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尚未揮別“窮人病” 國人又陷“富貴病”
180年前,中國第一家西醫(yī)院誕生在廣州之時,,中國人最常見的是結(jié)核,、慢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營養(yǎng)不良等“窮病”,。180年后的今天,,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中國人尚未揮別“窮病”,,又因生活方式的改變,,陷入糖尿病,、冠心病等“富貴病”的包圍圈。
專家指出,,防控“富貴病”就要堅持健康生活,,首要原則是“管住嘴、邁開腿”,,廣州人愛吃豬雜,、牛雜等“口感香”的動物內(nèi)臟,但“香”來自膽固醇,,“其實清淡寡味的食物更健康”,。“富貴病”多為慢性病,需要長期防控,,用藥治療時別自作主張,,一定要聽醫(yī)生的話。
如何遠離富貴病
“管住嘴”,、“邁開腿”是總原則
王景峰強調(diào),,“管住嘴”、“邁開腿”才能遠離富貴病,。
在飲食上要減少鹽,、油脂的攝入。廣州人愛吃豬雜,、牛雜等動物內(nèi)臟,,因為口感非常香,但“香”其實就是來自膽固醇,,“清淡寡味的才最健康”。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戒煙戒酒,。但只吃素也不對,,呼吁大家多吃魚類,尤其是咸水魚,,可以抗動脈粥樣硬化,。
而運動要講究循序漸進,支架術后3個月可以開始一些運動,,但要注意不能過度運動,,運動時每分鐘脈搏次數(shù)應小于“170-年齡”。他建議可以先從較緩和的運動開始,,例如散步,,開始行走的速度,、步伐以感覺舒適為標準。以后,,逐漸加快步伐,,每天三次,每次五分鐘,。一天多散步幾次,,比一次長距離散步更有益。運動以不出現(xiàn)不舒服為原則,,如果出現(xiàn)胸疼,,就應立即停止,出現(xiàn)氣短和疲勞,,也應立刻停止,。
他還提醒,開始任何一項鍛煉計劃之前,,一定要咨詢醫(yī)生,。
工作緊張少運動 變“糖人”風險高
嚴勵指出,糖尿病形成兩個主要因素:首先是遺傳因素,,雙親中患有糖尿病尤要注意,。其次是生活和環(huán)境因素,這個因素尤為關鍵,,熱量過度攝入,、肥胖、缺少運動均可導致糖尿病,。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親屬為糖尿病患者,即有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時有過高血糖的人群,,“巨大胎兒”也就是胎兒出生時體重大于4公斤,有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高胰島素血癥患者,。
此外,,有以下特征的人也容易得糖尿病:長期吸煙人群,,工作高度緊張,,心理負擔重,長期高熱量攝入,、缺乏運動,,肥胖或超重者,,尤其是腹型肥胖,年齡大于40歲,,年齡越大患糖尿病機會越大,,長期使用一些特殊藥物如糖質(zhì)激素、利尿劑,,曾被診斷為血糖偏高的人,。
嚴勵指出,控制體重,、避免肥胖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管住嘴, 邁開腿,,烹調(diào)多采用清蒸,、水煮等清淡少油方式。 少吃或忌吃炸,、煎,、肥肉。三餐按時有規(guī)律進食,,晚餐宜早不宜晚,,晚餐后不宜再進食任何食物。更重要的是經(jīng)常運動,。
預防卒中需降壓,、降脂、抗血小板
彭英介紹,,卒中的防治目標,,主要包括急性卒中的治療、預防卒中復發(fā),、減少后遺癥,。卒中的預防水平則分為健康促進、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三級,。
對于有危險因素但沒有卒中的人群,主要進行一級預防,,比如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降糖。此外,,有危險因素的人群,,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飲食均衡、保持適當鍛煉且生活規(guī)律,。對于卒中病人,,則需要二級預防,,即藥物防治。
“要預防卒中,,血管要勤清掃,。”彭英認為,預防卒中主要有三大基石,,一是降壓,,二是降脂,三是抗血小板,。這三個基石用好之后,,卒中發(fā)生率會有明顯下降。“用于抗血小板的阿司匹林是很便宜,,但是有副作用,,容易造成消化道的出血、胃黏膜糜爛,,因此,,可改成氯吡格雷。”
百年國人疾病譜
從“窮人病”發(fā)展到“富貴病”
我國近一百年來的常見疾病譜變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新中國成立以前。國人吃不飽,,營養(yǎng)不良,,因此,那時的常見疾病主要是結(jié)核,、慢性肝炎等傳染性疾病,,心臟病領域最常見的是有“窮人病”之稱的風濕性心臟病。
