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清明,“祭如在”,,倍思親
今又清明春草綠,,復緬先人寄哀思,。這個時節(jié),,令八方兒女不遠千里萬里回到故鄉(xiāng),祭祀祖先的魂靈,緬懷先烈的諄囑,感悟中華的心魄,。這一跨越千年的習俗,開啟生者與逝者對話,、當下與歷史交流的時光縫隙,以便人們在萬物生長之際,,發(fā)文明之想,,悟人生之道。
有一個共識是,,清明時節(jié)“清明”過,。“清”與“明”,,是不可“污染”的,,它是流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心臟”的血液。試想,,如果“血液”都不純正了,,自稱祖先的后人是不是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如果“血液”都被稀釋了,,自稱先烈精神財富的繼承者是不是不夠理直氣壯,?清明,清明,,理當以“清”為純正,,以“明”為本真。
把握祭祀之“清”,,方能參悟緬懷之“明”,。寄托哀思、緬懷先人,,固然需要祭品,,但更需要的是靜思懷想和心誠意至。然而當下,,生不厚養(yǎng),、逝而重祭式的拼豪闊、講排場,,雖有收斂,,卻未絕跡;不顧環(huán)保,、破壞生態(tài)式的鞭炮鬧,、煙火祭,,雖有減少,但未減勢,;更有一些“情人”“管家”等“奇葩祭品”,,讓人啼笑皆非。據(jù)中消協(xié)統(tǒng)計,,我國每年清明期間用于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全國的“白色消費”高達100多億元。這一切,,顯然不是先輩樂見其成的企盼與遺愿,,更非當下社會賦予吾輩的責任和義務(wù)。
當莊嚴肅穆被烏煙瘴氣籠罩,,當慎終追遠異化成攀比作秀,,人們就更期待清明的真孝回歸、節(jié)日的文明彰顯,。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理解,,“鮮花換火紙”“絲帶寄哀思”“海上祭祀”“植樹祭祀”等綠色環(huán)保方式為何會成為新風尚。也許,,一束菊花,、一個鞠躬、幾許默哀,、一段詩誦,、良久靜思……過程簡潔卻不簡單,儀式肅穆而不敷衍,,情感飽滿而不輕慢,,才是孔子“祭如在”的真正體現(xiàn),也是生者對逝者最好的追憶與祭奠,。
把握生的“清”,,方能感悟死的“明”。生死都在“清明”之中,,便有一股浩然之氣,,流轉(zhuǎn)在天地之間?;厥?937年的清明節(jié),,毛澤東寫下黃帝陵祭文,在民族危亡之秋以“萬里崎嶇,,為國效命”的情懷,,同仇敵愾,共御外侮,,使赫赫始祖之偉業(yè),,如鳳凰之再生,。是先人的前仆后繼、薪盡火傳,,才有了今日之中國,。是志士仁人的鮮血和汗水,才鋪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今天,,我們享受發(fā)展的成果、感受春風拂面的愜意,,莫要忘記那些為中國進步流血流汗的先輩們,。清明低首,寄哀托思,,是為昨日,也是為了明天,;是為他們,,也是為了我們。
先輩期待的未來,,就是我們的今天,。相傳,介子推割肉為食,,幫晉公子重耳渡過難關(guān),。當重耳執(zhí)掌政權(quán)時,他卻不戀名利,,退入山林,。即使葬身火海時亦留詩諍曰:“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痹娭衅谂?,也成了千百年來百姓對政治清明的期盼。今日黨員干部自當念茲在茲:踐行無數(shù)先賢的德行操守,,汲取“老虎”“蒼蠅”栽跟頭的教訓,。以清明為契機,再次審視自己的政治意識,、紀律意識,,摒棄鋪張浪費、庸俗落后的歪風,,帶頭表率,,力行文明清廉的祭祀,,致力打造政治生態(tài)社會風氣之“清明”。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nbsp;在這生命交流之際,、文明傳承之時,我們共同致力,,過一個健康,、文明、綠色,、低碳的清明節(jié),,以自然環(huán)境的“清明”,社會政治的“清明”,,人生境界的“清明”,,再一次出發(fā),像一粒純潔的種子,,破土爭春,。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清明 祭祀 文明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