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
隋 展子虔 《游春圖》 唐人摹本 絹本設(shè)色 43×8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 懷素 《千字文》 (局部) 絹本墨跡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自古以來,,因時代不同、財力各異,,收藏環(huán)境不同,,使得收藏家的收藏境界也有高下之分,在離我們最近的民國時期,,就涌現(xiàn)出大批收藏家,,使得今人依舊仰慕。在驚嘆他們收藏之宏富,、鑒藏之精準(zhǔn)的同時,,今天的收藏家也會得到一定的啟示。
戰(zhàn)火中的民國收藏風(fēng)氣盛行,,造就了大批名聲大噪的收藏家,,他們收藏的逸聞趣事流傳至今,他們因愛而藏,,為藏而專,不僅保存下重要的歷史文物資源,,還使得這些文化遺產(chǎn)在他們手中發(fā)揚光大,。
因好而藏 民國藏家眾生相
20世紀(jì)初的中國,戰(zhàn)亂頻繁,,國家收藏力不從心,,大量國寶流落民間,,因而掀起一股民間收藏?zé)幔灿楷F(xiàn)了諸多著名收藏家,。
在這些收藏家中,,既有專注于文史研究的專家,也有醉心于收藏的官員,,還有金石書畫聞名于世的藝術(shù)家,,比如,龐元濟,、張伯駒,、張學(xué)良、吳湖帆,、王己千,、徐悲鴻、張大千,、張珩等,。
而龐元濟、張伯駒,、張大千,、吳湖帆、張珩,、王己千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收藏富、品類精,、影響大,,被譽為“20世紀(jì)字畫收藏六大家”。龐元濟為“六大家”之首,,其收藏的古代書畫數(shù)以千計,,王己千稱其為“全世界最大的中國書畫收藏家”。在收藏界,,與張伯駒并稱為“北張南龐”,。龐元濟編著的《虛齋名畫錄》、《虛齋名畫續(xù)錄》,,就是從其藏品中選出歷代精品634幅加以著錄,。
民國時期的收藏家,不僅收藏數(shù)量龐大,,在遇到古代藝術(shù)精品時,,更是不惜代價。收藏家張伯駒不惜重金,,其藏品多是國寶級別,,且是中國現(xiàn)存較為古老的繪畫和書法,。張伯駒從30歲涉入收藏界,出手就是頂尖級藏品,。他曾以當(dāng)時6000大洋購得北宋范仲淹《道服贊》,、6000大洋購得杜牧《張好好詩》。張伯駒還因抵押家中房產(chǎn),,以7000大洋購得展子虔《游春圖》一事,,得別號“游春主人”。
張大千更是憑借其敏銳的眼光和雄厚的財力,,大肆收購歷代名跡,,他曾花數(shù)百兩黃金收購了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和五代董源的《瀟湘圖》,還曾用500兩黃金加20幅明代字畫換購董源的力作《江堤晚景圖》,。
民國藏家不僅收藏規(guī)模不凡,,種類豐富,還尤其注重藏品的系統(tǒng)性和收藏脈絡(luò),。張蔥玉出生名門,,自祖父起,一門三代皆是鑒賞收藏巨眼,。他一度專收唐宋元名跡,,明清兩代的作品基本不收。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其收藏就與張大千,、吳湖帆不相上下。1947年著名學(xué)者鄭振鐸曾為他編過一本《韞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其中記載了不少稀世珍品,,如唐周昉的《戲嬰圖》、唐顏真卿的《竹山堂聯(lián)句詩冊》,、宋易元吉的《獐猿圖卷》等,。
因藏而專 民國藏家的收藏觀
收藏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和鑒藏知識,明藝?yán)?、通辨識,,對中國藝術(shù)史了如指掌,具有極高的鑒賞能力和高雅的審美趣味,。
在諸多民國收藏家中,,很多都具有傳統(tǒng)文人的素養(yǎng),擅長填詞,、唱戲,、書畫,且對收藏的藝術(shù)品類頗有研究。在書畫收藏家中,,吳湖帆、張大千集畫家,、鑒藏家于一身,,自然能收藏到難得一見的藝術(shù)精品。吳湖帆祖父是清朝的顯宦,、金石大家吳大徵,,家中收藏極其豐富。吳湖帆的鑒藏早在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就已名噪一時,,著名鑒定家王季遷,、徐邦達(dá)皆為其入室弟子。吳湖帆日夜浸淫于古代書畫中,,飽覽了上至宋元,、下迄明清的無數(shù)名家書畫真跡。其藏品著名的有唐懷素草書《千字文》,、宋高宗趙構(gòu)的《千字文》,、宋劉松年的《商山四皓圖》和元趙子昂的《枯木竹石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殘卷和《浮巒暖翠圖》等唐宋元名跡,,至于明清及近代字畫更是舉不勝舉,。
