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黃山更名徽州,?先算算折騰的代價
日前,安徽黃山市想改名為徽州的消息襲來,再次掀起改地名的爭議。
支持黃山更名為徽州的人給出的最主要理由是文化與歷史。為黃山更名徽州疾呼18年的作家李輝表示,,相比千年徽州,30年的黃山不過一瞬,主政者要有勇氣將徽州重新恢復,,才是對歷史、對文化的真正珍愛與敬重,。這個呼吁得到黃山市首任市長崔之康的現(xiàn)場響應:“考慮到文化的正本清源,,現(xiàn)在是改回來的時候了?!?/p>
反對者則直指這種更名需要付出巨大行政成本: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名稱、公章,、牌匾信箋,,路名,、戶口本、居民身份證等,,都需要更改,。有人還認為,“更換地名帶來的戶籍之變,,勢必成為一種擾民工程,。”
雙方各有各的理,。改還是不改,?不妨看看折騰的代價再說。
地名承載著一個地方百姓跨越代際的集體記憶,。與“三十年一瞬”的黃山相比,,千年徽州的名字顯然厚重得多。如果說,,這樣的更名因為意在“對歷史和文化的敬重”,,真的能幫助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換回我們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讓我們找到安放靈魂的精神家園,,那么,當然可為,。
但是,,萬一更名帶來的只是我們一廂情愿的自我安慰呢?
同為徽州一府六縣的績溪現(xiàn)已劃歸宣城市管轄,,而婺源更是跨省為江西省管轄,。雖然說這兩個地方的徽州文化血脈從未斷流,徽州歷史的厚重仍在積淀,,但如果按照黃山更名的邏輯,,出于保護歷史文化的目的,是否也應該不惜人力物力財力重新對它們進行行政區(qū)劃呢?
再拿徽商為例,?;丈叹褡鳛榛罩菸幕囊粋€重要組成部分,其“以義為利,,仁心為重”的經(jīng)商之道,,其“賈而好儒”的人文精神,其“三賈不利猶未厭焉”的進取精神,,曾經(jīng)為多少商賈人士所嘆服,。這些精神又豈是靠取一個“徽商”的名字就能習得?
商業(yè)披著文化的外衣,,我們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看到,。曾幾何時,,合肥老城的標志性位置“三里庵”,其公交站牌被商業(yè)化意味十分濃烈的“國購廣場”所取代,,后又更改為“三里庵”,,期間甚至若干次反復,誰又能知道這里面是否暗藏著金錢的角力,?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當年,有人打著振興旅游文化的名義將徽州市更名為黃山市,;如今,,又有人借著恢復歷史文化的名義將黃山市更名為徽州市。
我不反對更名,,但反對折騰,!
依我看,當年徽州不必更名黃山,,如今黃山也不必再更名徽州,。理由就是一個:不要折騰。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黃山更名徽州 改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