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中華情 強國夢
——訪《孫中山傳》作者尚明軒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孫中山研究學者尚明軒先生致力于孫中山研究已經60余載,其1979年初版的《孫中山傳》是新中國成立后有關孫中山先生的第一本傳記,,此后幾經修訂完善,,經久不衰,獲得各界的廣泛認可與贊譽,,為逐漸成為顯學的孫中山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已年屆95周歲的尚明軒先生于今年又修訂出最新版本的《孫中山圖文全傳》,,隨著資料的新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逐步深入,,該書也由初版的十幾萬字增加為厚重的80多萬字。他曾說,,終身投入到孫中山研究,,我無怨無悔。是怎樣的特殊情懷,,讓他一堅持就是一輩子?本報記者邀請尚明軒先生講述了其奉獻終身的孫中山研究經歷,,帶我們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風云歷史,,領略孫中山先生超越時空的思想與魅力。
尚明軒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內部展覽
一
我從事孫中山研究已經60多年,。我是一個農家子,,小時候經常聆聽父親給我講歷史故事,逐漸對歷史故事,,特別是里面的英雄人物產生興趣,。到了中學,在老師的教誨下,,我開始接觸并學習“三民主義”,,一知半解中感到孫中山先生應該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我相繼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專業(yè)完成本科、研究生學業(yè),,對孫中山先生的認識逐漸深化,。從幼時的懵懂認知,到少年時的初步了解,,再到青年時的學習研究,,我逐漸被孫中山先生的廣博思想及其偉大事業(yè)所折服。
1956年,,我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后,,將工作需要與個人興趣相結合,開始專門研究孫中山,,并確立了一輩子從事孫中山研究的理想,。幾十年來,我在這一領域執(zhí)著堅守,、心無旁騖,,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搜集,、整理,、研究盡可能多的資料,以努力挖掘與展現(xiàn)孫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神及其對當時,、當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歷史人物研究,,不能簡單,、孤立地聚焦于某一研究對象,還需關注與熟悉其周圍的各色人等,。隨著孫中山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將研究范圍逐步擴大到他周圍的人物,包括宋慶齡,、廖仲愷,、何香凝等。
新中國成立伊始,,孫中山研究工作并沒有廣泛開展,。特別是在“文革”十年,孫中山研究工作不能公開進行,,相關的書,、文章都得不到出版或發(fā)表。我當時倍感壓力,,但還是毅然選擇堅持繼續(xù)研究孫中山,。一直到“文革”結束,,我已經累積多種研究成果,開始陸續(xù)發(fā)表相關文章,,并于1979年出版了《孫中山傳》,。這是新中國成立30年以來第一本有關孫中山先生的傳記,一經出版,,便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連續(xù)印刷了十多次,還被翻譯為日本,、朝鮮等國及多個國內少數(shù)民族文字,。隨著資料的新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在《孫中山傳》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次增訂,、修改,,該書從原來的十幾萬字,逐步增加到現(xiàn)在的80多萬字,。
研究孫中山,,我還有一段特殊的因緣。上世紀70年代,,我在編寫孫中山先生的傳記,、年譜和全集的工作中,為了收集資料和核對史實,,開始與宋慶齡先生通信,,請教有關孫中山先生生平業(yè)績等方面的問題。她多次來函,、復函進行指導,,還曾親自對我的文章作出糾正和增補,揮筆為《孫中山傳》題簽書名,。比如,,關于1918年,為慶祝十月革命勝利,,孫中山先生第一次給列寧發(fā)去了賀電。據何香凝回憶和蘇聯(lián)葉爾馬舍夫所著《孫逸仙》,,都說電報是從上海拍發(fā)的,,還有人認為賀電是從廣州拍發(fā)的,對此宋慶齡先生復函說:“孫先生給列寧的賀電,,是在上海由他拍發(fā)的,。孫先生在廣州時也給列寧通電、通信,??上?,寶貴的底稿都被陳炯明放火燒觀音住所燒去?!痹?973年至1981年期間,,我共收到宋慶齡先生的復函與來函9封,有她親筆所書者,,也有她秘書室代書者,。我一直將原件善存、珍藏,,視其為重要的文獻文物,。
