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精準扶貧不能靠干部“走讀”和“掛名”
扶貧要取得實效,,就要精準,要真正的務實,,告別“走讀”,、“掛名”等形式主義,也要避免搞“運動”,。
據(jù)報道,,針對有的駐村幫扶干部搞“走讀式”、“掛名式”幫扶,,有的駐村干部“只轉(zhuǎn)轉(zhuǎn),、不用心”“只談談,不落實”的問題,,云南省實施了《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召回辦法》,,截至目前已有1117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被召回。
未來幾年里,,我國尚有7000多萬人需要脫貧,,這對各級政府來說,絕對是一場硬仗,。因此,,各地都出臺了系列措施,確保本地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比如,,有的地方派出大批機關干部進駐貧困村,帶領農(nóng)民脫貧致富,;有的地方則要求一個單位幫扶一個或者幾個貧困村等。
但是,,近年來,,雖然扶貧工作不斷加強,但有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在一些地方,,“走讀式”、“掛名式”幫扶還不少見,,有的駐村干部則是“人在心不在”,,似乎只是為了完成組織交代的駐村任務,。云南省實施的“召回制”,的確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扶貧的形式化問題,,做法值得關注,。
不過,,云南的做法雖然有成效,,但也難以說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扶貧之所以強調(diào)要“精準”,,根本原因還在于農(nóng)民貧困的原因及脫貧致富的道路、方式方法及時間表都是難以同質(zhì)的,。不僅每個省具體情況和所應當采取的方式不同,,甚至每個村和每個貧困戶的幫扶都應當是不一樣的,。如果扶貧方式千篇一律,出現(xiàn)問題也就不足為奇,。
比如,,近年來各地在扶貧中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強調(diào)從省市機關抽調(diào)干部進駐貧困村,與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有的甚至強調(diào)“不脫貧不離村”,。但是,正如有的農(nóng)民所說的,,有些長年在省市機關里工作的干部,根本不了解農(nóng)村,,對扶貧工作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讓他們長期駐村,如果說是鍛煉和體驗民情,,也還說得過去,,但如果說是幫農(nóng)民脫貧致富,確實也太難為他們了,。
再比如,,現(xiàn)在許多干部到村里扶貧,就是從本單位帶去一些援助資金,,或者幫助村里去有關單位爭取一些資金,,幫助村里修路、通自來水等,,這確實會解決村里的一些問題,。但是,扶貧資金總額畢竟是有限的,,這個村爭取到了資金,,另外一個村即使更困難,也可能因為幫扶人員爭取力度不夠而得不到上級支持,。
扶貧要取得實效,,還必須精準,而要精準,,就需要真正的務實,,告別形式主義,也要避免搞“運動”,。以派機關干部駐村為例,,不是誰都可以被派到貧困村扶貧,派去扶貧的,,一定要熟農(nóng)情,,知農(nóng)民,,懂經(jīng)濟。讓那些不了解農(nóng)村,、不懂經(jīng)濟的干部去扶貧,,甚至可能會出現(xiàn)機關工作和扶貧“兩頭誤”的現(xiàn)象。
扶貧也不一定要把希望都寄托在機關干部駐村上,。在扶貧方面,,政府職能也有必要與時俱進。有些事情,,如果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委托社會組織來承擔,可能會更加精準,,還可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讓社會組織承擔一些扶貧任務,不僅會為政府機關節(jié)省人力,,不至于因為派員下鄉(xiāng)扶貧而讓機關缺人手,,還可能為社會組織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從而為政府在扶貧等諸多方面分擔更多的壓力,。
□朱恒順(人大工作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