗有立體感。
作為沈周所作有關“雞”題材繪畫的代表作,,雛雞稚嫩的形態(tài)通過水墨盡顯,。雖然整幅畫題材簡單,但筆韻內(nèi)斂傳神,,足見功力,。在畫面中,沈周亦賦自題詩一首,,以表情感:
茸茸毛色半含黃,,何獨啾啾去母傍。白日千年萬年事,,待渠催曉日應長,。
從自題詩看,沈周對這只雛雞既憐愛又擔憂,,感情非常復雜,。借物寓人,從詩中也可隱見,,其借雛雞隱喻后代,,希望后人可以早日成才。
以雛雞為題材的中國畫作品在近現(xiàn)代藝術作品中也頗為流行,。齊白石就曾多次以子母雞,、雛雞為內(nèi)容進行繪畫。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齊白石繪《雛雞出籠圖》軸,,就是其中的代表,。
白石老人在畫面中寫意繪就竹籠一個,出籠雛雞5只,。竹籠描繪得率意隨性,,用筆粗獷,竹籠的柵門已經(jīng)打開,,5只雛雞在竹籠外啄食嬉戲,。在竹籠旁邊,其又以淡墨渲染出雛雞之形,,以濃墨略點出雛雞的頭和翅膀,,形態(tài)逼真,雛雞憨態(tài)可掬,、趣味盡顯,。
白石老人也對此畫頗為滿意,,自題為“三百石印富翁白石老人喜畫開籠”,并且鈐有“齊大”朱方印,。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博物館 龍銜火樹千重焰 雞踏蓮花萬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