我與宋慶齡先生還有過一次寶貴的見面。那是1975年5月的一天下午,,宋慶齡先生于繁忙中,,在她北京的住宅里會見了我,就我提出的孫中山北伐及同李大釗會見等問題,,做了簡要的回答,。晤談約一個小時,當時,,我想請她談談個人的經歷情況,,被她婉拒了,她說,,我們只談孫先生,,不談我自己。之后,,雖然在會議或宴會上多次看見過她,,但再沒有單獨交談過。1981年5月,,宋慶齡先生病逝,,我因在外地出差,很遺憾沒能見她最后一面,。在宋慶齡先生遺體告別儀式那天,,我去得很早。后來,,我也創(chuàng)作了《宋慶齡傳》,,但對宋慶齡先生的研究,是在她去世后才正式開始的,。
二
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為表紀念,我在《孫中山傳》2卷本的基礎上,吸取新成果,,增加新資料,,特別是編入圖錄,在新星出版社出版了3卷本的《孫中山圖文全傳》,。圖錄直觀生動,、內涵深刻,其獨特價值是文字所不能代替的,。在此之前,,有關孫中山先生的圖傳、圖錄,、紀念冊等層出不窮,,但要么資料不全,要么有圖無文,?!秾O中山圖文全傳》則將目前能搜集到的六七百張圖錄全部編入書中,圖文并茂,,彌補了之前缺圖或缺文字的遺憾,。孫中山先生生前為了革命理想,周游世界,,廣交朋友,,熟諳外語,承載他思想與精神的書信,、照片,、文稿等散布世界各地,作為中西文化的結晶,,相信他的相關資料還會被不斷發(fā)現(xiàn),。
我是1978年離休的,但研究孫中山的步伐并沒有因此停下來,,孫中山研究已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離休后的30多年來,我修改舊稿,、創(chuàng)作新文,,相繼出版了宋慶齡、何香凝等人的傳記,。2009年,,人民出版社找到我,想讓我主持《孫中山全集》的編纂工作,,我當時已經快90歲了,且手頭還有其他工作,但幾經慎重考慮,,最終還是答應下來,,并迅速組建了編委會、出版委員會兩個班子,,共24個人,,放下手頭所有事情,全心全意,、專心致志地用了6年時間,,于去年完成16卷本、1000多萬字的《孫中山全集》,,共收錄了孫中山先生15000多篇文章,。其實,在這之前,,已存在不同版本的孫中山集,,比如1982年中華書局版《孫中山全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山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聯(lián)合編纂,共11卷,,500多萬字,,我負責主持其中3卷的編纂工作。但受時代,、社會等各方面因素影響,,這些出版物雖各有所長,但又各存所短,。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孫中山研究逐漸變成一種顯學,海內外涌現(xiàn)出相當數(shù)量的孫中山研究學者及成果,,有關資料也開始被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孫中山全集亟待進行重新編纂。人民出版社版《孫中山全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查漏補缺,,校勘糾錯,,增加了很多新資料,,吸納了很多新成果。在編排上,,該書根據中國傳統(tǒng)史書體例,,將文筆分開編纂。“文”是腦子里寫出來的文章,,“筆”是坐在椅子上寫出來的文章,,前者如孫中山先生的傳記、演講稿等,,后者如孫中山先生作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所發(fā)布的政令,、規(guī)章、制度等,。文筆分開,,使讀者能夠容易獲悉孫中山先生的思想精華。另外,,我們還以百衲本的方式,,比較分析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孫中山集,將最好的版本作為底本,,綜合其他版本進行??本幾耄芍^博采諸版本之長,,規(guī)避諸版本之短,。
我今年已經95周歲了,直到現(xiàn)在,,我每天上午都會雷打不動地研究孫中山,。雖然做了一輩子孫中山研究,但我仍感到力不從心,,孫中山先生的思想深厚,、著作眾多,想要摸透,,談何容易,。孫中山研究工作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還需要長期地持續(xù)下去,。即使百千年后,,其相關研究一定還會有更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入。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尚明軒 中華情 強國夢 孫中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