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那些著名大學的校訓(三)
大學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大學校訓是大學精神與大學文化的重要結晶,,大學校訓故事則是對大學理念和價值取向最生動形象的詮釋,。考察一所大學的歷史,,從凝練的校訓文字和變遷的校園景觀中,可以觸摸到學校的性情,;從大師的身影和過往故事里,,可以感受到學校的品格。它經(jīng)過一代代老師學生的選擇,、淘洗和再創(chuàng)造,,成為一所大學重要的文化財產。
本期將關注中國政法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和浙江大學的校訓故事,。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校訓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90多年前,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為培養(yǎng)再造共和,、振興民族之人才,,創(chuàng)辦了國立廣東大學,其后更名為中山大學,。彼時,,孫中山手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以為校訓,,這也成為他繼承傳統(tǒng)教育理念而賦予時代性,、革命性內容的新教育方針。
寫下十字訓詞后他旋即北上,,五個月后病逝于北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成為孫中山的遺訓,,也成為中山大學在各個時期始終遵循的精神信條,。
中山大學的十字校訓,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之”,,就是要廣博地學習,,不但學商道,還要學文道,,學科技之道,,學管理之道等;“審問之”,,就是要不懈地追問和探究知識的疑難,、未知領域;“慎思之”,就是遇事要謹慎思考,,權衡利弊,,慎重抉擇;“明辨之”,,就是要清楚地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等,;“篤行之”,,則強調切實地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理論要與實際聯(lián)系,,不能只說不做。這十字箴言,,涵蓋了學,、問、思,、辨,、行五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是一種治學修身的方法論,,更是一種修己為人的世界觀,。它不僅強調修習學問要不斷求索,、循序漸進,更將治學的最終歸宿放在篤行學問,、傳道濟民的社會責任上,。
中山大學的辦學歷史,,可以溯源到廣州格致書院,,這是19世紀著名的教會學校,,由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哈巴安德醫(yī)生于1887年創(chuàng)辦。1907年,,該學校改為嶺南學堂,,開設醫(yī)科,最終成為嶺南大學,。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曾表示“中國必要幾百個嶺南大學,,造成幾十萬或幾百萬好學生”,,而且學生學成之后,要“專心做一件事,,幫助國家變成富強”,。1924年國民黨一大后,孫中山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黃埔軍校,,一是廣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造就“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其后,,國立廣東大學甫一創(chuàng)立,孫中山便寄予殷切希望,,申言“教育為神圣事業(yè),,人才為立國大本”,希望通過教育“為國家奠定基礎”,。同年11月11日,,廣東大學落成典禮時,孫中山手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作為校訓,,從此奠定了這座嶺南學府的精神根基。
在這前后,,因為時局的動蕩,,先是嶺南大學校址幾經(jīng)變遷,從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樓福音堂,,再到花地萃香園,,1900年又遷往澳門,1904年將永久校址設在距廣州城東南十里的康樂村,。再是因戰(zhàn)火頻仍,,嶺南大學1937年南遷至香港,中山大學1938年遷至云南澄江,,其后它們又次第遷往粵北山區(qū),,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才得以重返廣州,。顛沛流離之中,,諸多學人不忘初衷,矢志教育,,以堅忍的意志書寫著中山大學的每一次華麗綻放,。文/葉婉怡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校訓 著名大學 中山大學 廈門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