二是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很多曾經(jīng)肆虐一時的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接近消滅,比如麻風病,、小兒麻痹癥等,。但是,結(jié)核病,、慢性肝炎等傳染性疾病并沒有減少,。
三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這一階段的疾病譜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血管病等為代表的代謝性疾病影響各年齡段人群。1983年,,我國居民每千人中僅有六個糖尿病患者,,而現(xiàn)在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患病。 從1993~2008年,,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疾病也從30%上升到了80%,,如今,腦卒中成為我國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死亡率居第二位的是缺血性心臟病,。此外,腫瘤的發(fā)病率也大為上升,。
冠心病
做完“通波仔”也要長期服藥
冠心病的發(fā)作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引起心肌缺血,,可能引起心肌梗死甚至突然死亡。心血管死亡病例中,,一半以上是冠心病所導致,。
防治冠心病,主要靠合理膳食,、適當鍛煉,、戒煙、治療和控制危險因素這四大手段,。
藥物治療包括調(diào)節(jié)血脂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抗栓及抗凝治療,。介入治療,,即俗稱的“通波仔”,也是冠心病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王景峰這樣解釋“通波仔”的過程:本來血管是狹窄的,,一根細鋼絲進入血管,球囊擴張后血管擴開,、放入支架,,使血流完全疏通,保證血流供應,,相當于珠江堵塞了,,要把淤泥去掉。但是,,介入治療要嚴格掌握適應癥,,王景峰指出,,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只有50%,,不應該做介入治療,;但狹窄程度大于75%的,如果不做介入,,有80%的可能冠狀動脈突然閉塞,;如果已經(jīng)狹窄95%,99%的可能會完全閉塞,。而95%以上的介入治療可以獲得非常好的效果,,有的患者來的時候劇烈胸痛、有瀕死感,,而一旦“通波仔”后血管打通,,病人馬上感到輕松了。
做了“通波仔”后感覺不錯,,是否就能高枕無憂,?王景峰指出,一時的恢復只是開始,,無論有無“通波仔”,,血管都需要長期養(yǎng)護,絕大部分病人需要終身服藥,,比如抗血小板藥物,、降血壓、降血脂,、降糖藥物,。同時,,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定期復診,。
高血壓
“有癥狀才吃藥”大錯特錯
王景峰介紹,,中國大陸的高血壓發(fā)病率接近20%,,雖然高血壓本身的癥狀并不嚴重,但是高血壓會引起心,、腦,、腎等多個器官的損害,引起中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等疾病,。“千萬不要忽視血壓,,‘有癥狀了才吃藥’是非常錯誤的認識。血壓從115/75mmHg起,每上升20/10mmHg,,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增高1倍,。與沒有高血壓的人相比,高血壓患者的心力衰竭危險性至少增加6倍,。”
王景峰指出,,對于未接受治療者,假如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就需要服藥治療了。而過去診斷為高血壓,,在服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血壓雖低于140/90mmHg,亦為高血壓,,必須堅持服用降壓藥,。絕大多數(shù)高血壓患者就要終身服藥,“我自己也是高血壓患者,,也在長期服藥,。”
高血壓的治療中,生活方式干預也非常重要,,包括控制體重,、膳食限鹽、規(guī)律運動,、限制煙酒,,“中國人講‘一咸三分味’,而健康飲食每天食鹽攝入量應該小于6克,。但健康生活方式要持之以恒,,不要今天想起來了控制一下,明天又大吃大喝重口味,。”
高血脂
膽固醇下降1% 冠心病風險減2%
高血脂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血壓高有可能頭暈頭痛,冠心病,、心絞痛也痛,,但患了高血脂卻沒有感覺,只有化驗時才知道,。不過,,高血脂大大增加冠心病風險,甚至有動物實驗表明,,如果沒有膽固醇,,動物不會出現(xiàn)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膽固醇每下降1%,冠心病的風險減少2%,。