張伯駒的書法獨具特色,更是創(chuàng)造了獨具風(fēng)貌的“鳥羽體”;張蔥玉亦寫得一手好字;龐元濟一生所作的書法,、山水,、花卉作品頗多,書法端莊秀逸,,花卉設(shè)色艷麗,,山水筆力雄渾厚實。龐元濟對其搜集到的書畫研究深入,,他曾言:“孜孜潛心考索,,稍有疑惑,寧謹(jǐn)慎勿爛,,往往數(shù)百幅中不過二三幅,。”王己千不僅在鑒定書畫真?zhèn)渭捌淠甏嫌羞^人的眼力,其對藝術(shù)的欣賞品位也為人稱頌,。他收藏了許多毫無款識的宋,、元代書畫,以畫論畫,,而不是盲目地追逐大名頭,。因此,許多書畫收藏家都以其學(xué)識為基礎(chǔ),以其眼光為標(biāo)準(zhǔn),。
古玩雜項收藏家趙汝珍平生嗜好古玩,,致力考古,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1939年,,趙汝珍出資數(shù)千萬元在北京琉璃廠開設(shè)萃珍齋古玩店,憑借其讀書人身份及歷史文化素養(yǎng),,將古玩收藏上升到社會歷史文化的高度,。趙汝珍于1942年出版的《古玩指南》系民國年間一部全面系統(tǒng)介紹古玩知識和傳授古玩文化的著名典籍,至今仍是古玩行內(nèi)較有影響力的巨著之一,。
古陶瓷收藏家仇炎之在民國年間收藏了大量的宋代及明清官窯瓷器,,尤其是他規(guī)模化收集了宋五大名窯珍品及明清官窯彩瓷,,其瓷器收藏規(guī)模,、藏品收藏經(jīng)濟價值是同代及后代藏家難以企及的,成為民國時期瓷器收藏的價值標(biāo)桿,。
時代符號 留存古跡照后人
民國時期的這些收藏家不僅留下一個時代的收藏符號,,更留下了高品位、高格調(diào),、高境界的收藏文化形象,。
收藏家對收藏的嗜好成癖,視藏品為生命,,但又能舉重若輕,。在收藏上不惜重金,甚至窮其所有,。張伯駒為購買展子虔的《游春圖》,,賣掉了北京最好的房產(chǎn)(原為李蓮英舊宅)。張大千曾分別花15根金條,、500兩黃金加20張明畫換來3幅五代南唐名跡,。張蔥玉則把自己的感情用委婉的方式表達(dá)出來,他從費屹明手中購得歐陽修《灼艾帖》,,鈐印4枚,,其中一枚的印文為“暫得于己快然自足”,即將收藏看成是一種精神享受,。張大千的兩方藏印“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和“別時容易”,,則反映了其矛盾的心情:既不希望和藏品別離,但又不得不別離,。藏家把收藏視為平生之樂事與責(zé)任,,并沒有以投資為目的,。在他們看來,收藏是享受的過程,,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觀看,、鑒賞、切磋,,判斷真?zhèn)?,交流作品的背景、?nèi)涵,。
更為重要的是,其收藏文化追求代表了當(dāng)年收藏家們較高的收藏境界,,如張伯駒將在民國年間收藏的西晉陸機的《平復(fù)帖》,、隋展子虔的《游春圖》,先后捐贈或原價轉(zhuǎn)讓給故宮博物院,,使得這兩件文物作為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龐元濟的收藏主要進(jìn)入了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
這些民國收藏家的大手筆收購,,以其及獨到的鑒賞眼光使當(dāng)今的收藏家們望塵莫及,,這些名作已成為無價國寶。無論是作為收藏家個人道義品格,、人文素養(yǎng),,還是其藏品的歷史文化價值,都是歷代收藏家的杰出代表,,他們不僅傾心收藏,,用心研究,更為社會和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藝術(shù)財富,,這是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大藏家,,至今仍得到社會尊重的重要原因。
編輯:付裕
關(guān)鍵詞:收藏 收藏家 民國