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不能把文物單純看成“文化資本”
文物工作會議的現(xiàn)實針對性很明顯,,而它的落地執(zhí)行還有賴于官方和民間新的評價系統(tǒng)的建立,。說到底,文物是一個民族的先民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囑托,,這個傳承的過程不應被保護開發(fā)上的短見所打斷,。
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分別針對文物工作做出指示,?!霸鰪妼v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本著無愧歷史、無愧未來的責任心,,依法履行管理和監(jiān)督職責”等觀點,,令人印象深刻,是在新一輪改革和發(fā)展背景下對文物工作的一次集中闡釋,。
召開如此高規(guī)格的文物工作會議,這本身就是一個信號,。它一方面表達了,,一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的大國始終把握著軟硬實力的辯證法,對長遠視野下的文明進步有著清醒的態(tài)度和執(zhí)著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現(xiàn)下的文物工作并沒有達到與其重要性相匹配的水平,保護力度、管理水準參差不齊,,甚至在對其價值的認識上也存在著“跑偏”,。
常常關注文化新聞的人會發(fā)現(xiàn),文物,、歷史遺存,、文化概念的悲喜劇每天都在上演,彼此之間的“待遇”有時判若云泥,。這邊廂聽到的是,,“大理龍首關遺址因修路被毀”“玄奘埋骨的西安興教寺面臨拆遷”“濟南萬人坑遺址賣給開發(fā)商建樓”,哪位的墓園變成了菜園,、哪位的故居被拆除,、哪里的歷史性建筑成了公廁;那邊廂看到的卻是,,四省五地熱搶“炎帝故里”,,三地競爭“杏花村”名號,嵩山少林寺與管委會就門票收入對簿公堂……與民族歷史相關的實物和概念,,都被放在了資本公式中計算,,能變現(xiàn)的往往洛陽紙貴,不能資本化運作的大多命運多舛,。
現(xiàn)代社會里,,概念、傳統(tǒng),、古跡,、文物等文化資源已經作為一種無形的資本進入經濟運作,文化哲學學者曾有過深入的描述,。一旦這些歷史人文的遺存被單純當做“文化資本”看待,,文物保護就很容易被商業(yè)邏輯綁架,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就往往要服膺于收益最大化的原則,。其產生的結果就是,,缺少市場價值的文物古跡在事實上被拋棄,而能帶來巨量門票收益,、雕塑地方文化品牌,,或者能夠起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功能的歷史遺存,,也常常蒙上了過度開發(fā),、過度商業(yè)化的陰影。
從這個角度看,,會更明白習近平強調“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的深意,,以及“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幾條方針的排序和邏輯關系,。事實上,雖然文化具有創(chuàng)造市場收益的能力,,但文物古跡同樣具有公益性,、歷史性和民族性,其高水平的保護和利用,,正是建立在對以上多重價值的平衡之上,。
文物工作會議的現(xiàn)實針對性很明顯,而它的落地執(zhí)行還有賴于官方和民間新的評價系統(tǒng)的建立,。對于前者而言,,應該借鑒環(huán)保進入干部考核規(guī)章的經驗,將文保工作績效納入政績考察,;后者則意味著,,要賦予基層文保工作者、文物專家等泛文化群體更多的話語權,,形成對文物工作問計糾偏的習慣,。說到底,文物是一個民族的先民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囑托,,這個傳承的過程不應被保護開發(fā)上的短見所打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文物 文化資本 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