王景峰提醒,,對于高血脂患者來說,降脂治療尤為重要,。有冠心病患者提出,血脂降至正常后能不能停藥,?答案是否定的,,應該用小劑量維持血脂在低水平,降脂治療的根本目的不是降低血脂,,而是防止動脈硬化粥樣斑塊的形成,,特別是對于支架術后患者而言,血脂達標有助于防止復發(fā),。
他汀類藥物是目前全球處方量最大的一類降脂藥,,降低“壞”膽固醇效果最好,具有穩(wěn)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作用,。而貝特類藥物降低甘油三酯效果較好,。
糖尿病
當心身邊“胖娃娃”成糖尿病“接班人”
“以前糖尿病是爺爺一代得病,漸漸過渡到中年人得糖尿病,,未來病人會更多:現(xiàn)在很多小孩肥胖,,很可能二十多歲就成為糖尿病的‘接班人’。”嚴勵指出,,生活水平提高了,,現(xiàn)在吃一頓飯的肉量,相當于幾十年前人們一天甚至一個月的肉量攝入,。以前去哪里都是步行,,后來可以騎自行車,如今動輒坐車,,活動量大為減少,,導致肥胖人數(shù)增加,為糖尿病發(fā)病埋下伏筆,。
調(diào)查顯示,,我國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也是全世界糖尿病人數(shù)增長最快的國家,,發(fā)病率現(xiàn)已高達9.7%,,而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數(shù)多達1.48億。糖尿病的危害遍及全身,,除了可引發(fā)危及生命的酮癥酸中毒,、可導致截肢的糖尿病足、糖尿病性眼底病等急慢性病變外,還會增加心腦血管,、腎臟等的患病風險,。此外,肥胖和糖尿病可增加腫瘤的發(fā)病風險,。
根據(jù)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提出:出現(xiàn)糖尿病癥狀且有以下三者之一,,就可以被診斷為糖尿病,它們分別是“任意時間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7.0 mmol/l , 葡萄糖負荷后2小時血糖≥11.1mmol/l”,。2型糖尿病發(fā)病隱蔽早期多無明顯癥狀,糖尿病的典型癥狀為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這“三多一少”,,還有其他表現(xiàn),,如瘙癢、皮膚干燥,、饑餓,、視力不清、疲倦等,。
腦中風
排除可控因素,,中風遠離你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卒中就是人們俗稱的“中風”,。彭英援引中國卒中協(xié)會最新公布的數(shù)據(jù)指出,,卒中已經(jīng)成為我國人口死亡和致殘的第一位原因,第二位是缺血性心臟病,。 2010年,,在我國死亡居民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死于卒中,。
彭英指出,,導致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的病理變化。出血性卒中占17% ,,其中腦出血占59%,,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占41%;缺血性卒中占83%,,其中腔隙性腦梗占25%,,血栓形成占20%,栓塞占20%,。而且,,我國缺血性卒中年復發(fā)率也很高,。3個月之內(nèi)的復發(fā)率為12.9%,6個月16%,,12個月17.7%,。
彭英介紹,卒中的危險因素分為三類:
第一類“確切的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出生低體重,、人種,、基因。這是爹媽給的,,自己無能為力。
第二類“不確切的可能的可控因素”,,包括代謝綜合征,、酒精濫用、藥物濫用,、口服避孕藥,、睡眠障礙性呼吸、偏頭痛,、高半胱氨酸血癥,、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升高、炎癥,、感染,、阿司匹林。這些是與中風有關的潛在風險因素,。
第三類“確切的可控因素”,包括血壓,、吸煙、糖尿病,、房顫,、其他心血管疾病、血脂紊亂,、無癥狀頸動脈狹窄,、鐮狀細胞貧血、絕經(jīng)后激素替代療法,、飲食和營養(yǎng),、缺乏體力活動、肥胖和體脂分布等等,。這些因素與中風的關系已得到確認,。
“血脂升高會引起動脈血管會發(fā)生周粥樣硬化,,形成脂肪條紋,成為纖維斑塊,,最后就把血管閉塞,。這些斑塊的成分大部分是膽固醇,膽固醇含量增高,,卒中的發(fā)病率就會增高,。因此,隨著血脂異常病程延長,,卒中發(fā)生率會逐年增高,。”彭英指出,糖尿病很容易使血小板容易黏膜在血管壁上,,最后形成血栓,,也是腦卒中非常危險的因素。預防卒中,,人們能夠做到的就是把第三類因素控制好,。
編輯:趙彥
關鍵詞:窮人病 富貴病 如何預防 糖尿病 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