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朝戈金:非遺保護視野下的口頭傳統(tǒng)文化
追尋口頭傳統(tǒng)的“足跡”
人們對口頭傳統(tǒng)的研究開始得比較晚,。雖然人類會說話的歷史很久,但我們更傾向于崇拜文字,。在西方文明傳統(tǒng)中,,如果說某人是紳士,他需要社會地位比較高,,會讀書識字,、彬彬有禮;在中國也一樣,,做先生的人要讀圣賢之書,、熟悉孔孟之道等。西方開始關注口頭傳統(tǒng),、民間詩歌可能得到18,、19世紀,,為什么到這一時期才開始關心?因為在這時,,歐洲開始了資本主義革命,,從英國的圈地運動到蒸汽機的發(fā)明和使用,歐洲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以德國為例,,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農村,進入到城市,,德國開始有了大機器,、大工業(yè)。格林兄弟這些文化人就開始擔心了,,覺得新興資產(chǎn)階級背叛了日耳曼的民族精神,,那么,,日耳曼的民族精神藏在哪兒呢,?他們說藏在農民的詩歌中,結果農民都離開土地進城當工人了,,怎么辦,?于是他們開始大量搜集民間詩歌。民間詩歌開始消失時,,恰恰是少數(shù)有覺悟和內心充滿擔憂的,、害怕自己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斷掉的人奮起工作之時,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話》就給我們留下了很有文化價值的東西,。
真正開始關注口頭傳統(tǒng)是到20世紀中葉,,古典學學者、傳播學學者,、結構人類學學者,、文化學者們開始討論這樣的問題:人類會寫字,也會說話,,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書寫文化對人類大腦、心智和文明的進步到底發(fā)揮了什么作用,?針對后者,,學術界形成兩派觀點,史稱“大分野理論”,。一派觀點認為,,人類發(fā)明和使用了文字,這是巨大的進步和飛躍,,數(shù)學的高次方運算,、邏輯學的法則等人類比較復雜的高級活動,,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支撐和發(fā)展。另外一些人不這么看,,像斯特勞斯,,他寫過《野性的思維》這樣的書,來研究原始人或者當代無文字社會,,認為文字的使用對于人類頭腦的復雜化固然會產(chǎn)生作用,,但作用沒有那么巨大。即便不識字的野蠻人,,也懂得因果關系,,也知道用力推動一個物體,該物體就會移動,,而且很多民族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發(fā)展出了自然科學的很多知識,,也學會了利用自然資源,還具有天文歷法計算的能力,、工藝加工的能力等,。
這些研究逐步揭示出一個規(guī)律:語言和文字是人類發(fā)明的兩個偉大的東西,文字是依附于語言的,,語言是更為廣闊,、更為基礎性的。發(fā)展至今天,,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大概有6000種語言,保守來說有5000多種語言,,而真正流行使用文字的,,大約不到100種。這說明什么,?說明在地球上每個角落的各種各樣信息交流中,,主要途徑還是口耳相傳,而不是書寫,。當然,,在后工業(yè)化時代,全球文化的整合,、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市場的一體化,,在極大地擠壓著這些傳統(tǒng)文化,許多瀕危小語種迅速消失,。據(jù)統(tǒng)計,,大概平均每兩天就有一種語言消亡,南美亞馬遜流域、南太平洋島的很多土著語言等都在我們眼前消失了,。最近有人統(tǒng)計說,,我國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語言也面臨消失危機,比如赫哲語,,只有一些搶救和保護非遺的專家和地方民間傳承人在試圖挽救它,。其實,人口較少民族的語言多面臨這一情況,。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如果使用范圍過窄,它的存在基礎就變得岌岌可危了,,因為你跟本民族成員彼此交流的機會變得很少了,。
目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專門的瀕危語言項目,。語言是一個民族屬性最直接的載體,,隨著語言的消失,這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它所掌握的特定的關于宇宙和自然的知識和技能,,比如醫(yī)藥學知識、礦物學知識,、植物學知識等就會隨之消失,。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分出的非遺的五個大類中,口語是特別重要的,。民間的知識很多都是通過口頭傳統(tǒng)完成的,而不是通過書面文化,??赡苣阍诤幽戏N地,或者你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牧馬,,你的知識從哪兒來的,?不是你父親給了你一本關于耕作基本知識的書,而是在實踐中言傳身教完成的,,這些東西很不簡單,。我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下過鄉(xiāng),知道養(yǎng)一匹馬是極其復雜的事情:從小要觀察馬的特點,,從它的骨骼,、身架到毛色到家族遺傳,這樣才能選定種公馬,;等馬長到三四歲時要馴馬,;夏天馬出大汗,要用刮汗板刮汗;馬長期奔跑后,,不能立即卸下馬鞍等,,這些內容很少在書上看到,都是口耳相傳的,。
口頭傳統(tǒng)同時又統(tǒng)轄著其余門類,,比如社會實踐、儀式,、節(jié)慶活動,。我們在我國南北方見到的大量活動,很多都是口耳相傳的,。其他生活知識也一樣,。你被蜜蜂蜇了,將榆樹葉或楊樹葉拍上去就能消腫,,但你很難找到一個“民間知識大全”,。上面講述被蜂蜇了怎么辦?中暑了該怎么放血,?遇到蝗蟲后該怎么處置,?久旱不下雨該怎么求雨?這些知識怎么來的,?很多東西都是口耳相傳,,這是非遺的特點,而且要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不斷生長,、積累和發(fā)展,像知識樹一樣,,互相之間有著非常復雜的關系,。這些知識的增長,反過來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帶來大量知識和技能,。文明和進步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我們的祖先通過對自然的長期觀察,對物候氣象的觀察,,使莊稼逐步變得高產(chǎn)和穩(wěn)定,,小麥、水稻等大量植物的栽培技術就是這么來的,。
不是所有的生活知識都有教科書,。人類的知識是汪洋大海,進入教科書,、成為書寫文化,、變成經(jīng)典的只是少部分。民間知識很龐大,我們不能斬斷了文化傳承,,不能讓大量寶貴的知識消失在工業(yè)化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消失在如今的課堂上、消失在人類的記憶里,。
編輯:羅韋
關鍵詞:知識 口頭 傳統(tǒng) 語言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